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专访章熙春书记 谈高校学深悟透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华南理工大学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学校各项工作,把力量凝聚到建设教育强国、创新型国家上来。11月15日,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接受了由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的《南方》杂志记者专访,畅谈了自己学习十九大的感悟,介绍了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分享了自己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对党建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专访报道在最新一期《南方》杂志上刊登。报道全文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创新、发展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如何学深悟透十九大报告精神?《南方》杂志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

承担新时代高等教育历史使命

《南方》杂志:结合华南理工大学的发展,您对十九大报告中哪些内容印象最深刻?

章熙春: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国家发展、国际竞争、现代化建设和以人民为中心这四个战略维度把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使命提到了新高度。

华南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四个服务”,坚持内涵式发展,发挥理工科优势,着力把学校打造成全球工科顶尖人才的汇聚地、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和服务国家发展的丰硕成果,有力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磅礴实践力量。

《南方》杂志:十九大报告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华南理工大学如何将之融入到自身的发展之中?

章熙春:长期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坚持科技创新“顶天立地”——“顶天”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在若干领域实现了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立地”是强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将以更大决心积极培养造就时代新人,以更大力度前瞻布局高端创新平台,以更大气力主动融入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国家和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

绘就“双一流”建设新蓝图

《南方》杂志: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华南理工大学具体开展了哪些行动?

章熙春:

我们首先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制定了实施方案。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做实上下功夫,写好学校发展“奋进之笔”:

一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学生社区、进读本、进头脑“七进”工作,成立了院士宣讲团。二是以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抓手,绘就“双一流”建设新蓝图。学校制订了切实可行又大胆创新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三是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深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方位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用新体制、新模式、新理念,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南方》杂志:对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您还有哪些思考?

章熙春:我认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首先要增强“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学校党委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其次,要坚定发展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学校党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校改革发展中心任务,以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为契机,围绕新时代新目标、新战略、新思路、新任务,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制订绘就学校“三步走”战略目标及发展路线图,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第三,要凝聚磅礴之力,保持前进定力。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凝心聚力,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内部治理等方面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实现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体系。(信息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