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装嫩因当时拍戏状态差,为何没演成甄嬛和魏璎珞因她幻想爱情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玮

图源网络

随着《如懿传》的热播,剧情线的逐渐展开,讨论的人和相关话题也多了起来。

如懿在剧中说起的“一夫一妻制”,刚刚度过的“冷宫时光”,以及她和海兰的交情都引起了巨大的讨论,每天都有新的不同的话题挂在热搜榜上。

伴随着口碑和讨论度的上升,争议也是愈来愈多,从一开始的“少女如懿”到后面观众质疑宫斗部分太少。为此,新京报专访了《如懿传》的导演汪俊和制片人黄澜,解答了关于本剧的一些质疑。

少女如懿不少女?

前几集播出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很多观众认为周迅饰演的如懿并没有少女感,对此,汪俊称:“我觉得周迅少女感挺强的。”

不过汪俊也有无奈:“周迅最开始少女的戏都是快杀青的时候拍的,是在演员状态最不好的情况下拍的。

因为我们一直在想开头怎么拍,所以把开场放到了最后才拍。我们拍了九个月,因为她在拍摄期间就休息了大概三、四天。她长期在组一直沉浸在角色中,白天拍戏晚上熟背台词,长时间睡眠不足,最后的状态不是很好。

有观众觉得既然是少年的乾隆和如懿,那为什么不找俩年轻演员来演?霍建华和周迅毕竟年龄在那里。关于这点,汪俊也有他自己的思考:

“其实从他俩出场到雍正死也就六年的时间,如果前六年我换俩年轻的演员,再过六年换成霍建华和周迅,长得就不像了,毕竟六年前没几场戏。我真的没法几场戏就找年轻的演员,原来真没有想到这是个问题。”

为什么不用配音?

周迅一直以其独特的声线被大众知晓,然而在《如懿传》中,周迅的声音也饱受诟病,不少年轻的观众觉得她的声音不够少女,过于粗了。

但汪俊觉得周迅的声音他能接受,“如果我真给周迅配音,那真要被人骂死了,毕竟周迅的声音辨识度那么高。主要演员除了霍建华之外,我都坚持演员用原声,他有台湾腔没办法。”

为何新增了开头的选秀部分?

剧集开篇对如懿和乾隆两小无猜的铺垫,在原著中,这个部分是没有的,开篇直接就是雍正薨逝。增加的选秀和如懿进宫前的“前史”主要集中在前三集部分,这也成为全剧被诟病最为集中的几集。

有网友觉得开篇节奏慢,情绪铺垫过于冗长,大家更希望开始就看到宫中的种种暗流翻涌。

汪俊认为这样缺少了对爱情的铺垫,“这是一部爱情戏、婚姻戏,还是要以爱情戏的方式去叙述。”新增加了选秀的内容既可以解释高晞月、皇后、如懿她们恩怨的起源,也可以为角色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到底应该如何开篇,也成为汪俊一直在思考的一大难题。在原作开篇,雍正薨逝时乾隆已经结婚6年了,“拍情感戏不能从老夫老妻开始,不能一上来这俩人就已经到了很热的程度,然后再撕裂。”

汪俊说,其他戏可以上来就简单粗暴,但“爱情”需要铺垫。起承转合一直是汪俊作为传统创作人所看重的逻辑,汪俊始终强调,“创作要有依据,情感要有铺垫”。在汪俊看来,二人的情感走向是剧集的脉络所在,铺垫到位了,最后乾隆意识到失去可贵的东西时,才有震撼力量。

对网友的意见,汪俊虽坚持自己的看法但也有一些无奈:“凡事得讲究依据,我不想做成有些剧那样啥也不管,上来就是一顿掐,看你漂亮,对我有威胁就掐你,好像都合理

。所以我希望能它有一个前史的过程。现在看起来可能有点老套了。”

为何宫斗戏减少?

