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餐中心電話每天都被打爆,老人吃飯難單位食堂有招嗎?

79歲的老石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吃飯問題,成了他晚年生活中遇到的大問題。自從老伴生病之後,不怎麼會做飯的他每天都要為一日三餐費盡心思。由於家附近沒有老年餐桌,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家附近找到一家單位食堂“入夥”。

一般人難以想象,對於已經“頤養天年”的老人來說,一日三餐竟是他們首要關注的問題。而在居家養老的老人群體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

老石的入夥計劃

開陽裡一街7號樓,是南二環邊上一座建成已20多年的居民樓。因為毗鄰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這座樓又被稱作“營養源宿舍”。不光樓老,這裡的居民也大都上了歲數。老石就是其中的一位。

晚上六七點鐘,正是家家戶戶為晚飯忙碌的時候,老石的家中卻顯得異常安靜。聽不到鍋碗瓢盆的叮噹作響,也少了煎炒烹炸的熱鬧,偶爾才從廚房傳出零星的聲響。老石吃了一輩子單位食堂,平時很少下廚,做飯的事都是老伴操持。老伴生病之後,做不了飯了,老石只好硬著頭皮鑽進了廚房。他畢竟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做飯對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好在老石會用智能手機,可以點外賣。外賣的油和鹽都很大,並不十分可口。並且,一單外賣動輒幾十元甚至上百元,天天吃也不現實。更尷尬的是,他所在的右安門街道東濱河路社區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家老年餐桌。

只有到了週末,孩子們過來的時候,老石才感覺到一下子輕鬆下來。孩子們會為老兩口準備一大桌子飯菜,還會帶來一堆主食。老石會熬點粥,吃不完的菜再加熱一下,又能吃個一兩頓。每個星期總有幾天,他要為吃飯問題發愁。

不光是老石,許多老人也存在吃飯的困難。7號樓老人多,年齡最大的已是百歲高齡。這些老人的情況和他差不多,大多不和子女同住,做飯有心無力。老石說,這座樓的老人大都是工薪階層,不但住養老機構的少,請保姆的家庭也不多。如果附近能有個單位食堂可以接納社區老人,那就再好不過了。

上週三,經其他老人介紹,老石在營養源研究所食堂入了夥。這裡的飯菜讓他非常滿意。“這些菜好吃不貴,主食種類也多。最重要是近,下樓就到了。”

老居民區的吃飯痛點

老石能在單位食堂入夥,要追溯到今年4月份。當時,各個單位的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營養源研究所食堂負責人便找到東濱河路社區黨委書記劉冠華,主動提出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因為社區內沒有老年餐桌,劉冠華便提出了單位食堂服務社區老人的想法。“這個事目前還在進一步推進當中,我們都想把它做好。”

老石在樓下的單位食堂點餐

歷史上,右安門地區曾經國企林立,並蓋有配套的職工生活區。但隨著這些老國企的不景氣,這些食堂也大多取消。在東濱河路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高達23%。在老國企宿舍區,老齡人口比率更高。她舉了個例子,在東濱河路社區的治安志願者隊伍中,80歲以上的就有十名以上。

而存在吃飯難的老人,恰恰是高齡、獨居、空巢的老人。“他們做一頓飯往往就要吃上好幾天,因而許多老人不愛自己做飯。有的老人愛忘事,鍋放在爐子上都能忘記,他們自己做飯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東濱河路社區緊靠著南二環路,地理位置優越。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段,卻成了發展老年餐桌的障礙。這裡的老人需要走到馬路對面的其他社區,才能找到開設老年餐桌的餐廳。劉冠華表示,因為社區範圍內沒有老年餐桌,他們為此想了很多的辦法。有的社區工作人員經常給同樓的獨居老人送飯,甚至蒸了包子都要送幾個過去。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直到今年4月,才出現了新的契機。營養源研究所食堂是一個只有十張桌子的小型職工食堂,剛剛經過裝修改造,環境十分整潔。對於周邊的老人來說,有這樣一座食堂已經非常難得。劉冠華說,這裡的飯菜不貴,軟爛程度也適合老人。“我們希望以此作為試點,爭取先覆蓋到整個7號樓的老人。”

