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山崎大隊真的全軍覆沒了嗎?

人生160601958


電視劇《亮劍》中山崎大隊全軍覆滅了了嗎?還是像有段時間網上瘋傳的:“八路軍2萬人輪流圍攻兩天,每天打死了五個鬼子”。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就要從這場戰鬥的真實原型—關家堖戰鬥說起。



1940年10月底,晉中山區一個叫關家堖的小山村裡,曾經爆發了一場激戰,按照《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攬》記載:

... 八路軍129師385、386旅、新編10旅及決死第一縱隊各部將日軍包圍於關家堖高地。結果幾經反覆,戰至31日拂曉,殲滅日軍大部400餘人。

這注定是一場充滿爭議的戰鬥,八路軍集中了129師主力加總部特務團過萬人,圍攻“崗崎大隊500餘人”,兩天盡然無法全殲敵軍。根據八路軍表冊八路軍傷亡600餘人,而當時指揮作戰的陳賡回憶傷亡2000人。此戰也成為彭德懷所承認的一生中四大敗仗之一。



由於當時八路軍是主動撤離戰場,也無捕捉俘虜,所以日軍傷亡400餘人的數字只是戰後估計,70多年來,關於日軍到底傷亡多少,也是眾說紛紜。最近十幾年,由於日方資料多了,爭議又露出了苗頭。

最早是來自日方戰史《華北治安戰》提供的:根據獨混4旅傷亡名簿,10月份第二期戰鬥詳報,陣亡71人。

眾所周知,日本戰史上的傷亡數字往往是縮水的,所以還不能下定論,何況這只是爭議的開始,因為又傳出一個驚人的說法:

福岡刑務所作業課平成02年07月20日(1990年)発行的《晉南第八中隊史-第37師団歩兵第226連隊》(作者叄島啟介)中第132頁才田昇(岡崎支隊長の最後)上記載,岡崎中佐等10餘人陣亡。

而在藤田豐(37師團老兵)編寫《三十七師團戰記》的陣亡名冊中,在10月29-11月1日之間有10人陣亡在關家堖。這兩處資料竟然可以互相印證。

這就是:“八路軍2萬人輪流圍攻兩天,每天打死了五個鬼子”說法的來由。



鬼子難道是超人?事實當然不可能,這個錯誤說法的源頭居然是來自中國軍史。因為岡崎是日第37師團226聯隊付隊長,所以中國軍史一直把岡崎支隊的編制歸於第37師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攬》稱是日軍“第37師團崗崎大隊500餘人”,《八路軍表冊》稱“第37師團500餘人”。

所以查的是日軍37師團的傷亡資料,其實岡崎支隊是隸屬於獨立混成第四旅團。

第1軍作戦経過の概要(第21章?第2期) 昭和15年8月20日~15年12月3日」第二期作戰:...岡崎支隊,...是隸屬獨立混成第四旅團麾下,........10月29日在關家堖及石門村附近孤軍激戰...

岡崎支隊的編制也不是中國軍史記載的從第37師團226聯隊每個大隊抽出一箇中隊組成的,而是由包括37師團一箇中隊,獨立第九旅團獨立步兵第十二大隊各一箇中隊,另外還有獨混9旅團一個山炮中隊(欠1小隊),工兵輜重兵醫護兵等小部隊臨時編組的。

所以那兩份來自第37師團的記錄關家堖陣亡10人,是沒錯,這10人只是226聯隊的陣亡人員,不是全部的數字。在獨立混成第四旅的戰史裡找到了詳細的記錄:

獨立混成第4旅団第2期晉中作戦戦闘詳報 昭和15年10月19日~15年11月14日」岡崎支隊劃歸獨混第4旅團指揮,見獨混四旅作戰命甲第七九0號,該支隊兵力為官佐19人,士兵516人,另有馬匹243頭。 岡崎支隊在10月20日21時從沁縣出發,在之前戰鬥中也有損傷: 10月24日,戰報稱與決死一縱35團打了一仗,戰死4人,負傷1人。 10月26日,又在關張山打了一仗,戰死5人。 10月28日,在柳樹巖交戰,負傷2人。 以上是進入關家堖之前傷亡12人。 戰報對於10月30日關家堖戰鬥情況作了簡要敘述,最後該支隊陣亡50人(其中將校5人包括岡崎謙長中佐),戰傷99人。

