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大师们半生精华,两秒看完!

艺术史之浩渺,自旧时代至今,高度复杂,精神与物质共荣。其中佳作则如广阔星河,即使在美院也鲜少有人敢说自己“通识”吧。而毕业于美国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的Caleb Wood,不仅敢这样说,他还集合了一批艺术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根

据这些作品的光影、色彩、结构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在短短几秒内糅合,可谓是浓缩了大师们半生之精华。

今天,我们正式将这些作品,献给假远离美术史课堂的你。

「Art History in Motion」

(动起来的艺术史)

约翰内斯·维米尔

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与哈尔斯、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代表作品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花边女工》、《士兵与微笑的少女》。

维米尔(Jan Vermeer)

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他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色,他的绘画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信仰上的真实感。

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富岳三十六景》

在大胆吸收荷兰风景版画手法的同时,又继承日本名胜画的传统,日本灵峰富士山的巍峨形象,通过与庶民生活诸相的对比,出人意料的构图、或瞬间即逝的千姿百态,呈现出令人目眩的丰富表情。北斋还以日本各地的山川大海为题,创作了其他风景版画杰作。自然通过北斋的视觉而被把握住本来面目,并与画中人物互感。

保罗·塞尚

法国著名画家,后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塞尚重视绘画的形式美,强调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

塞尚(Cezanne)

他曾说:“我的目标是以自然为对象,画出普桑式的作品。”他力图使自己的画,达到普桑作品中那种绝妙的均衡和完美。他向着这方面,进行异常执着的追求,以至于对传统的再现法则不以为然。他走向极端,脱离了西方艺术的传统。

克劳德·莫奈

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而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克劳德·莫奈的推广。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谷堆》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威斯敏斯特宫》

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睡莲池》

文森特·威廉·梵·高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其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文森·特梵高(Van Gogh),《向日葵》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雷克

劳特雷克,法国画家及视觉艺术家。他以反映巴黎波西米亚式夜生活、马戏团、剧院及赛马的油画、海报和版画而闻名。劳特雷克在海报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用醒目、简单的笔法表达情绪及运动,技巧堪称精湛。

图卢兹·劳特雷克(Toulouse-Lautrec)

他在许多作品都以极具创意的图案、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以及浅色的运用为特色,如《红磨坊》或《康康舞娘》等海报以及《共济会》等版画。从他的画中还可以看出他高超的制图及构图技术。《在红磨坊》和《三重零点》则准确地抓住了舞厅顾客及表演者的个性。

彼埃·蒙德里安

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他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与德士堡等创立了“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他还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蒙德里安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巴勃罗·毕加索

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毕加索(Pablo Picasso)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乔治·莫兰迪

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莫兰迪在他的“形而上”时期借用了这一异质,他着迷于塞尚对想象、构成和创造的拒绝。

莫兰迪一生的创作题材都是在画着几只瓶子和波罗纳郊外的风景。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研究这些瓶子和周围生活的景色,单就创作的油画就有1264张,而这还不包括素描、水彩和版画等其他形式。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当人们问及他的创作情况时,莫兰迪说:“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的了。”从这句话中,很明显可以理解到莫兰迪的创作理念,艺术家只要真实地表现眼前所见的事物,就已经足够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它、表现它。

埃贡·席勒

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其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体现出一战前人们在意识末日降至时对自身的不惑与痛苦的挣扎情感。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自画像

其画面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趣味:线条、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平涂的绘制。同时具有标识性的,是他放纵肆意的造型——例如在他笔下用直线型简洁的造型,塑造成修长、夸张、收缩的和起伏感强烈的形体。或者将人物服饰进行变形处理,夸张刻画服饰的图案和色彩,使作品获得强烈的对比效果。正是这种主观有意的构成促使席勒艺术独特面貌的形成。

