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端机器人研制“根据地”

近日,位于青岛市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的青岛宝佳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这是继入选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及首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后,青岛宝佳自动化获得的又一国家级荣誉。

而在7月初于上海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位于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的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连续第三年获得“金手指奖·2018最具影响力机器人产业园”奖。

“不管是宝佳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还是连续三年捧回金手指奖,红岛经济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从一到多、从点到线、从刚到柔,脉络清晰、稳扎稳打,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具备,产业‘根据地’集聚效应初现。”红岛经济区(高新区)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事业部部长李德强说。

从“一”到“多”全域布局

每小时最多可达1600次动作,平均每小时搬运50公斤的饲料1200多包,相当于6到10名两班倒的人力劳动……说起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码垛机器人,高明作一脸自豪。作为宝佳的创始人、总裁,他早已经把这些机器人看作是自己的“孩子”。

“从饲料行业起家,宝佳的起步属于下游产业推动,当初饲料生产行业对劳动力的高负荷要求,迫使我们走上机械自动化道路,但随着不断的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宝佳在机器人产业领域也逐渐站住脚跟。”高明作说。

从最初简单的码垛单机装备,到现在兼备动感追踪、视觉识别等智能化模块,可实现分类捡拾、手势控制等功能……宝佳的工业机器人已经日趋成熟,尤其是在饲料行业工业机器人码垛应用领域能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仅如此,宝佳逐渐搭建起自己的一套产品矩阵。“在这个产品矩阵中,不仅涉及到生产加工、码垛运输,更有智能物流,多环节、多领域全面布局。”高明作表示,这种布局规划不仅体现在一个产业领域,宝佳更是将饲料行业的成功经验作为一种“可复制”模式,推广到各个产业领域。“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宝佳逐渐跳出饲料行业的单一局限,涉足食品、粮油、化工、医药行业,多点布局、四处开花。

从上下料、加工生产,到包装码垛、物流装配;从单一行业到多行业布局……宝佳的发展脉络与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一脉相承,高新区机器人产业也已经逐渐完成了从“一”到“多”的全领域布局。

“从最初的单个生产环节的机械装备,到现在涵盖整个生产线各个环节的集成化系统,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百花齐放。说起高新区的机器人亮点,宝佳的码垛机器人、科捷的龙门机器人、通产的服务机器人、萨沃特的包装机器人……各家都有自己的‘绝活’。而在此优势项目基础上,不断提质升级,总结模式并跨领域推广,是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的特点。”李德强介绍,目前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的机器人产品涉及焊接、冲压、码垛、上下料、机械加工、水下搜救、运输、清洗、康复、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优质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以“柔”克“刚”聚焦发力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承担青岛市自主创新专项课题和省机器人重点攻关技术研发课题,基于最新的互联网和视觉技术研发机器人远程实时在线调控,与中科院、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与日本不二越合资共建机器人应用研究院……宝佳的发展之路,从来与研发创新分不开。

“对于真正实现工业4.0来说,代工生产的机器人只是初级阶段,设计一款完备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生产线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数字化工厂,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课题。”高明作表示,这种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像是一条神经,让整个机械结构生动起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工业机器人及集成系统的深度开发和定制化设计,实现以‘柔’克‘刚’,让控制系统这个柔软的神经来指挥刚硬的机械结构。”

今年6月中旬,青岛宝佳牵头成立了山东省联合智能制造研究院。“该研究院将专注于智能制造关键工程技术的研发、利用CPS(信息物理系统)技术实现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以及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打造行业标杆、制定标准评价体系,加速技术成果转化……”高明作表示,联合智能制造研究院的成立也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良性引导作用。

“智能制造产业的推进离不开一个‘智’字,为此高新区也不断引才引智,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李德强表示,高新区不断引入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目前已拥有智能制造领域高端人才70余名,蔡鹤皋、吴澄等机器人领域两院院士5名,国外院士1名,刘立、林峰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专家3名,国家863课题组学术带头人2名,各类产业研发人才300余名,产业技能人才1000余名。同时,还建立起机器人创新联盟、商会、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组织,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从国际龙头瑞典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电机、日本发那科、沈阳新松,到本土优质强企,红岛经济区(高新区)目前已聚集114家机器人产业链项目,占全市机器人企业的80%以上,2017年产值达90亿元。高新区编制实施的《青岛国家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将该区域打造成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园区,大力发展机器人本体制造、集成应用、核心部件及配套服务。“我们将力争在三年内,集聚机器人研制相关企业150家,产业规模达190亿元,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在机器人本体、集成应用、服务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李德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