根據該戰鬥詳報傷亡表,獨混四旅在第二階段10月19-11月14日陣亡71人,戰傷166人,失蹤2人。和《華北治安戰》中陣亡71人的陣亡數字相同,看來治安戰是參照了這份戰報而成。

所以日方資料是關家堖戰鬥,死亡50人,傷99人。

如果按中方記載的日軍傷亡400餘人,就基本等於全殲了,而且日軍是佔據了險要地形,構築完善的工事。那怎麼也不能說敗仗吧。彭德懷也不至於對此仗一直耿耿於懷。所以我認為日軍的數字更接近於真相。


逸禪文化


山崎大隊是《亮劍》中被八路軍李雲龍獨立團一戰殲滅的日軍步兵大隊。川崎大隊只是小說中虛擬的日寇軍隊,不過它在歷史上是有其原型的,它的原型就是日本的岡崎大隊。

真實歷史上的岡崎大隊,曾在關家堖戰鬥中被八路軍圍殲兩晝夜,雖然傷亡慘重,但由於日軍大部隊救援到來,岡崎大隊得以逃脫昇天,並沒有全軍覆沒。下面這張著名的彭德懷元帥在陣地的照片,就是在關家堖戰鬥中,一名隨軍記者搶拍下來的。



關家堖戰鬥是一場爭議極大的戰鬥。因為八路軍以巨大的兵力優勢,圍殲500人的岡崎大隊,傷亡慘重卻最終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有的人居然用日軍公佈的戰損來對八路軍戰鬥力進行肆意指責嘲笑,其本身的行為就極為可笑的。縱觀日軍在二戰中公佈的戰損,從來就有注水嚴重的習慣,隱瞞傷亡以表示日軍戰鬥力強大,幾乎成為了日軍的慣用手法。


雖然關家堖戰鬥日本岡崎大隊的最終傷亡數字仍具有爭議,但損失慘重必然是事實。不過,由於八路軍此時條件極為困難,無論是裝備、訓練、還是人員身體素質,都遠不能與日軍相媲美,而且岡崎大隊所佔據的關家堖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日軍包括飛機在內的支援,最終關家堖戰鬥並未取得預定戰果,岡崎大隊未被全殲,而參與圍攻的八路軍損失也較為慘重。

但是關家堖戰鬥並非完全失敗。關家堖之戰,首先,在百團大戰第三階段中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從而使日寇的小股部隊再不敢輕易出動。同時,慘烈的正面戰鬥也鍛鍊了部隊,當時任決死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的薄一波就說,參與戰鬥的決死隊兩個團最終打了出來,成為了決死隊中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團。

而且,當時的岡崎大隊,誤打誤撞到達了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附近。為了保衛黃崖洞兵工廠不被發現,對岡崎大隊的進攻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鳶飛九天2018


《亮劍》是一部好劇,但是在川崎大隊一事的描述上,和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也是半斤八兩,且聽本人從頭細說之。

川崎大隊的原型就是百團大戰第三階段與我八路軍在關家堖戰鬥中對峙的岡崎大隊。在百團大戰前兩個階段結束後,取得不錯戰果的八路軍進入修整期,而損失慘重的日軍被激怒,對我抗日根據地實行瘋狂掃蕩。日軍以大隊為單位到處燒殺擄掠,對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1940年十月,日軍岡崎大隊500人在根據地誤打誤撞攻入山西武鄉境內的黃崖洞兵工廠,彭德懷隨即派陳賡率領有天下第一旅之稱的386旅應對,岡崎大隊迅速撤出黃崖洞,逃至位於蟠龍鎮境內的關家堖構築工事負隅頑抗。

