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总理是个对华鹰派?只要中国不自乱,无人可以乱中国

从陆克文到朱莉娅·吉拉德,从托尼·阿博特到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再到刚刚上任的新总理——澳大利亚自由党党魁、前国库部长斯科特·莫里森,在过去的十年里,澳大利亚已经更换了六任总理。

更有趣的是,自2010年以来,有四位总理的下台都不是在投票箱前,而是被自己的政党“逼宫”推翻。如此频繁的首脑更迭,不仅让澳大利亚内外政策连贯性、稳定性大打折扣,更让首都堪培拉荣获“太平洋政变之都”的“雅号”。

特恩布尔戏剧性的政治生涯,既是他本人的悲剧,更是澳大利亚近年来政坛乱象、政局不稳的缩影。有学者统计,自约翰·霍华德2007年选举失利、结束十一年总理生涯以来,澳大利亚就再无一位总理能够干满3年任期。按照特恩布尔所宣称的,其原因乃是“党内一小撮分子在议会外的其他势力怂恿下的行为”,“这些少数人试图通过霸凌、恐吓他人来改变本党的领导人”。

但不少政治学者则认为,这种种问题在西方世界普遍存在,为什么唯独在澳大利亚如此突出,恐怕就在于该国相互缠斗的诸党派并不着眼于提高自身执政能力,靠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政绩来赢得民心;相反,他们只是通过相互攻讦及党内“整肃”来实现党内或党际权力的更迭。

对执政党而言,每当民意下降让他们感到本党执政权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愿意以更换领导人的方式来拉回民意并维护执政地位,同时也便于借机实现党内的人事洗牌,从而重新划定权力版图。对此,澳大利亚民众以愈来愈甚的政治冷漠进行回应;但民众的这一做法,反过来又纵容了那些政客更加不负责任的行为倾向。

过去一年中,特恩布尔如蛮牛一般,把此前中澳几代领导人和两国亿万人民用数十年时间培养、呵护起来的友好关系毁于椟中。至今,中国的读者、观众一定都还对这位“反华急先锋”的种种乖张言行记忆犹新,诸如“中国干预内政”“澳大利亚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等,不一而足。对于他的黯然下台,不少国人长舒一口气,但问题在于,刚上任的新总理是否就会对华友好呢?

尽管莫里森在首次简短讲话中,仅仅就就业、移民和党派团结等“重点问题”做了扼要阐述,尚未谈及新政府对外关系,但考察他过去的经历及与特恩布尔的关系,我们很难给出乐观预计。而事实似乎也验证了这种悲观判断:早在8月23日,短暂担任代理内政部长、尚未“荣登大宝”的莫里森就急不可耐地“挥刀”中国:宣布华为不得参与澳大利亚5G网络建设,理由是“外国政府违反澳大利亚法律的法外指示”。

显然,他延续了此前担任部长期间自由党党内保守派的既定路线——既加强与中国的经济接触,又频频以国家安全名义实施保护主义。两年前,任国库部长的莫里森也以同样的未加详细说明的国家安全为借口,宣布禁止将新南威尔士电力供应商澳大利亚电力公司Ausgrid出售给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和香港上市公司长江基建集团。而就在2017年,莫里森还规定,强制外国房产业主缴纳房屋空置税。此举被当地媒体及华人社团普遍认为就是针对中国人的。

当然,以上事实也不意味着,未来的中澳关系注定一片灰暗。中国有句老话“事在人为”,还有一句老话“形势比人强”。对特恩布尔也好,对莫里森也罢,中国都应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问题解决好——只要中国不自乱,无人可以乱中国;另一方面,在亲诚惠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所有周边国家的睦邻外交,求同存异、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