突然爆紅的訂餐電話

需要考慮到的是,單位食堂作為一種內部職工福利,本身就是微利,甚至是虧本運營。如果再承接來自社會上的老人,負擔勢必會大大增加。早在2015年,人民大學中區食堂便成立了“社區老年餐桌”,為人民大學居住區的老人服務。老年餐桌以自助餐的形式運行,每人每餐僅8元,提供符合老人用餐習慣和營養要求的6種熱菜及主食、熱湯和當季水果。由於遠低於市場價格,目前該老年餐桌也僅僅面向學校退休教工及其家屬,並不接受校外老人入夥。

顯然,如果這種模式能夠長遠運行下去,相關部門應該予以一定的支持,而不能只依靠企事業單位“承擔社會責任”。

就在劉冠華們在為老人的“吃飯難”積極奔走的時候,一個“北京市老齡配餐中心”的400電話被老人們打爆了。這個電話其實是社區服務平臺“國安社區”的客服電話。前不久,石油大學社區的一位老人曾在這裡訂過一次老年餐,吃著感覺不錯,就編了條信息發到了微信群裡。“老人沒記住我們的名字,但留的都是我們的電話。”國安社區養老餐產品經理王芷告訴記者。

國安社區的老年餐是盒飯,每份20元,包括四菜一湯、水果和酸奶,頗受老人歡迎。王芷介紹,他們的老年餐是與麗華快餐合作,每天能訂出五六千份,即使是週末,預定量也能達到三四千份。他說,自從那條微信被瘋狂轉發後,他們的客服熱線被老人打爆。根據後臺統計,他們每天的未接來電就有一萬多個。就連他的父親也好奇地問:“你們有競爭對手了?”

王芷介紹,他們的老年餐主要面向六七十歲的“活力老人”。這些老人送完孩子,逛完公園,順路就能在國安社區門店將飯菜帶回家。“這些老人訂餐是因為他們還有社交活動,訂餐可以省下時間去做別的事情。”

他說,他們會提前一週把菜譜製作出來,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和需要點餐。點餐需要先在門店“開戶”,提前一天預訂,供應商根據訂單生產,避免浪費。考慮到不少老人週末一般都會吃得很豐盛,他們週一提供的餐食往往會清淡一些。

一條“老齡配餐中心”的信息在老人微信群瘋轉

再多一點人文關懷

客觀地說,目前社會上能提供老年餐的配餐公司並不在少數。為什麼老人還會“吃飯難”?王芷認為,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最初,他們也曾經考慮採用自助餐的形式為老人供餐,但是社區裡並沒有這樣一個供老人吃飯的地方。所以,他們才選擇了盒飯的形式。

從價格上看,20元一份的老年餐雖然不貴,但如果家裡有兩位老人,且午飯和晚飯都訂餐的話,一個月下來也不算太便宜。王芷說,相同標準的一份盒飯市場價至少要36元,而且每份老年餐他們還要貼補配送費,20元已經是運營成本和人文關懷之間的平衡點。

劉冠華認為,這不僅和老人的消費觀念、養老意識有關,還與老人的點單技能有著莫大的關係。“為老服務現在的確有很多種途徑,但關鍵是看老人是否買賬。”她說,80歲以上的老人都過過苦日子,需要引導才能適應新時代的養老模式。在這種點單式的養老服務中,老人既需要消費引導,還需要精神關愛。

她認為,解決居家老人的吃飯問題,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比如一個樓門的幾個老人,可以組成一個小飯桌,就像‘抱團養老’一樣。”她說,過去,誰家做了餃子都會給鄰居端一碗過去,這種家庭式的互助,不僅僅是單純為了解決老人的吃飯問題,還透著一股人文溫暖。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王琪鵬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