為了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彭德懷決意徹底消滅這股敵軍。參戰的八路軍包括追擊敵人至關家堖的129師386旅、385旅、新編第十旅以及薄一波的決死第一縱隊兩個團。關家堖的地形易守難攻,日軍藉助有利地形和優勢火力負隅頑抗,八路軍戰士雖然浴血奮戰但是犧牲很大,在戰鬥過程中,386旅旅長陳賡、129師師長劉伯承先後與彭德懷發生分歧但都被彭德懷強硬駁回。最終雖然劉伯承利用地道成功攻下大半陣地,但由於日方援軍將至,八路軍在經過兩個晝夜的激戰後撤出陣地,川崎大隊僥倖未被全殲。

據我方的戰報,此戰殲敵400餘人,而日方的戰報日軍僅陣亡51人,而根據陳賡將軍回憶,八路軍傷亡為2000多人。無論怎麼說,此戰八路軍的損失是巨大的。

關家堖戰鬥顯示了我軍與日軍在裝備上的巨大劣勢,而彭德懷的指揮也是頗有爭議,但劉伯承和陳賡的策略顯然也是行不通的,劉伯承建議圍三缺一,但日方援軍將至,是不會冒險突圍的,至於陳賡的“放鬼子下山再打”則更是難以實現,試想日軍怎麼會有險不守下山自投羅網?關家堖戰鬥的意義是巨大的,此戰後日軍再不敢以大隊為單位肆無忌憚的掃蕩了。此戰積累的攻堅經驗也使我軍在以後的戰爭中受益匪淺。八路軍將士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事實,更是狠狠反駁了國民黨方面所謂“遊而不擊”的汙衊之辭。


林屋公子


在《亮劍》中有一個劇情就是李雲龍率領的新1團全殲日本山崎大隊,按照劇情中的發展,八路軍幾個主力團圍攻,而且是車輪戰,到李雲龍新1團的時候一鼓作氣,也很容易全殲山崎大隊,然而歷史上真的有這個山崎大隊,儘管中日對殲滅日軍的人數存在偏差,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八路軍沒能全殲山崎大隊,反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歷史上關家堖戰鬥的背景

八路軍圍攻山崎大隊的這場戰鬥,實際上就是歷史上的關家堖戰鬥,圍攻的日軍是岡崎大隊。

1940年八路軍為了展示自己的勢力,或者向外界表達八路軍的抗戰成果,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對日在華控制區發動百團大戰,主要是針對交通線進行偷襲,使日本極為憤怒,為了報復八路軍,於是開展向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的活動。

由於百團大戰給予日軍重大的打擊,此次掃蕩日軍更是報復心切,日軍甚至採取了三光政策,對八路軍和老百姓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其中 ,日軍第三十六師團(乙種師團)的岡崎大隊在掃蕩過程中找到八路軍的黃崖洞兵工廠,該兵工廠是八路軍總部在華北敵後建立的最大的武器彈藥生產基地,在遭到日軍的摧毀之後,彭德懷立即命令129師三八六旅趕往黃崖洞對這支日軍進行打擊。

關家堖戰鬥的過程

岡崎大隊在八路軍主力趕到之前,逃到關家堖附近,由於此時已被八路軍包圍,岡崎大隊只能就地建築防禦工事,隨後八路軍總部下達作戰命令“由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新編第十旅各一部,三八六旅旅長陳賡指揮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一部和決死第一縱隊二十五、三十八團各一部,彭德懷親自指揮總部炮兵團山炮連,於10月30日凌晨4時對日軍岡崎大隊發起攻擊。”

在該次戰鬥中,八路軍總共集結了一萬多人,對於岡崎大隊,勢在必得!

