爽!活该日本最好的电影都活在网盘和链接里

截止2018年8月8日12点,

猫眼票房数据显示,

《小偷家族》票房是6千多万

不到7千万。

这是这部日本电影上映的第6天。

现在还是暑期档,

上映一周内破亿本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但是《小偷家族》的票房表现始终很一般。

我前几天分析了一下《小偷家族》票房不佳的原因,

可见文章

上映时间差、档期、是枝裕和老套路风格、宣传海报四个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影迷自然甘之如饴,

但是不喜欢的就完全不喜欢,

不知所云。

首先看这部电影要对

日本的传统家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是对是枝裕和导演的风格先做了一些了解,

才能真正品味出这部电影更细致的韵味。

关注过日本电影的影迷们对小津安二郎这位导演应该不会陌生,

他在电影中表现的也是一些小家庭的小事情,

表现对生命最质朴的关注,

影片大多表现一种宁静恬淡的日式美学,

他的影片宗旨是:“少即是多”,

每一个镜头都相当克制。

小津安二郎导演影片中体现的现代日本风俗,

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描写,

而是通过电影的技巧把他统一在一种更为出色的形式中。

习惯于看美国好莱坞大片子再来看这种传统日式美学的家庭式电影就会觉得有点平淡,

缺乏波澜,缺乏激动,缺乏肾上腺的上飚。

这是因为没有了解到日本人说话都不会直说,

都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委婉表达,

即使在最亲密的家庭中,

大家说话也是感觉很和气,

感觉不知所言。

但其实每一句对话都是有相当长时间的考究,

所以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

电影中的人对话也不会长时间盯着对方的眼睛看,

因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但是在我们今天来看,

如果说话不盯着对方的眼睛,

才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小津安二郎1927年拍摄了处女作《忏悔之刃》,

是枝裕和1993年拍摄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

两位导演相差了66年。

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是当代日本家庭伦理片的代表,

而且很高产。

他的1995年作品《幻之光》讲述一名妻子的丈夫自杀,

妻子守寡了几年之后又找到幸福,

但是还始终对前一任丈夫莫名自杀耿耿于怀。

2004年的作品《无人知晓》讲述一群被父亲抛弃的“同母异父”的四个孩子,

有一天母亲突然不知所踪,剩下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2008年作品《步履不停》一个退休的父亲,

意外去世的长子,娶了寡妇一家的次子。

……

这次上映的《小偷家族》讨论的则是关于亲人定义的问题,

到底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才可称为亲人?

如果是处于社会的边缘,

一群人相互扶持,

依靠偷盗为生集合到一起的一群人,

可不可以称之为“家人”?

这当然对于我们很多人都是疑问,

一群这样的人怎么能以真心对待呢?

我们不相信,

这样一群陌生的人集合在一起,

不会心生嫌隙。

可是我们忘了,

他们什么都没有,

他们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我们太久没有经历这样的考验,

或者说,

我们太久没有好好的相信身边的陌生人。

他们太穷了,

还要为生活而奔波,

而劳碌,吃了这顿可能就担心下一顿没得吃。

可是我们的心更穷,

穷到不相信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任何人。

有一次从老家回来,

刚下高铁,

我提着一个大箱子,

非常重。

刚好那一段出站的路并没有电梯,

我吃力的提着箱子,

一个大叔走过来问我要不要帮忙,

我笑了笑回绝了,

我居然担心他会提走我的箱子,

毕竟里面可是有不少的贵重物品呢。

现在想想觉得自己特别不该,

恶意的揣度好心的人。

我也常常忽略了自己的这项需求,

需要他人的赞同,

也需要他人的帮助。

在手机应用各种方便的今天,

我们需要什么直接可以叫外卖,叫快递,叫跑腿,

只要多加点钱就行。

可是渐渐的人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只有交易,

我们不再开口请求,

不再开口交流,

心也渐渐关闭了。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看的电影,

看之前需要做好准备,

没有戏剧化的情节,

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

没有出其意料的反转结局,

更没有价值连城的特效,

做好这一切准备以后,

便可以好好安心坐下来欣赏这部2个小时的电影。

也许是看这部日式电影,

看很多日本好的电影需要准备的太多了,

我们赶着看最有趣的情节,

没时间空出来自己的心来装这部细致温情的电影,

才会让这些好电影更长时间都活在网盘和链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