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了解独立电影可以看看,如果你不了解让你了解一下

曾经Once (2007)——爱尔兰

不要认为独立电影就一定是好的,纵观所谓的独立电影,良莠不齐的状况十分明显,有些非常不错,一点不逊色商业巨制,但有些就不知所云,虽号称艺术,但坚持看完仍需要毅力。

定义:所谓独立电影,并不是指“特立独行的电影”,而是指这种电影的“运营操作过程”是体制外的。独立的定义就这么一句。你是体制外的,你就是独立的,跟你的风格做派一点关系没有,不管你拍商业片、艺术片、纪录片,只要你不是体制内的,你就是独立的。

“独立电影”的概念来源于上个世纪中期的Hollywood。当时的Hollywood由所谓“八大电影公司”所垄断,一部电影拍摄的运作遵循步骤严谨的“制片人制度”。这种“制片人制度”的目标完全瞄准市场,期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尽管这种制度为电影事业带来的大量资金,但也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发挥空间。于是,一批电影人摆脱“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自筹资金,甚至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拍出了许多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

但是电影的特性决不仅仅只能用商业来衡量,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其作为艺术形式和思想表达工具的一种,就不断的被人们探索着、实践着。当然,从整个电影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好莱坞电影工业对电影在全世界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矫枉难免过正,电影工业的过度发达,必然会损害到电影艺术的发展,因此,有一批艺术家们开始不考虑商业利益,仅以个人意志为标竿,自筹资金开始了电影创作,这种创作就被冠以了“独立电影”的名头。

独立电影

在诸多对于“独立电影”的界定中,总体说来,集中提到两个方面:外在制作形式上,由好莱坞体系之外出资、拍摄和发行;内在精神实质上,体现与好莱坞道德和形式观念不同的“独立精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独立电影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独立电影刚刚出现时,曾经被笼统地称为“地下电影”。这些影片的资金来源大多为民营企业和私人投资者,或是境外资金,有时也会有导演自筹资金,制作成本普遍较低,拍摄完成后有些并没有送交国家电影局接受审查,或者没有通过审查,有些通过审查后未经批准私自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国内被禁映。这些影片未能获得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和放映的许可,所以被称为“地下电影”。广义上讲,我们可以把这样一批独立于体制之外的电影作品称之为“独立电影”。

从技术角度上讲,“独立电影”是指某部电影在资金投入和制作上不隶属于任何电影集团、公司(或制片厂),主要依靠制片人或导演本身通过各种渠道融取资金,甚至包括个人出资等形式来制作影片。在国外它是对一部影片经济投入程度的标识(不过独立也可以有大制作),在国内它仅仅意味着一种简便的拍片手段。独立电影在题材、拍摄手法、表达方式上由于受到出资方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可以涉及到一些主流影片较少涉及的范围,也更能表现出电影制作者的个人特点。不过同时也是由于资金的原因,往往独立制片的场地、道具、演员、服装等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也正因为此点,独立电影根据创作者的个人水准,拍摄的电影可以是艺术品位非常高的精品,也很可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

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的核心是独立精神。不受制于商业机制,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它以个人表达为主,讲求创作的自主与自由。对独立精神的坚守需要一种清明的意识和强大的原创力,有了它,即使处于电影工业机制之中也可能成为相对独立的特例;没有它,独立电影的概念就会沦为一种刻意标榜和虚张声势。

独立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了。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有所谓“独立电影”的称呼,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游离于该国主流、商业电影体系之外的电影创作,都可以被归入到独立电影的范畴里去。这也就造成了独立电影在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根据创作者的个人水准,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艺术精品,也有可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但相对而言,独立电影最为发达、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区恰恰是商业电影最发达的美国,所以,以美国独立电影为例,能够让我们对独立电影有一个相对全面和较为深入的认识。当然,单纯从概念出发,纪录片、动画片都可以被算在独立电影之列,但在实践中,独立电影一般只是指剧情片,在这里,我们也是从剧情片的意义上来指称“独立电影”的。

小贴士:

八大电影公司: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包括20世纪福克斯、环球、华纳兄弟、哥伦比亚、派拉蒙、沃尔特迪斯尼、米高梅(前景堪忧,不知道还能撑几年)、新线(最初是华纳兄弟下属的独立电影公司,后经发展改制已成为美国几大电影公司之一,单独投资拍摄了《指环王》系列就是最好的证明)、试金石(沃尔特迪斯尼下属公司,专门拍摄非动画类电影,同样是大投资股份制电影公司)、梦工厂(已被派拉蒙收购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