為了能夠將損失降到最小,八路軍決定在總攻之前對其進行夜襲,但是當八路軍的特務團進行攻擊時,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夜襲並沒有成功。

原來日軍利用關家堖附近的有利地形,進行了防禦工事的構建,本來關家堖地區就是易守難攻,再加上岡崎大隊已經強佔了制高點,形成了嚴密的火力網。

到總攻時間,主攻部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也未能攻佔關家堖,但是此時日軍的飛機卻開始進行增援,對八路軍進行轟炸,有效遏制了八路軍的衝鋒。

在戰鬥最慘烈的時候,八路軍的主攻的七七二團一營,一連只剩下3人,三連只剩下指導員和兩名傷員,四連只剩下10人,一營剩下的士兵繼續參加戰鬥,從中午到下午,一營就剩6個人了。

關家堖實際上成為八路軍的一個無法攻破的魔咒,陳賡甚至給彭德懷請示,是否讓日軍突圍後放到有利地形再進行伏擊,但是彭總態度很堅決,一定要就地殲滅。

當時129師的師長劉伯承也認為傷亡太大,要求撤出戰鬥,並且和彭德懷發生爭論,最後彭德懷下令“拿不下關家堖,就撤銷第一二九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小!”

在日軍援軍不斷擊潰八路軍的外圍阻擊線,八路軍不得不撤退。

關家堖戰鬥的經驗與總結

關於該戰鬥殲滅的日軍人數,一直存在爭議,中方稱殲滅四百多人,日方稱陣亡50人,傷者99人;但是八路軍傷亡人數應該在兩千人以上。

所以,關家堖戰鬥是失敗的,其後彭德懷還因此受到處罰,這個暫且不提。

那麼,日軍的岡崎大隊總共有多少人呢?面對上萬人的八路軍的圍攻,最後還能全身而退?

二戰時日本一個步兵大隊的標準編制是1100人,其中包括一個運輸中隊,四個步兵中隊,每個180人,一個機槍中隊,還有一個炮兵小隊。

如果在關家堖上是日軍一個標準的大隊的話,八路軍的損失可能更為慘重,實際上岡崎大隊就是當時臨時拼湊的部隊,其中大隊長由37師團一個步兵大隊的參謀岡崎擔任,因此叫岡崎大隊,部隊包括37師團一箇中隊,以及一些旅團的中隊,合在一起只有510人,實際上也就是國軍一個加強營的人數。

只能說,除了地形上的有利因素,以及先進火力外,在作戰技巧和協同作戰方面,以及戰事構築上,都比我方厲害,事實上,這次戰鬥為八路軍後來的抗戰提供了諸多寶貴的經驗,其中日軍挖的“貓耳洞”也讓劉伯承深受啟發。

總結起來,日軍善於利用地形,善於構築工事,合理配置火力。

當然,彭德懷堅持打這場戰鬥,也是要磨鍊一下八路軍的氣勢,並且向外界展示出我們“八路軍是堅持敵後抗戰的主力軍、正規軍,不但要會打游擊;必要時,也得猛攻堅守,頑強拼殺,敢於啃硬骨頭。”


史論縱橫


首先,歷史上不叫山崎大隊,而是叫岡崎支隊,是一支編制在500人左右的日軍掃蕩部隊,歷史上圍殲崗崎支隊的作戰,並不叫李家坡之戰,而是大名鼎鼎的關家堖之戰。



其實從戰役規模來看,這場戰役的規模並不算大,只是八路軍計劃為圍殲500人的日軍部隊而已,但是在百團大戰的歷史中,這場戰役卻是大書特書,因為在整個戰役中,八路軍先後投入兩萬人(包含擔任阻擊的部隊),卻始終沒有殲滅對手,在日本援軍增援的情況下,八路軍只能提前選擇撤退,讓對手成功突圍而出,八路軍自身還造成重大傷亡,這也是我軍戰史上為數不多的兵力至少在對手十倍以上,卻不能將對手殲滅的失敗戰例,甚至也引起了百團大戰八路軍主力過早暴露、不能承擔正面作戰等各種話題的討論,這場戰役其實沒有改變戰爭局勢,但這場戰役的慘痛失利,卻也成了百團大戰中不能迴避的一筆。

