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賣的非保本理財,有可能虧損嗎?有什麼依據?

楓夏4


  題文已經給出答案,非保本的意思就是可能虧本,也就有可能發生虧損,這不需要什麼依據。

  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保證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類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前兩者為銀行表內理財,因為銀行表內理財才能保本,而表外理財屬於代客理財,按照資管新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第二條和第十五條,銀行表外理財不能保本,且得以淨值計算。

  那個表內理財有哪些呢?銀行理財主要以結構性存款替代保本保收理財產品,從而形成保本和保收的可能。

  銀行理財風險等級可以分為五類,即R1-R5。銀行理財產品中5萬起投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是R1或R2,也就我們通常所說的低風險或中低風險,出現虧損的可能性極低,但並不排除無風險。如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屬於低風險產品,但有時也會虧損,比如2006年就有兩隻貨幣基金單日萬份收益出現為負。

  但從整年來看,R1或R2風險的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的風險幾乎為零,就像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整年虧損不可能發生一樣。

  不過需要注意,如果是10萬或20萬起投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應當注意虧損風險,因為投資風險類型在R2-R5之間,越往上虧損的風險越大。經常報道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都為較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所以,如果看到是10萬或20萬起投的,需要注意風險,因為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三十八條有相關規定。

  附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第二條和第十五條:

  第二條: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第十五條: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隻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


三人聚眾


答案是有可能虧損,但要看你買的是哪種理財產品。

我們來看看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

從產品收益類型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前兩者是保本理財,不可能虧損,後者是非保本理財,有虧損的可能。

從產品的風險等級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分為5個風險等級,其中1級大多為保本理財,不會虧損,2-5級均為非保本理財。按理來說,非保本理財都有虧損的可能,但是風險等級為2級的非保本理財安全性比較高,且以前都是剛性兌付,還沒見過虧損的案例。

風險等級為3級的產品為中等風險,絕大部分不會虧損,極個別會虧損;風險等級為4-5級的產品風險就很高了,虧損概率較大,跟基金差不多,當然4-5級產品本身很少,且基本上只面向高淨值客戶或私銀客戶售賣,普通投資者買不到。

此外,理財產品還分為預期收益型和淨值型,預期收益型的產品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的,一直都剛性兌付,很少有虧損的情況;淨值型產品是近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新型產品,投資者盈虧自負。

比如工商銀行在售的一款淨值型產品,3月20日淨值為1.0624,9月5日最新披露的淨值為1.0288,將近半年的時間裡跌了3.16%。淨值型產品虧損的概率要高於預期收益類產品。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今後所有的預期收益類產品都要向淨值型產品轉型,計價方式變成市值法,賺就是賺,虧就是虧,以後大家買銀行理財要小心了。

總體來看,目前銀行理財虧損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不到1%,普通投資者能買到的產品基本不會虧,私銀客戶和高淨值客戶的高風險理財虧損的概率要高一點。但以後產品都變成淨值型,虧損的概率就要高一點了,不過如果大家購買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虧損的概率還是挺低的。


佳南財社


當然有可能虧損,要不怎麼叫非保本理財。

理財產品按照是否保證本金的安全,分為保本型理財產品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保本型理財產品顧名思義就是保證投資本金的安全,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最多是收益為零也就是不賺錢,但是不會虧損本金;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則相反,不保證投資本金的安全,有可能會出現收益為負、本金虧損的現象。

而按照預期收益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固定收益類和固定收益類,固定收益類一般比較少見,通常是跟保本型理財產品搭配,因為固定收益類收益肯定是正的(如果告訴你固定收益是負的也就是肯定虧錢,你會買?),比如銀行存款就可以看作是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而浮動收益類既可以跟保本型搭配,也可以跟非保本型搭配。

通常,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理財產品,大多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就連大家都認為安全的餘額寶類貨幣基金產品,其實也是這一類,只不過風險比較低而已。

所以,非保本型產品的收益會按照實際市場收益情況,是有可能虧損本金的。

投資有風險。


鑫財經


資管新規發佈以後,銀行已經沒有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的區分,所有新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理財,理論上都有虧損的可能。即便是在過去還有保本承諾的時候,理財產品也不是萬無一失的,一些信託型、掛鉤型以及外幣理財產品風險還是比較高的。

根據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7)》顯示:2017全年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有44只出現了虧損,絕大部分是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佔到全部到期產品的0.03%,虧損本金的平均償還率是89.24%。這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理財產品還是一個相當穩健的增值渠道,虧損仍然是小概率時間,且虧損時損失本金率很低。

目前市場上存量的理財產品,投資標的中債券、同業存單、現金及銀行存款佔到了絕大多數比例,這一部分也就是我們銀行理財中區分的R2分級一下的產品,具有的特點就是收益穩定,本金安全,但是收益率偏低,基本在5%左右

風險比較高的理財通常接觸比較多的就是投資於金融衍生品和QDII型的產品,收益率高,但是波動幅度太大,如果能夠履約回報很豐厚,如果不能履約,那麼極大概率要損失本金,前幾年比較紅火的QDII型理財就遭遇了滑鐵盧,多款產品未能夠達到預期收益。

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不能盲目的只看收益率,在銀行購買的時候做一做風險評級,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儘量去選擇大眾化的穩健產品,購買一些債券型的理財是最穩定的。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有可能虧本的,實行淨值化理財、去剛性兌付以後,更加不會有保本的承諾了。


不立而立


理論上除了保本型理財,其他理財都有可能虧本,只是根據風險高低不同,損失本金的風險也不一樣而已。


欣然1688


是的,銀行的理財產品很多不是銀行自己的產品,是幫信託公司等其他公司代銷的,而且現在國家也打破了剛性兌付,是有可能虧損的。銀行在其中只承擔銷售渠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