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最重要的是让对方提起善念、正气,这样问题容易化解

劝谏,重要的是提起对方的正念。其实说实在的,人很难被说服,

我们用很善巧的方法,让他善念提起来,正气提起来,问题就化解了。假如我们的态度就是“你今天非听我的”,那是控制,对方不能接受。

春秋时代的齐国,齐景公用了一个忠臣,晏子。晏子,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他有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个宰相一件衣服穿三十年,又是老百姓最崇敬的官员,全国的老百姓都会效法,他同时教育了全国人民。这是相当可贵的德行,这是真正忠于老百姓。教育好人民,让人民生活幸福,这是他的忠最重要的体现。对领导很好,对人民都不关心,那叫谄媚。所以《感应篇》特别强调,不能“虐下取功”,当领导的要体恤人民,体恤下属;不能“谄上希旨”,谄媚巴结。名闻利养是梦幻泡影,染了名利,忘了照顾人民的职责,是要造很大的罪业的。

我们听到这里,不要觉得“反正我又没当官,这个不关我的事”。我们做的事情是弘扬中华文化,是让更多的人学习中华文化,护念好他们学习中华文化的因缘,我们要有这样的胸襟。假如忘了我们的目的,那是在搞名闻利养,搞人我是非。结果,人家一接触我们,“哎呀,原来学传统文化都变成这样了。”那是断了人家的慧命,让人家对传统文化丧失信心,比伤害人的罪还重。

师长常说,断人慧命的罪绝对大于断人家的身命。我们把这些道理想通了,面对每个因缘都会非常谨慎。就像《大学》里讲的,“如保赤子”,保护每个人的缘分,就像抱着一两个月的孩子,生怕他滑下去。大家有没有抱过的经验?那种心是非常细腻的。有这种细腻的心,不会用情绪去跟大众讲话,会体恤他的心情。

摘自《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们的后裔的》(蔡礼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