也正是因為如此,上世紀90年代拍攝的八集連續劇百團大戰,和兩年前的電影百團大戰,劇中都重點描述了這段歷史。



關家堖戰役的整個經過就不在這裡多重複了,百度和各種歷史論壇裡有很詳細的記述,戰鬥的整個進展和結局大家都知曉,只是長期以來有關這場戰役雙方的傷亡數字一直沒有一個真正明確的統計,我方的官方說法是,八路軍傷亡600人,日軍傷亡400人,但是從一些參戰人員晚年的回憶錄中來看,在整個戰役中八路軍的傷亡應該在2000人左右。

而戰鬥中,由於最後八路軍選擇撤退,日軍成功突圍,我方也無法掌握日軍詳細的傷亡數字,而日本方面對於該場戰役的記錄也著實不全,從剩餘的文件記錄來看,日軍只承認在這場戰役中陣亡50-60多人左右(包含不同說法),但很可能這是一個縮水的數字,因為在八路軍選擇撤退之前,關家堖日軍控制的陣地至少有一半已經被八路軍佔領,岡崎支隊長也被擊斃,日軍的損失不會太小,只是由於援軍的到來而無法擴大戰果,不過即便按照八路軍方面統計的斃傷日軍400多人,雙方仍然打成了5:1的傷亡,如果對比整個百團大戰八路軍與日軍的損失對比,顯然關家堖之戰,八路軍打的很難看。


遼寧資深球迷


和亮劍裡面的很多戰鬥一樣,所謂的山崎大隊在歷史也是有原型的。這個原型就是岡崎大隊,而這場戰鬥名字就叫關家堖戰鬥。


戰役背景:這場戰鬥發生在1940年,屬於百團大戰第三階段的戰鬥。1940年8月20日,華北八路軍在八路軍指揮部的命令下,在敵後對敵人的交通線發起了規模空前的破襲戰。也就是百團大戰。1940年10月初八路軍達成了大部分戰役目標,同時八路軍戰士也比較疲勞,百團大戰前兩個階段戰役結束。

接著鬼子就發起了大規模的報復,在敵後的戰鬥都是這樣,因為實力更強。鬼子在遭到八路軍襲擊之後往往都會開始掃蕩,這次鬼子華北指揮官更是想要彭德懷的項上人頭。這次的掃蕩比以前更為殘酷,鬼子見人就殺,見房就燒。實行焦土政策。八路軍總部對此相當憤怒。


2:戰役過程,八路軍總部準備給殘暴的敵人一點教訓,打退一兩路敵人,正巧岡崎大隊進入了視野。岡崎大隊在掃蕩過程中誤打誤撞的找到了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八路軍部隊129師386旅迅速趕來增援。山崎大隊放了一把火就跑了。

在八路軍對進入腹地的岡崎大隊進行合圍的時候,岡崎大隊佔領了易守難攻的關家堖。關家堖特殊的地形對於戰役最後的結果有較大影響。關家堖是一塊山崗,山頂有一塊方圓幾百米的平地。北面就是懸崖,下面是深溝,只有南坡平緩一點,可以作為進攻路線。但是在戰役過程中,日軍有效的利用了山頂的窯洞,將窯洞打通。同時利用有利地形跟八路軍死抗到底。八路軍付出了很大的犧牲。

最後八路軍通過挖暗道攻上了山頂,在日本人的工事,暗堡的阻礙下陷入苦戰。最後由於日本大部隊的增援,八路軍最後只得放棄戰鬥。

3:戰役結果:在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面對只有510人和3門山炮的山崎大隊。八路軍戰鬥兩晝夜仍然只消滅了部分日軍。無論是八路軍戰報,傷亡600餘人,日軍傷亡280餘人。還是陳賡回憶的八路軍陣亡1000多人。這場戰鬥都是比較失敗的,由於一直堅持進行這場戰鬥,彭德懷也受到很大爭議。

