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县过年的味道,虽久难忘

富县

古称鄜州

一个处于黄土高原的“绿色明珠”

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干寒

地貌沟壑纵横

交通四通八达

东靠黄龙山系与宜川、洛川接壤

南与黄陵相连

西隔子午岭与甘肃宁县为邻

北缘丘陵沟壑与志丹、甘泉、延安接连

距三川要地

扼五路咽喉

前面说了富县是交通要塞

所以富县住民也是来自五湖四海

基本按以下规律分布

塬面上山东人多

川道里四川人多

原住民比较分散

面积广袤但地广人稀

由于富县特殊的地理位置

富县过年的风俗也比较多样

前几日正逢过年赶大集

食述君便去凑了个热闹

现在跟着食述君也来一次“跟会”

由于交通的改善和基础服务的完善,平时的吃穿用度不用赶集也能解决,所以平常的集,人很少,常调侃“跟会的没有摆摊的多”,但是年前的几个大集,虽然规模和人流都不比从前,但还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对联年画

对联不叫对联,叫“对子”,过年少不了的物件儿,还有中国结、福字、年画等,这些东西往出一摆,年味儿就来了。(至于为啥会有绿色和黄色,也是富县的一个风俗,如果家中在阴历年有老人去世,头年贴黄对联,二年贴绿对联,到第三年才可重新贴回红对联。)

鞭炮礼花

现在燃放烟花礼炮有限制,总感觉少点什么,有一种共同的记忆,叫“八响”“雷王”和“哨炮”,“花子”是儿时最拉风的存在,但那会过年最常见的还是将鞭炮拆下来,一点一扔,手没被少炸,也没少挨打。

手工编织品

簸箕、pu lan(不知道学名叫啥),这两个是最原始的家用工具,能装东西也能扬谷尘。食述君以前一直以为是用高粱杆做的,今天才知道原来是沙柳枝

这个玩意儿就厉害啦,高粱杆制作的上古神器,专管娃不听话,碎娃不上学、不写作业、不吃饭,把这请出来,立马见效,俗称“扫帚疙瘩”!

收羊皮,农村土炕上会铺羊毛毡,防潮保暖,效果极佳。以前会有擀毡人走街串巷的擀毡,大多为吴起、志丹人,“三月里出门去擀毡,一走走到头道川,头道川有个齐老汉,他要擀张长寿毡……”一边唱擀毡歌一边劳动,极具生活气息,现在已经多年未见了。

生活百货

修鞋匠现在也不是很常见了,不管鞋出了啥问题,要勾要逢要修要补,在修鞋匠的手里,不一会儿你的旧鞋就崭新崭新的了。速度快、手艺好,技术高,是修鞋匠行走江湖的看家本领。

卖布的,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人会自己做衣服穿了,以前卖布头的也改行卖窗帘布艺床单被套了,但还是会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老人扯上几尺花布回家。

花椒、大香、桂皮、香叶、白芷、良姜……调料商的机子一动,整条街都是香料味,无论是要买囫囵的香料还是各种粉,一个小摊全部搞定。

各种散装饼干,赶大集最后走的时候都会给家里老人带一点,一称好几斤,够吃好长时间,川裔的富县人最爱的还是那口桃酥。

年味儿是啥,就是各种花生瓜子嗑了一地,但是又不想扫。瓜子花生过年必备,以前都是自家炒,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觉得还是卖的好吃,大多人会选择直接买成品。

糖果也是少不了的,糖果摊前是观看各种小孩演大戏的绝佳位置,说买就买,不买就哭,买完就笑,全是小戏骨。

老感觉新市场没有感觉,还是喜欢到老街区来逛,破旧的房子、复古的牌子,手提秤,总能让人找到一瞬间的感动。冬天天冷,菜农们给蔬菜全部包着被子,“钱上不看秤上看”,等秤尾巴翘的高高的了才罢休。

卖菜老爷子的手已经被冻烂了,本来想拍照,结果手机自动美颜……

小吃美食

走在街上会时不时会听到一声高亢嘹亮的号子:醪~~糟~~曲子,过年做醪糟是部分乡镇的习俗,这个卖麸曲的大娘也是老面孔,十来年了,逢会必到。醪糟曲子一块钱一包,可以做4-6斤醪糟。

豆豉,黄豆发酵后加工的美食,配着土猪肉,非常下饭。

油糕,富县年味的代表之一,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吃油糕,但是制作起来又比较麻烦,而且需要技术,所以大多都是买着吃,或者同村的合伙做。

荞面饸饹,当街制作的饸饹是很受欢迎的美食,顶饱解馋暖身子,无论是素臊子还是羊汤都很美味。

煎饼,提前在家用大鏊子摊好,在集上二次加热,卷点咸菜,香!

漏鱼儿,有的地方叫“漏漏儿”,有的地方叫“鱼鱼儿”,都是一个东西,玉米面和淀粉都可做。

炸油条、烤玉米、炸鸡柳,集会三宝!

包子、饼子现做现卖,也是很受欢迎的食物。

以前1.5一份的“穰皮儿”,现在已经6块了,足以见证这几年的变化,还是熟悉的老味道。

黄黄馍,搅、倒、盖、夹,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面焦香一面甜嫩的黄黄馍便出炉了。吃的时候对折起来,焦的在外,嫩的在内,口感层次分明,满足!

走的快而稳的富县

在新事物的冲击下

依旧保留了这么多的老记忆

新旧交汇自然而融洽

让归家的人永远能找到那份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