M.C.埃舍尔

记录思想的探索者,三维空间图画的鼻祖。20世纪画坛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埃舍尔把自己称为一个“图形艺术家”,专门从事于木版画和平版画。他21岁进入哈勒姆建筑装饰艺术专科学校,师从马斯奎塔,他强烈的艺术风格对埃舍尔之后的创作影响甚大。

埃舍尔(Escher)

M.C.埃舍尔(M. C. Escher)

埃舍尔是一名无法“归类”的艺术家。他的许多版画都源于悖论、幻觉和双重意义,他像一名施展了魔法的魔术师,利用几乎没有人能摆脱的逻辑和高超的画技,将一个极具魅力的“不可能世界”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埃舍尔曾说,仅仅是几何图形是枯燥的,只要赋予他生命就其乐无穷。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贾科梅蒂,瑞士超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面对其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战后人性的困境,而且是大众社会内都市中的个体的困境--在广大而复杂的社会、政治、建筑结构中,每个人都被同一化,生存于心理孤绝的状态中。这些粗糙的、皱缩的表面,空白、无表情的面容,自远而观的尺寸,使这些极小的形体展现出相互间及与观者本身的荒芜的远离。

马克·罗斯科

他最初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后尝试过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方法。以后,他逐渐抛弃具体的形式,于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

马克·罗斯科的艺术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他力图通过有限的色彩和极少的形状来反映深刻的象征意义。他认为,今日西方文明根植于西方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希腊悲剧精神中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正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写照。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艺术的核心。”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不列颠群岛一位风格怪诞的画家,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一些令人厌恶的形象。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他扭曲、变形和模糊的人物画使他成为战后最有争议的画家之一。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但这些怪诞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灾难,他故意把人的丑陋面貌和痛苦挣扎的表情强调出来。还经常在照片、画报、印刷品等著名画作上进行再加工,创作出仅反映自己的内心幻象和痛苦的肖像作品。撒切尔夫人曾经对培根做出这样的阐述:“那一位画那些可怕的画的人”。

弗里达·卡罗

她毕生的画作中有55%是一幅又一幅的、支离破碎的自画像(如器官分离、开刀、心脏等具体的表征、代表画家的痛苦),此外,芙烈达也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响,她经常使用明亮的热带色彩、采用了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风格。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 自画像

弗里达的自画像相当有特色,以她的一字眉(左右眉毛连在一起)和嘴唇上薄薄的髭闻名。她的作品中,从未出现崩溃或失控的表情,其实画中的身体上有无数伤口,她仍然是一幅冷静坚毅的表情。它直视无畏的眼光,却隐藏了画家内心不愿承认的脆弱。

杰克逊·波洛克

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其创作不作事先规划,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喜欢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人称“行动绘画”。此画法构图设计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识,具有鲜明的抽象表现主义特征。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波洛克的画根本意义在于摆脱一切束缚,追求极端的自由和开放,它促使了人类大胆创造意识的发展。

草间弥生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草间称自己为“精神病艺术家”。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图呈现的是一种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草间曾说明这些视觉特色都来自于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补捉网(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

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

巴斯奎特,二战后美国涂鸦艺术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涂鸦作品经常把各种符号、文字放到画面上,看起来像即兴创作的作品,但是他作为生活在白人世界的黑人艺术家,在这些涂鸦绘画和文字的背后是他的冷静思考,表达了某种神秘性,好像在传达一种宗教感和无处不在的政治,但同时也缺少直接指向性,观众可以感受到他生活中的矛盾心理。

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其作品个性鲜明,广泛的使用文字和拼贴技法,并大范围的借鉴现代文化的主题和非洲加勒比地区的文化传统。他在音乐、语言和自身文化的传承方面兴味盎然,这对他的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场动起来的艺术史,张张内容深刻的画面,这个夏天,希望你能看见。

(对了朋友,眼睛还好吗?)

「微西美工作室长期欢迎广大师生前来投稿」

xmgfwx@sina.com

资料整理:向芯怡 赵晓璐

新媒体负责人:赵亦菲

执行负责:刘林、刘毅恒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微西美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