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腾讯总是被骂?腾讯到底有没有梦想?

上周末,互联网圈和公众号界因为潘乱一篇斟句斟酌、从北京写到巴厘岛又写到上海,把全文四万多字删到一万字的《腾讯没有梦想》刷爆朋友圈,引起了一场关于腾讯到底有没有梦想的议论。

随着疑似马化腾的正式回应事件持续发酵,再到后来的大乌龙,这篇万字的推文成为最初的导火线。

回顾事件始末

一篇爆文引发的圈内热议

导火线:潘乱在“乱翻书”的推文

这篇颇有毕业论文架势的文章虽字数过万、,但是确丝毫没有因为内容过长影响传播度,获得了阅读数10W+,点赞数超7000+,并且在互联网圈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热议。

文章分析说,“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这家快20岁的公司正在变得功利和短视,他的强项不再是产品业务,而是投资财技。”

引爆点:多家媒体的报导、网友议论

从腾讯新闻到钛媒体等多家媒体的报导,到网友的议论,一张疑似马化腾本人头像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在网上流传开来。

聊天记录中马化腾说:“从写第一行代码开始,他的理想都是如何做出最好的产品,而不是赚多少钱。”

腾讯高管刘炽平、张军等高管纷纷出面讨论和反思,就连腾讯科技自己都做了“首页专题推荐”。

转折点:大乌龙:马化腾聊天截图是PS

5月6日晚,据网友爆料,马化腾深夜回应的聊天截图是有人PS出来的。

紧接着,一位网名为Zen的人推文《腾讯的梦想其实是我PS出来的》(现已删)承认截图是自己PS。

并回应说:“在这边和pony以及腾讯道歉,我本人也买了腾讯股票,很喜欢pony以及腾讯,做这个事情完全是出于对运营的好奇心。”

随后,腾讯的公关张军发朋友圈也铁证了:马化腾回应一事的聊天截图是p的。

无独有偶

腾讯并不是第一次被“骂”

大家是否还记得2010年的7月24日一篇名为《'狗日的'腾讯》文章曾刷满全网。这篇文章的记者许磊曾这样写到: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腾讯几乎没有缺一过任何一场盛宴,它总是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

只要是一个领域前景看好,腾讯肯定就会伺机充当掠食者。它总是默默布局,悄无声息地穿在你的背后,他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出来搅局,让同业者心神不宁。而一旦时机成熟,它会毫不留情地划走自己的那块蛋糕,有时它甚至会成为终结者,霸占整个市场。

文章定调了腾讯入局创新小公司的领域,这些公司就没活路。并且在采访后认定——腾讯的核心能力就是“抄袭”。

事后腾讯召开了半年的诊断会,开始调整战略,确定流量和投资两个核心。

2个月之后,3Q大战爆发。周鸿祎发出“与其苟且活着,不如奋起抗争”的博文向腾讯抄袭霸权宣战。

长达两个月的纷争,“二选一”站队的盛况,依然停留在不少网民的记忆中。3Q大战腾讯虽然赢了,但在《腾讯传》中写到那个时候的马化腾精力交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产品信仰”。

事件背后

为什么腾讯总是被'骂'?

潘乱透露他自己此文阅读量已突破百万+,对于一篇科技评论类文章,阅读量能够达到百万级,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爆款文章。

从『狗日的腾讯』到『没有梦想的腾讯』,时间过去了八年,而我们会发现这类话语犀利、数据确凿的评论文却有着一样的套路和逻辑。

运营研习社在文章中分析到:

唱衰的文章,往往比看好的文章更有话题性。这是大公司屡屡被黑的底层逻辑。

这条在公众号界也同样适用,此前有不少人因为反咪蒙而获得知乎上千的点赞,网友戏称:捧咪蒙的火了,反咪蒙更火!

有争议高质量写手的文章总是能带来高传播率,此前公众号肥肥猫的小酒馆就因为一篇:『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文章从批判负面角度出发,得出上海在互联网中的掉队的结论。

此篇文章因为触发了地域争议的话题,迅速成为热点,一时间网络上赞同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最后,小优总结了这类文章的几个共同点:文章质量并不低,有大量数据支持,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语言犀利多批判,多写争议性话题;喜欢贴标签并得出明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