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读书汇|汕头市举行第二届“创文”新童谣创作研讨会

“幼米仁,须仔多,挂着须仔做什么?化妆公公来做戏,哈哈哈——风吹须仔捋一捋。”(潮语)

8月19日上午,在此起彼伏的童谣声中,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汕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承办,特区青年报和汕头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协办的南国书香节系列活动之青少年读书汇——第二届“创文”新童谣创作研讨会在汕头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购书中心三楼朗读空间吸引了近百名大小创作者的参与。

△活动现场。

现场,民间文艺协会的专家学者、潮汕儿童文学家、多年从事童谣教育的老师一起和创作者们面对面,分享童谣的特点和创作技巧。

记笔记、划重点,满满干货不容错过

△杨群勇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汕头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杨群勇首先介绍了童谣的源流。他说,潮汕民系未形成前,畲歌已流传潮汕。畲族先民秦汉之前已进入潮汕,畲族人最爱唱歌,是一个以唱歌扬名的民族,“男女老少,人人善歌”。畲族先民很早进入潮汕,在未有潮汕歌谣时,潮汕流传着畲歌。宋代以后尤其明代,汉人流入潮汕增多,畲族土著先民在与中原汉人混居融合中产生了文化上的交流、互动、共生,很多畲歌也渐渐融入潮汕歌谣的百花园。潮汕歌谣的形成还融合了旦家歌谣,旦家最早生活在长江中上游一带,以后分散到南方各处。多居水上以船为室,采珠捕鱼。宋明时粤东已有不少旦民,旦民也喜欢唱歌。旦歌也渐渐融入潮汕歌谣。

△林锦城

“大白鹅,哦哦叫,浮个红包在头上……”潮汕儿童文学家、汕头市流行音乐协会副主席林锦城则分享了自己创作的趣味童谣,一首首琅琅上口的童谣逗得小创作者们哈哈大笑,轻声跟着吟诵起来。他说:“童谣童谣,就是姓‘童’名‘谣’,是属于儿童的。作儿童喜欢的作品,必须富有童心童情童趣,必须做到意境美、情趣美、音韵美。”

△姚望新

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姚望新则点评了新童谣创作大赛的意义,他说:“‘创文’新童谣创作是对新时代宣传城市文明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补充,丰富了宣传文明的文学体裁。”

作品现场秀

除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有的创作者也带来了自己刚刚创作的作品。小学准6年级学生陈仲凯专程从澄海赶来参加活动,他现场用潮汕话诵唱了自己的作品:“……垃圾桶,袋装化。旧小区,大变样。卫生好,心情妙。爱创文,受益了。”林锦城也现场点评:“写得很好,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以三字的形式,富有童心童情童趣,值得大家学习。”

△除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有的创作者也带来了自己刚刚创作的作品。

专家和小创作者们互秀作品,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大PK,引得掌声不断。

知识疑惑点点通

除了作品PK,不少创作者也带来了自己的问题。“什么是押韵?”“童谣的押韵和古诗的押韵一样吗?”“童谣和儿童诗歌有什么区别呢?”……面对大家的各种问题,汕头现代人诗歌协会会长王慧和多年从事童谣教学工作的辛秀芬一一给大家解答。让不少创作者感叹不虚此行啊!

希望借由大家这份创作新童谣的热情,让“创文”新童谣进校园、“创文”新童谣进课堂,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一批优秀的“创文”新童谣作品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推广,在汕头市青少年群体中掀起一场传唱新童谣,传播新时代新成就的新高潮。

由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汕头市文明办主办,特区青年报、汕头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创文”新童谣创作大赛征稿正在火热进行中,电子档投稿请发送至邮箱cssnzk@qq.com,截稿时间为2018年9月底。

记者:张琪

摄影:辛挺

实习生:陈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