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独臂校长“双手”书写爱

盐山县庆云镇白庙中心小学校长宫海彬从教18年,扎根农村,用一只手为学生们写板书、为老师们做饭,独臂演绎着“双手”之爱。

身残志坚圆梦乡村

宫海彬很魁梧,一米八多的大个,文质彬彬。他自小就有从军梦,叔叔伯伯、哥哥弟弟,都参了军。一次意外,让他的梦想幻灭了。

1994年,麦收时节,14岁的宫海彬骑自行车跌倒在深沟里,导致骨折。本是很平常的一次接骨,却因为夹板太紧,导致胳膊血液循环不畅而坏死,最终在北京一家医院接受了截肢手术。

下了手术台苏醒过来的宫海彬,大哭一场,心灰意冷的他感觉前途渺茫。这时候,临床的一位军人,给了他勇气和曙光。这位坚强的军人,在训练中负伤截肢,做手术他没有通知家里的任何人;术后醒来,一只钢笔,一沓白纸,一写就是一天。“同是失去右臂,他能够这样坚强乐观地面对,我也能。”从那开始,宫海彬发奋读书,努力练习左手写字,左手干活,一心希望能考上师范院校,当一名老师。

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条件影响,他只好选择读了职中。毕业后,回到本村小学实习。由于表现突出,一年后被聘为正式教师,一干就是18年。宫海彬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基础条件差,教师一直缺编,他每周课时都在15节以上,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像父亲般深爱学生

尽管任务重,放学后,宫海彬还经常饿着肚子,免费给学生们辅导。学生们的作业,只得带回家批改。无数个寂静的深夜,他都在灯下认真地批改着作业。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宫海彬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虚心向同行请教,很快成为行家里手。

乡村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缺乏父爱母爱。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他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课余时间,他经常和学生谈心,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他交流。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留守学生补课,给他们买书和笔,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并自学了心理咨询课程,用知识和爱感化学生。

班上原来有位同学,经常被同学嘲讽。对这样的学生,他总是给以更多的关心,通过家访及时了解对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组织师生开展了关爱他人的主题活动。这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老师,您就像我的父亲,我会努力学习,报答您的!”

舍小家为大家

对宫海彬来说,学校才是家,而自己的小家,他顾及得太少。去年暑假,白庙中心校返修改造,作为校长的宫海彬一连半个月没回家。同为教师的妻子这些年也专心投身教育事业,他们十多岁的孩子最大的愿望是父母能陪他去趟公园。

有一次,上课期间,宫海彬忽然腹痛不止,豆大的汗珠在他的额头上流淌下来,脸色蜡黄,嘴唇发白。但他还是坚持上完课,才被拉着送去医院,被确诊为肾结石。病还没好,他又骑着电动车来学校了。

宫海彬对乡村这片热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对这里的孩子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他认为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让更多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上级领导考虑到乡村学校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加上他身体不便,多次提议调他到稍好一点的环境工作,他每次都婉言谢绝。

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任教18年来,宫海彬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多次获奖,他本人也荣获了盐山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燕赵都市报 通讯员刘国政 王武超 记者代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