相比《甄嬛传》,《如懿传》的宫斗部分明显减弱,这主要是因为在汪俊的眼里,这两部戏的主题就不一样。

“甄嬛更多的是宫斗,带着女主光环的逆袭,最后女主角赢了,站在胜利的顶端。”汪俊说,“《如懿传》却是一部悲剧色彩很浓的戏,它以爱情为主,避开了宫斗过于残酷的戏剧矛盾。如懿更偏重文艺,需要大量铺陈如懿和乾隆两个人的感情,从青梅竹马逐渐到如漆似胶,到最后的七年之痒,开始因为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裂痕。”

相比甄嬛从甄氏到皇太后的十几年时间,《如懿传》其实贯穿了如懿的一生,“《如懿传》其实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性。她要的是感情。”

正因为汪俊将这部戏定义为爱情片,所以他也做了大胆尝试,弱化了后宫斗争的部分:女主不争不抢,后宫嫔妃的对抗性不那么强。

这种安排也被许多网友diss:后宫斗争戏少了,看起来就没那么爽快解气。

但在汪俊看来,关于“宫斗”所有的招数就是这些了,再说“新”也很难,“无非就是那些手段,但这些招数总有用尽的时候。从tvb到现在,很难再出特别新鲜的了。”

乾隆即使相信如懿,为了保护她,不得不让她暂居冷宫。在很多事面前,他也是身不由己

在黄澜看来,“如懿”和“甄嬛”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甄嬛更多的是女性视角,而如懿则是站在男、女双性的视角来看到爱情、婚姻以及人生。剧中的乾隆身为帝王,是权力的拥有者,并且他英俊有钱,想娶谁娶谁,那么他是否幸福呢?其实他也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自主、自由的人生才幸福。

而在这其中,也代入了现代两性关系的思考,“男性也是有精神桎梏的,他们生下来就是家族的荣光,要担负着甚至比女性更多的负担。”

如懿追求一夫一妻制?

剧中,如懿听西洋人郎世宁谈起西洋的“一夫一妻制”,心生向往。并和乾隆进行了讨论还闹了别扭。网友觉得不太符合古代的史实。

但黄澜认为,这是符合这部爱情片的人设的,“如懿和周迅有着共同之处,都是‘为爱而生’的女子,如懿一生都希望追求爱情,她把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这跟周迅一直塑造的荧幕形象很吻合。”

如懿这个角色也非常复杂,她是后宫的异类,在她的天性中,自由和独立是一种潜在的意识。最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提出了非常现代的感情观——一夫一妻制。这个观念经由西洋人郎世宁的口说出,却深种在如懿心里。”

后宫的日常过多?

看《如懿传》前几集时,很多观众发现,相比其他宫斗剧,这部剧中有不少后宫嫔妃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绣花的情节,特别是如懿和海兰。

“我在营造一个比较真实可感的后宫生活,让大家觉得好像在偷窥着宫里人的一颦一笑,他们每天的日常作息。让观众相信这些人真的在红墙下生活。”汪俊说。

比起描绘妃嫔之间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汪俊对于后宫的日常生活更感兴趣。《如懿传》最初的剧本花费了很多笔墨来讲述后宫日常,有分位分、分宫殿等桥段,也有嗑瓜子、喝下午茶等场面。汪俊在读过剧本以后,有一种后宫浮世绘的感觉。大家喝点下午茶,慵懒地晒太阳,聊聊宫里的八卦。

关于如懿的人设?