4:原因,這場戰鬥打成這樣的原因大概有這幾個

1:日軍提前佔領了易守難攻的地形

2:長時間進行遊擊戰八路軍的攻堅能力下降很大,當然彭德懷也稱鍛鍊八路軍攻堅能力也是他堅持進行這場戰鬥原因。

3:日軍戰術素養相當好。尤其是在建立工事,修建暗堡,合理配置火力方面,日軍能力很強。

亮劍裡面李雲龍消滅岡崎大隊確實比較讓人開心,但是真實的歷史是殘酷的,日軍的戰鬥力是強大的。不過這也沒什麼辦法,電視劇這麼拍國人喜歡看。事實上這是人的本能,趨善避惡。沒人想天天看讓自己不開心的事。

事實是,假如你不能在戰場上成功,無論你有多正義,多無辜。你都不會贏得戰後的成功。你的後代面對別人的後代也不會理直氣壯,因為別人內心毫無波瀾的道歉一下就完了,我們卻無法逃脫憤怒與痛苦。

強大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走向深藍


歷史上山崎大隊的原型為岡崎大隊,李雲龍殲滅山崎大隊的戰鬥就是百團大戰中的關家堖戰鬥。此戰遺憾的是並沒有全殲山崎大隊,該隊510名日軍的最終傷亡結果,據幾個版本中的傷亡數量最多的報告也只是消滅日軍400人,俘虜日軍傷兵2人,而參戰的一萬多名八路軍傷亡兩千多人。

1940年8月,岡崎大隊誤入黃崖洞,八路軍總部的水腰子兵工廠就在附近。八路軍發現日軍後,將其包圍在關家堖,戰鬥打響。

此戰八路軍方面由彭總、劉伯承、和陳賡指揮,集合3個旅2個團,雙方激戰兩晝夜,日軍甚至出動了飛機轟炸支援,打到最後日軍彈藥幾乎耗盡,雙反展開白刃戰,結果日軍數千援軍到來,八路軍主動撤出戰鬥,岡崎大隊剩餘一百人突圍而出

此戰結果卻是不像《亮劍》中演的那麼輕鬆,八路軍也比日軍傷亡要大,但當時雙方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單兵作戰能力,都存在著巨大差距,八路軍作戰完全是憑藉著一股精神,用犧牲填出來的勝利,國民黨軍隊也是如此。

撇開那些抗日神劇,稍微看下真實的抗日戰爭,就知道我們的前輩能夠取得最終的抗戰勝利是多麼的不容易,在此,向所有抵禦日寇的老兵們,致敬!


漁樵侃史


獨立團1000多人,一營360人,將全部的手榴彈都配備給一營,每人10顆,在坑道挖至日軍陣地前方30米處時,3600顆手榴彈飛向日軍陣地,隨後獨立團全員上刺刀與日軍白刃戰,山崎大隊全軍覆沒。

獨立團的氣勢很恢弘,但真實的歷史卻不像電視劇中這麼完美,《亮劍》的每個情節都有歷史原型,這個山崎大隊的原型是岡崎大隊,自百團大戰後,1940年10月17日,日軍對八路軍太行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大掃蕩。

10月25日,岡崎大隊一行535人陰差陽錯的進入了黃崖洞(黃煙洞)兵工廠,繳獲了2000枚手榴彈和1萬發子彈,以及各種物質幾十箱,隨後摧毀了大量的設備。

黃崖洞兵工廠可是八路軍的心頭肉,這對於一個士兵只配備3顆子彈的八路軍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損失,彭德懷副總司令知道此事後,決心吃掉這股猖狂的日軍大隊,129師追著岡崎大隊跑,29日夜裡岡崎大隊撤退到了關家腦。

岡崎大隊的指揮官岡崎謙受是正牌的陸軍學校畢業生,連夜組織人員修築防禦工事,有很深的戰壕,有能藏人的“貓耳洞”,機槍、火炮通通做了兩個掩體,還挖了300多個單兵作戰坑,不僅如此,日軍還打通了關家腦50多戶人家的窯洞,在窯洞中挖了射擊孔,相當於放陰槍的“土堡”,這一系列的建築工事,給八路軍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八路軍調遣了9個主力團,129師386旅772團、16團,385旅769團、13團,新10旅28團、29團,決死一縱25團、38團,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兵力將近2萬人,彭德懷在石門村指揮作戰,準備在30日凌晨四點發起總攻。

