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为什么招中国父母恨?

视觉设计:大西

央视一档专门给孩子看的节目请了几位小鲜肉明星唱跳,台下的孩子们听的兴高采烈,却在屏幕外点燃了全民“火药桶”。

说实话,被说娘的四位男明星仅仅是身材欣长、五官清秀。我们在大街上也没见过许多五大三粗的男人,网络上却突然“群雄”奋起,荷尔蒙震耳欲聋,不仅骂声激烈,甚至上升到“少年娘,则国家娘”的高度。

而且,用“娘炮”来骂人,不仅是对某一类男性的侮辱,也是对女性气质的贬低,这种性别歧视简直是double kill。如我是小鲜肉之一,不仅要委屈死,恐怕也要为背上误国之名吓死了。用外貌定义品行,与过去封建糟粕思想中所说“红颜祸水”没有区别。

举国骂娘炮的奇观背后,恰恰是一部分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感受到身份危机的赢弱表现。

在一篇百度搜索置顶的科教新闻报道中,一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新华分社总编辑、著名诗人对中学生说:我心目中良好的初中生形象,就是男孩体格健壮,女孩落落大方。可见,对性别印象的偏见并不仅仅存在于只愿意接受流行文化或刻板印象教育的人群中。

以“体格健壮”为代表的霸权男性气质,即所谓男子汉气概,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思潮的重新涌入的舶来品。普遍认为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对男性的勇敢和强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形成了西方最早的对男子气概的研究。

《面具之内》是一部讲美国社会文化是如何强迫男性拥有男子气概的纪录片。纪录片中采访了很多从小被教育“be a man”的男孩,他们从小就要学会压抑情感,难过不许说,受伤也不许说,否则就被人认为是娘娘腔,只有愤怒的情绪才被认可。

《面具之内》中,卡洛琳·海尔德曼博士说:“男子气概不是一种器官,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对所有女性化气质的一种抗拒。”

男子气概的误区之一:男子气概等同于运动能力。

男子气概的误区之二:男子气概等同于财富能力。

男子气概的误区之三: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今天中国社会对男子气概的理解也大同小异,甚至更加异化扭曲。

把财富力量和社会地位与男性品行对接,甚至盲目地把他“英雄化”。

片中有科学家说,性别本身是生物名次,但性别又是社会构建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本质主义的性别研究的局限性:人们所表现出的性别气质倾向,与他(她)们的生理性别并不存在一种“天然”的对立关系。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性别(gender),与其说是一种自然属性的呈现,不如说是一种与权利分配紧密相关的实践。

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实际上是彼此重叠的。

在同样一组心理试验中,男性与女性提供答案的相似堵达到90%。心理学家得到的结论是,男性与女性本质上都是人,相似的地方远远多于不同之处。

实际上,男孩也有细腻、温柔的情感,也有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温和、理性和富于同理心等品质。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推崇男性要荷尔蒙至上的社会。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理想的男性气质分为两种:文和武。常看古装剧的人都熟悉一般对帝王将相的素质要求:文治武功,现代人给男孩取名时也常用“斌”字,寄予文武兼备的期待。

“武”代表了具有男子气概的英雄传统,而“文”则强调一种温和的理性与智慧。在明清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之中,文弱温和的男性更受欢迎。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这种“文弱”不是对女性视角的迎合和对女性气质的模仿。无论是文质彬彬中的“文”、还是刚柔并济中的“柔”,都不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认同,而是源于中国的科举取士和文官制度对文人气质的推崇

中国对男性“文”的期待,其实与西方推崇强调强健体格、强悍体能的霸权男性气质一样,包含着同样的机制:对权利掌控和等级秩序的重视,是另一种构建男性主导位置的方式罢了。

人们愿意把性别塑造归因于文化环境影响,实际上更重要的是社会权利分配主导。消费主义社会中女性想象对男性气质的改写有目共睹

2000年前后,红袖添香、晋江、起点等专门为女性写作的网站发展起来之后,在通俗文化层面上,阴柔男性气质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接受度。

《媒介与性别》中提到,网络女性书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出现了大量投射女性原始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对男性气质的描述。由女性所构想的男性气质不再以塑造充满阳刚力量的男性权威形象作为最终目的,而是呈现除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样貌。

这类小说中得男主人公不仅是温和的,甚至会具有细腻、体贴、擅长照顾人等母性情怀。对于女性来说,他们不仅是合作者,甚至有时候也是养育者和教导者。

兼具女性品质的男性似乎更符合自然生物基础和现代文明社会进化。

不仅仅是女性网络文学兴盛,90年代吹进中国的韩流一直长盛不衰,今天大多数十几岁的女孩们喜欢EXO组合和TFboy,在影视作品和文化作品中,兼具两性之美的主人公也比比皆是,这种男性形象在流行文化中成为主流。

| 《龙门飞甲》中陈坤饰演的雨化田

《媒介与性别》认为,阴柔、文弱的男性气质遭到社会的贬斥,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文化自信,感受到强烈的身份危机

勇猛、果断、激进等品质更符合商业社会的生存法则,文人气质不再是阶层晋升的一部分,甚至知识变现的风潮的主力都不是所谓文化知识分子,过去天之骄子成为时代进步车轮下甩下的破落户,于是要向霸权男性气质靠拢。

节目播出后,很多家长激烈吐槽,认为媒体不应该用阴柔男性形象误导孩子。他们从小生活在教育的竞争压力之下,长大后又进入机会少、压力大的职场。

中产父母永恒的焦虑是被时代抛弃,阶层下滑,温柔的男孩与不温柔的女孩都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温柔的男孩无法为适应狼性的竞争文化,为自己和家族争取到最多的资源,不温柔的女孩也无法通过最传统便宜的婚姻之路达到阶层稳固或晋升。

但笼统地将形象俊秀、举止温和的男性诬蔑为娘娘腔并不能显得另一类人孔武有力,男子气概也并不是一身腱子肉能全面代表,拥有与刻板印象不同性格、特点的男性不应该成为文化污蔑的对象。

微博上,很多人举出台湾纪录片《不一样又怎样》的故事说明狭隘的对男子气概的定义对男孩,男人甚至社会的伤害。

纪录片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同性恋权益。我们也希望这次讨论不局限于所谓性别气质,而是关于自我认同,关乎反歧视,关乎平权,关于勇于做自己。

就像一位豆瓣网友说的:世界上只有人,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没有一种叫娘炮的人。

《媒介与性别 女性魅力、男子气概及媒介性别表达 》徐艳蕊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ID:reknow24

日 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