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 懷柔諸侯 積久生弊

雖說安定大漢天下的關鍵人物是周勃,但呂氏之亡,宗親諸王也是功不可沒。彼時的那些劉氏諸侯王,有些仍是高祖劉邦所立,也算是因功晉爵,還有一些是從老諸侯王手中沿襲下來的。

劉恆既“不勞而獲”,那麼“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的態度自然要表現得更為真誠些。

在賞賜功臣之後,就輪到了劉姓宗親:

呂后在時,老齊王劉肥為保命被迫分割了齊國的城陽、濟南、琅琊三郡給呂氏族人。因此劉恆上任後第一時間就將這些土地送還給了在平定諸呂中起到帶頭作用的齊王劉襄。

琅琊王劉澤在促成劉恆登基一事上也算有功勞,但是他曾經的封國就是呂后從劉襄那兒搶來的,故劉恆將他改封為燕王。

被呂后害死的趙王劉友,其長子劉遂仍被封為趙王,劉遂之弟劉強分走趙國的河間郡,為河間王。

不久之後齊王劉襄去世,儘管知道其弟劉章和劉興居原本打算推舉劉襄做皇帝,但劉恆依舊分封二人為城陽王和濟北王,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封地並沒有另謀他處,而是從齊國原有國土中劃分出來的。更有意思的是,在新任齊王即劉襄之子劉則去世後,劉恆更是將齊國劃分成了七個王國,全部封給了老齊王的兒子們,這倒是有些“推恩令”的意思了。

總之,曾經被呂后虧待過的、對迎立劉恆有點功勞的,劉恆一律都給了封賞,一塊塊土地分割出去,新帝劉恆的表現著實大方,而這“大方”的背後,也有劉恆對於宗親的“以柔克剛”。

自從登基以來,劉恆對於功臣和宗親的態度都以安撫居多,畢竟採取強硬手段的前提是你需要有屬於自己堅實的根基,這跟今天我們在有脾氣之前一定要有真本事是一個道理。奈何這些都是劉恆目前所欠缺的,雖然他一直在扶持,但依舊不夠。

此前呂后誅殺劉姓諸侯王,雖然根本上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她看到了劉氏子弟的日益膨脹也是原因之一。而沒想到劉恆一系列的“懷柔”政策,眼看著就要將這一切打回原型……

劉恆初登帝位時,這樣的做法本無可厚非,但是令人費解的是持續若干年後,劉恆對劉氏宗室的態度仍然沒有變,甚至顯得更加縱容了些,尤其是對吳王劉濞和淮南王劉長。

其實,原本因為太子劉啟失手錯殺了劉濞之子劉賢,劉恆尚且心有愧疚,但劉濞卻以此為由失了君臣之禮,更是稱病不朝,劉恆便降罪於吳國的使者,來警醒劉濞。可沒想到劉濞非但沒有反省,更有了謀反之意。而此時的劉恆依然沒能下決心除掉這個隱患,而是一再地縱容,不但賜予劉濞倚幾與手杖,還允許他至死不來朝見,任由他自生自滅。

而淮南王劉長,是劉恆唯一在世的親兄弟。劉長自視與劉恆關係最親,一向驕橫頑劣,違法亂紀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面對劉恆,劉長常呼以“兄長”,為了洩憤更是私下誅殺呂后曾經的寵臣審食其,漢文帝念及他坎坷的身世,對他也是多有縱容,從不治罪,在不知不覺間便助長了劉長的蠻橫霸道。可又能如何呢?畢竟是這世上唯一的手足啊!

對於剩餘的諸侯王,劉恆秉承了漢初的“無為而治”,沒有任何扼制他們的舉措。經歷了呂后執政時的陰暗期,漢文帝劉恆掌權後,劉氏宗室的日子倒是無比滋潤。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像劉恆一樣以揮舞“和平”的旗幟為己任。

濟北王劉興居儘管接受了劉恆的好意,但他卻對於劉襄未能稱帝依舊耿耿於懷。在劉恆登基的第四年,趁著匈奴大舉入侵,劉興居亦起兵造反了,最終兵敗自殺。

也許是看劉恆太好說話,三年後,備受劉恆溺愛的劉長竟也意圖謀反,在群臣再三申訴下,劉恆才不得不將其流放。劉長以為只要自己絕食,劉恆便會不忍心,可惜最終卻落了個絕食而死的下場。

先後兩次叛亂讓問題徹底地暴露了:“懷柔”的手段只是治標不治本。

在劉恆看來,同姓便是一家人,對於家人,多些寬宥倒也無妨,只要各諸侯王在恪守君臣之禮的前提下共同維護宗族和天下,進而共享天下即可;而在諸侯王來看來,“一家人”卻是不分彼此、不較尊卑。這兩種態度對於君統的沿襲,不是“相左”,而是“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