2萬人圍剿500人,按理說這場圍殲戰打的很輕鬆,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日軍還搶佔了制高點峰腦,38團幾乎打光了也沒能衝上去,25團衝鋒五次,好不容易上去了,在與日軍白刃戰時又被趕下去了。

關家腦戰役更為慘烈,八路軍在16時組織了18次衝鋒,31日凌晨1點才衝上陣地,各團損失慘重,岡崎謙受在混亂中被打死。

31日,日軍的增援部隊還有4千米到達戰場,八路軍只要再衝一次就能衝上山頂全殲日軍,但是損失太大了,25團、38團剩下的全部加起來不到300人,下午16時,日軍增援部隊逼近關家腦,彭德懷只能下令撤退,岡崎大隊僥倖逃脫。

這一戰打的非常慘烈,日軍戰報報告岡崎大隊陣亡25人、受傷97人、失蹤2人,合計151人,但是八路軍的傷亡卻是巨大的,總的傷亡將近4000人,25團、38團傷亡2000人以上,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直接撤編了4個連將近700人,其他各團也都元氣大傷。

關家腦之戰紀念碑

這場戰鬥備受爭議,彭德懷等八路軍指揮官對此次犧牲的官兵們非常痛心,他們深知,這是國力弱的表現,區區500日軍利用地形地勢牽制了2萬八路軍,論武器裝備、單兵素質、戰法戰術、防禦工事等都遠高於八路軍,他們不得不用生命和鮮血去彌補這巨大的差距。

所以,大家知道抗日戰爭的艱難了嗎?


逸聞軼事



《亮劍》中,李雲龍率領獨立團打的第一個硬仗,就是在李家坡,全殲日軍山崎大隊。

山崎大隊的歷史原型,是岡崎大隊。李家坡戰鬥的原型,是百團大戰中,最後一次戰鬥——血戰關家腦。


真實的歷史與《亮劍》有很大不同:

日軍岡崎大隊五百人孤軍深入,偷襲八路軍的黃崖洞兵工廠。彭德懷得知後,命劉伯承的129師圍殲岡崎大隊。

岡崎大隊退守關家腦,把窯洞打通,修築陣地。

129師集結1萬多兵力,強攻500名日軍固守的關家腦。八路軍擊斃日軍六十多人,自己損失兩千人。最後岡崎大隊援軍趕到,八路軍只好撤退。

血戰關家腦對八路軍來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敗仗。但歷練了部隊。寶劍鋒從磨礪出,此言不虛。



楊朱學派


準確的說並沒有!

山崎大隊原型為“岡崎大隊”,這場戰役名為關家堖戰鬥。參與這場戰鬥的日軍岡崎大隊因為編制不全,其實只有500多人的支隊,配有三門攜帶246發的山炮。

而八路軍方面的參戰人員編制為3個旅2個團,共計一萬餘人。

關家堖戰鬥是八路軍百團大戰第三階段進行的一次最大規模進攻戰役。而眾所周知,百團大戰日本損失慘重,所以調集重兵進行圍剿作戰,甚至日軍還叫囂突襲八路軍總部,而岡崎大隊就是執行突襲這一任務。

1940年10月下旬,日軍岡崎大隊一部分約500多人,尋著八路軍總部,結果誤打誤撞的闖入了八路軍兵工廠“黃崖洞”。

本身因為日軍圍剿時過於殘忍的手段,就使得八路軍高層希望打上一兩個圍殲戰,打擊日軍囂張的氣焰;再加之日軍岡崎大隊的孤軍深入,所以最終決定圍殲500多人的岡崎大隊。

可最後令人可惜的是,岡崎大隊因為即時搶佔了關家堖這一易守難攻之地,並構築了比較完善的工事;再加之八路軍又缺乏重火力。最終圍攻兩晝夜,使敵傷亡超過一半之數,但由於日本援軍來援較快,八路軍不得不選擇撤出戰鬥,未達到全殲作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