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爸爸媽媽,兒子學會的第三個詞最有可能是……

2010年我大學畢業,在研究生開學之前大概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在一家教育機構做了全職英語輔導老師。老闆是一對夫妻,河南人,有一個大概10歲的兒子。兒子是最近才從河南老家帶到杭州的,之前都是妻子一個人帶孩子,丈夫則一個人在杭州打拼,聚少離多。直到幾年之後,丈夫逐漸有了自己的事業,一家人才真正團聚。有一次老闆娘跟我們聊天,她說兒子直到現在都很難理解,為什麼他的生活裡一定需要有個爸爸呢?他怎麼也想不通突然之間怎麼會多個爸爸。

當時我的感覺是心酸,他們一家人太不容易了。但也僅止於此。直到我結婚生子,甚至到需要長時間與兒子分離,我才知道那種父子之間的疏離與陌生,是如何得令人心碎,而又無可奈何。我多次在文章裡講到,因為工作的關係,兒子見到我是沒有感覺的,尤其是我一個人在杭州的那一個多月的時間,徹底把我們之間的一丁點回憶都撕得粉碎。直到後來,夫人帶著哲哲從武漢來到了杭州,我跟兒子才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來,但更多的,仍然是一種“玩伴兒”。比如說,他睡覺的時候,倘若半夜醒來是我安慰他,他是一定會轉過身,一個人趴在嬰兒床上哭,不讓我抱他的。

兒子現在能分清“爸爸”和“媽媽”的區別了,而且也會每次聽到我上樓的腳步聲而興沖沖地跑到門口等著我開門,在開門的那一刻興奮地大喊大叫。我想,那一刻他想到的是,終於有人能跟我一起玩兒了。的確,據夫人所言,家裡沒有我,哲哲習慣於一個人自娛自樂,大喊大叫的興奮之舉還是很少見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還是很欣慰的。

不過,最近我發現,哲哲每次叫“爸爸”的時候,有了那麼一點“baibai”的語音,可能是因為我跟他每天說得最後的一句都是“拜拜”。每天早晨出門上班,揮揮手跟他說的是“拜拜”,哪怕看著他不知所措的眼神,我也必須關門;晚上回來,跟他一起吃飯,玩兒了一會兒洗完澡,我又要跟他“拜拜”,好讓媽媽哄他睡覺——我是不能哄他的,否則他只會越來越興奮;甚至,更多時候,好不容易一家人一起吃個晚飯,剛吃完,就要急匆匆地出門,因為晚上有課,或者有其他的工作,一句句的“拜拜”告訴他晚上不能給他洗澡,不能跟他玩兒了。

最近一段時間,我經常想起小時候,爸爸動不動就很長時間才會回來一次,好像那個時候並不覺得家裡缺少了什麼。每次爸爸媽媽吵架,我跟弟弟自然而然地就會偏向媽媽,從來不會過問究竟孰是孰非。每次看著哲哲,我們能在一起很好地玩兒,但他不想理我的時候也不少,我就想著終將有一天,我會因為工作的關係,而讓我們父子的關係疏遠到無法溝通,無法一起玩耍。就在今天晚上,我跟哲哲玩兒的時候,想著他剛看見我的時候的興奮,繼而不想理我,我逗了他半天他才跟我好起來,接著在他困惑不已的眼神中離開,去上課,我是真的感覺到,無論我多麼努力,我的兒子離我再近都會越來越遠了。

也正因為如此,他嘴巴里的“爸爸”正在朝著“拜拜”的方向走去,而我每次都不得不關上離別的門。或許有一天,出門的那個人會成為哲哲,一如當年的我,時刻想著掙脫父母的懷抱,逃離家庭的羈絆,去追求自由,絲毫不會顧及自己是怎樣殘忍地丟下了自己的父母雙親。

是啊,我當年就是這樣的殘忍,哲哲也會嗎?

Love never fails.

愛是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