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我们一起做梦

今天的标题,或许起的有点让人费解,但的确是我了解完这部电影和导演之后的感受。

“做梦” “夜晚” “缓慢”

看完预告片,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种观感上的说不清道不明。

两分钟的一镜到底,用贵州方言念的诗,走音的歌曲,斑驳的墙···但和许多人给它贴上的那个标签词一样似是而非:

“诗意”

或许你们已经猜到我要说的是哪一部片子了。它的标签确实又还有一些具象化的东西:

《地球最后的夜晚》

《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在戛纳全球首映会上惊艳了国内外众多影评人,并在推特上实时炸裂。

这部由汤唯和黄觉主演的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重回贵州故乡,开始一段寻找12年前恋人的梦幻之旅。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侦探类型片外壳包裹着的,面对自我记忆,家庭关系的电影。由黄觉饰演的男主角回到贵州,偶然发现了汤唯饰演的“神秘女子”的踪迹,继而回想起十二年前与她度过的那个秘密夏天。

法国 夏加尔《散步》

这幅海报,是根据夏加尔的画作《散步》再创作来的。

夏加尔是一位带有梦幻般表现主义色彩的画家,他的作品有的含有美妙的梦幻般乡思之恋,有的带有跨越时空的自由幻想。使人感到魂牵梦绕和离尘超世,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童话般的美妙境界。

看似笔触简单,但似乎又好像是带来一些隐喻,影片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流露呢?

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说到如此隐晦和艺术的海报,就不得不说到创作出《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的导演,毕赣

有人说,毕赣是塔可夫斯基 + 阿彼察邦的混合体

但他知道,他只是他自己。

也有人说,是他身上赋有的想法和丰富的艺术个性成就了他,成就了《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下简称《地球》。

“这样做,不是更有趣吗?”

在《地球》里,有两个最大的亮点。

第一,60分钟的长镜头。

这是毕赣思考了好几年,用3D器材实拍的。关于一镜到底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现场的调度。

包括演员的走位,道具合理的出现等等,都十分考究,再加上完整的叙事架构,都让这个镜头变得牛B。这也就是有人评价这个长镜头能载入史册的缘由。

他曾在一次演讲上说: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能把长调度做的这么清晰时,他说是因为以前打实况足球,习惯了。(果然,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两百多斤)

而另外一个亮点,就是2D转3D画面。

3D技术是电影的一种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方法。但它只是商业促成的技术,没有任何美学意义。

《地球》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而3D材质和记忆十分贴近。

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回望一些记忆时, 脑海里的记忆是相当立体的,但是睁开眼睛又发现,脑海里那些记忆的感觉和我们看到的感觉又是不一样的,是缥缈虚假的。

3D适合用来梳理空间,当它和时间的载体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赋予3D美学价值,也能让“记忆”变得更立体。

最奇妙的是:“本片非3D电影,请观众在观影时自寻正确时机佩戴”,这也是毕赣精心设计的跟观众互动环节。

是的,他想和大家一起做梦。

“诗歌是我自己记忆里的密码。”

不得不说,来自塔可夫斯基的灵感,让毕赣掌握了艺术的第一秘密,诗意

他从来不把重心放在故事架构上,而是塑造一种情绪,一种氛围,还原缺失的想象力。

当他把影像和诗歌的结合时,让人印象深刻。这也像极了人类在回忆往事时真实的模样。

絮絮叨叨,前后矛盾,欲言又止。

整个影片所营造和勾勒出的诗意,以及对于时间和空间,回忆与梦,潜意识的思索,令人感到意味深长……如同诗歌一样无法具体描述。

“人和人本就是由误解组成的。”

关于电影,戛纳首映后,评价就出现了两边倒的局势。有人以为电影用迷幻的镜头以及一镜到底的3D体验进行了革新影像,也有人觉得导演只是在炫技。

这就不得不说到他所执导的《路边野餐》了,这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片中有一个长达40分钟的长镜头。也正是这部影片他才逐渐被大众所知。

而《地球》是关于记忆的电影,时间和记忆是挂钩的,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来。

所以当《地球》中也出现60分钟长镜头时,自然会被拿出来和《路边野餐》比对,于是就引发了很多争议。

但毕赣认为,人和人本来就是误解组成的,他说什么不重要,多看电影就是了。

他曾表示,没有非要使用长镜头,只是觉得它是一个适合这部电影的表现方法,是一个时间的载体,就会很自然的用到它。

再加上《路边野餐》是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这一次他希望能够把《地球》做好,以此弥补遗憾 。

写在最后

对于毕赣来说,《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次全新的开始。

对观众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期待,对《地球最后的夜晚》和导演毕赣的期待。

更多精彩内容即将抵达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