如懿其实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和之前热播的《延禧》中娴妃形象差距也较大,关于如懿的人设问题,网友也有颇多讨论。

据悉,《如懿》剧组专门有一个历史顾问。在剧本上,从2016年3月开始,《如懿传》就开始剧本调整修改,100多万字的剧本经过逐字逐句的调整,最终删减了10多万字。

史书中对于嫔妃的记载只有客观事实,比如在哪一年生日,什么位分,生了几个孩子,什么时候死,至于在宫中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谁都无法从史料当中捕捉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汪俊说,正因为历史上如懿的记载非常少,反而留给创作的空间很大,“但至于最后夫妻二人为什么撕裂,如懿断发这种记载都太少了。”

除了如懿和乾隆的情感线,

剧中如懿和海兰之间的友情也是原著小说中一条重要的情感支线,对于这条线索的表达,在汪俊看来依旧是克制的。“书中对于这段内容的描写比较激烈,二人之间的情感起伏也比较大,但是在剧中,这种很强烈的冲击还是被缩减的。”

江太医都感慨,海兰对如懿真是情深义重

宏大场面的观感很差?

从目前的播放平台来看,《如懿传》从台转网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剧集的观看效果。因为针对两种播出平台拍摄、制作方式、观众的审美取向,都存在很大差异。作为导演,汪俊其实最遗憾的地方也在于此,“开始是按电视台的输出方式制作的,有很多宏大场面,比如新帝登基、木兰围猎,这些在移动端很难看出效果。”

汪俊坦言,如果当时就确定是拍摄一部网剧,可能就不会这么拍了,会做一些调整。“我那天在iPad上看到如懿几个大场面都感到很悲哀,自己费那么大劲,结果乌涂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乾隆登基那场戏,剧中找来了九百多个群演,指导礼仪规范,近千人在广场集体行礼,营造恢弘氛围,场面盛大。一场雍正大丧,一场乾隆登基,还有后边的封后大典,每一个大场面下,都有细致的小礼仪。

后面的大场面重头戏还有木兰围猎,汪俊说,那场面也很震撼,因为当年狩猎的有10万人,特别浩大,也是满人的习俗,如果是电视观感会很好。“后来一想到就很沮丧,因为大家都拿着手机看,呈现的画面就是一坨。”

为何找周迅演如懿?

因前几集的各种争议,导致有不少网友对周迅演如懿颇有微词,但在黄澜看来,如懿需要从青年演到晚年,时间跨度很长,必须要有好演技才能驾驭,周迅是大家公认的不二人选。

周迅有一场戏让汪俊也印象深刻:如懿坐在夕阳下面,周迅说她就想哭,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懿一开始是不想进宫的,现在阴差阳错进来了,弘历又那么喜欢她,可如懿一直在被人陷害,很难独善其身,往后宫廷的斗争自己就要卷进去了,周迅说她想到这些突然觉得好难过就哭了。“其实剧本没写这些。那时候我就觉得挺好,拍的时候我也没喊停,一直在拍。”

在汪俊看来,这么不适合在宫里生存的女性,周迅把握得很好,一开始从置身度外,到无可奈何,被打入冷宫里,后来差点在冷宫丧命,她才觉得太气愤了,出冷宫以后就开始了她的复仇计划,一步一步最后登上皇后的宝座。

“她把那种淡然,不入世的、自由自在的灵魂诠释得很好。”

复仇第一步,就是背叛过她的阿箬被处死

要表达的感情观是什么?

《如懿传》着重描绘了帝王的感情、婚姻,但最后如懿还是惨败。既然说是一部爱情片,那么这部剧究竟想传达什么样的感情观呢?

制片人黄澜也给我们做了解释:“一夫一妻是现代婚姻概念,放在古代,人性也还是有共鸣。婚姻是人性的围城,婚外人觉得婚内很好,婚内人觉婚外很好,宫里的人觉得宫外很好,宫外的人觉得宫里很好。

我们经常会把所谓的人生幸福都寄托于某一样事情,皇上寄托于皇权,如懿寄托于爱情,阿箬会寄托于权力,我们把所有未来自己对幸福的定义,都嫁接在一个外在的事物上面,希望夫君多爱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尊重,大家都希望一样东西可以帮我们摆脱所有的恐惧,但这些都是奢望,会陷入更多绝望。不要期待任何外力来拯救自己,不要期待城墙之外之里的生活会不同,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