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外桐坞,有许多我和青苔的故事

我用世俗里的一个寡淡面容,

换整个浮华人间的隐逸江湖。

杭州西郊的外桐坞村,有一袭一袭的茶园在这里绵延不绝,有许多艺术家们在这里开各种工作室,淳朴与文艺一同在这里发酵。

外桐坞77号也是其中一座。只是,它比较特别。

77号是一个小院,小到可能不足20平米。大片的绿色植物,把小院的围栏矮墙层层掩盖,像是神仙的居所。

大片的绿色里,入口可能不太好找。

门口也全是植物的藤蔓,生长了3年的油麻藤已经开花。

今年的花,开得比往年的都要多。

等进了院子,你会发现这里的植物比想象中还多。

铺天盖地的,从头顶到脚下的,全是各种各种的绿色植物。

深深浅浅的绿,满得似乎要溢出眼眶。

院落的主人名叫潘锐,

是一个把双脚埋进土壤体会生长的人,也是植觉先生。

他甚至是还未满三十岁,却亲手打造出这片意境悠长的院落。

他正当青春的年岁里,与青苔难舍难分。

青苔,是植觉先生的悟点。

就像当年王阳明对着竹子格致,终成一代心学大师,

青苔带给植觉先生的,也早已超越了具象,化作了一种无形的无处不在。

青苔告诉他——不争,不抢。

植物为了生存,会争抢雨露阳光。唯有苔藓,会避开阳光,长在所有你会忽视的角落。

不争,不抢。

这也许是潘锐长久以来一直找寻的东西,

最好的生命状态,是平淡,是放下,是回归到一颗种子里,落入土壤前的宁静安稳。

潘锐的作品,有种侘寂之美,却流露出一种无上的生命活力。

为表达产品更为细致和透彻的美,他开创出用非常规的黑色背景来拍摄的方法。

然而却被别人抄袭了去。

他也不争,也不抢,只是把更多心血放在照顾和培育植物上。

他像爱着亲人一样爱着自己的植物,放在院子里培育两三年都不肯卖出。

只有当妻子提醒账上快没钱的时候,他才会把产品上架,然后被客户一扫而空。

潘锐的青苔,有着千姿百态的形态,有的于朽木之上焕发新生,有的在石块之上展现极致,有的从腐植之中探出生命的绿意。

潘锐的青苔,不只是用来观赏,更是用来解读。

外桐坞村77号的“植觉”,是潘锐的青苔工作室,

亦是他用来放逐的小森林。

如今,植觉先生要扩大自己的森林了。

先生的植觉最终试营业是4月27号,最终开业则是在7月7号。

他说:“快了,你何时来?我等你。”

入口处正对面的一面白墙,之前种下的黄木香已经初夏绿藤,开出小花。

当阳光透过屋顶的藤蔓在墙上洒下斑驳的影子,这份美会让你记住。

门边有一面镜子,还未入内你便可以看见屋里的形态,

我在屋里也就能看见你的容颜,

看见你来时的样子,是欢喜,还是哀愁。

正对着吧台的,有一张简陋的旧木桌,上面会方面我满心欢喜的东西。

当然,若你也喜欢,可以带走一二。它们值得承受更多人的爱。

这整面墙都会贴上照片。我们有太多回忆被铭刻,我也不愿忘了你。如今,你是否安好,过的幸福快乐还是有些忧伤。

你的故事,我的故事,我们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我们老木桌也经历了很多故事,它身边有音乐,有壁炉,有沙发,有酒,有书。

还有你。

我们在墙上挂了一个老门槛,它有多老,我也不知道。但你看,它中间被磨去了那么多,定是经历了不少人的走走停停。那些踩过门槛的人,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吧台边有一片干了的苔,

一直放着吧,挺好的。

我有许多的瓶瓶罐罐,它们摆满了一整面架子。它们来自哪里什么时候来的,我都不知道,或许忘了。

我甚至不知道,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瓶瓶罐罐。

那些暂时还空着的架子,那些布满沧桑的老木桌面,总有一天会丰富起来的。

至于有什么,无非是理不清的人事,道不尽的悲欢。

还有你的故事,我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