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幼仔溺亡 能否把國寶全養起來?官方回應

已經死亡的大熊貓幼仔

7月4日上午,成都市林業和園林局通報,黑水河自然保護區發現一隻幼年大熊貓死亡,疑為山洪暴發時,大熊貓幼仔不慎落水溺亡。

一隻因暴雨而死去的“國寶”,讓喜愛大熊貓的人唏噓不已。大多數人認同“這是自然界的生老病死” ,但也有人在網上提出意見:能不能把大熊貓都圈養起來?

4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採訪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負責人。對上述問題,該負責人表示,把所有大熊貓都納入圈養“保護起來”是不科學的。“就目前野生和圈養大熊貓的種群數量來說,都不至於如此,而且這應該不是我們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人和野生動物在同一片藍天下和諧共處。”對於這隻死亡的大熊貓,保護司也做了三點“後事”安排:調查清楚死亡原因;屍體解剖供科學研究;皮毛做成標本供宣傳教育。

一隻大熊貓幼仔疑在山洪中溺亡

7月4日上午,成都市林業和園林局通報了一則讓人悲傷的消息:野保人員在黑水河自然保護區發現一隻死亡的幼年大熊貓,死亡原因判斷疑為在山洪中溺亡。通報稱:7月3日13:30左右,黑水河保護區管護人員張學良在大邑縣西嶺鎮雲華村小河子溝區域進行巡護時,在小河子溝的河中央河灘上,發現一隻已經死亡的大熊貓幼體。張學良當即報告了黑水河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保護區管理處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並將這隻疑似遭暴雨後在洪水中溺亡的大熊貓幼仔屍骸送到成都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成都動物園)。成都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會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專家連夜檢查處理。

據鑑定報告,死亡大熊貓情況如下:幼仔,半歲左右,雌性,體重14.25kg。頭部有2處皮下出血,下頜出血,肺部有大量氣泡,胃內有奶,腸道內有已消化的竹葉,脾臟有少量出血點,其他臟器無肉眼病理變化,診斷為溺水死亡。判斷可能因7月2日的暴雨導致山洪暴發,該大熊貓幼仔不慎落水溺亡,後隨洪水衝至河岸淺灘處被發現。

死亡大熊貓解剖後將用作科學研究

尚在幼年的國寶死亡,讓人唏噓,網上也是熱議一片。有長期關注熊貓的網友提出,通報稱大熊貓半歲左右,不太符合常理。“如果是半歲左右,出生就是在今年1月左右,而大熊貓是不會在冬天產仔的。”對此問題,成都商報記者採訪了省林業廳相關部門,一位部門負責人回應稱,通報用詞是約半歲,是根據死亡大熊貓的體格來判斷,只是說大概的年齡,死亡的大熊貓也可能已經八九個月了。“另外,大熊貓冬天產仔雖罕見,但不是沒有發生過,圈養大熊貓就有冬季產仔的記錄。”

國家林草局保護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已經留意到黑水河保護區發現溺亡大熊貓的事件。“事情比較罕見,四川省、成都市林業部門做了不少工作,對大熊貓的監測、發現比較及時。目前已經安排下屬中國大熊貓保護管理辦公室與成都市林業部門聯繫,弄清事件經過,共同調查清楚這隻大熊貓的死亡原因。”除此之外,該負責人還談到了對這隻死亡大熊貓“後事”的另外兩點安排:屍體會解剖後供科學研究用;皮毛也會製成標本,供科學宣傳教育。

國家林草局:“全部養起來”

不符合保護野生動物的初衷

對於有不少網友心疼熊貓死亡之餘,提出今後可否把大熊貓都“養起來”,該負責人稱,就目前大熊貓野生和圈養的種群數量,以及保護野生動物的初衷來說,這樣做“不科學”。他介紹,目前全國的圈養大熊貓數量達到500多隻,對大熊貓的物種延續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說哪怕經歷較大災難,大熊貓不會因此滅絕”。全國大熊貓第四次野外調查的數據顯示,野生大熊貓有1864只,還不至於需要全部進行遷地保護,“人工養起來”。“而且,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面積達到2.7萬平方公里,國家公園會為野生大熊貓提供更好的棲息環境。”

該負責人還表示,“全部養起來”也不符合人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大熊貓的初衷和目的。“我們希望的,是在良好的自然生態中,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讓人和大熊貓在同一片藍天下一起自然地生活。為此,我們多年來堅持做大熊貓放歸工作,復壯野生大熊貓種群。近年來我們還在做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工作,豐富大熊貓的基因,目前進展順利。”

此前,該負責人還就新時期大熊貓保護工作發表專門文章,文章態度鮮明:“大熊貓保護要遵循‘就地保護為主,易地保護為輔,兩者相結合,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大熊貓保護並不是僅僅保護圈養條件下幾隻毛茸茸的大寵物……要充分發揮大熊貓旗艦物種的特殊作用,為我國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良好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