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自卑毀人一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茲說過:能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決不會感到孤獨。

其實,我們眼中看到的別人的孤單,往往並不是我們看到的、想象的那樣。你認為別人孤獨,從不聯繫他人,其實未必如此。雖然不跟他人交流,但是會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只是在世俗眼裡是孤獨的,但是他們的內心是豐盈的。

一般來說,喜歡自己孤單獨處而不聯繫別人,有三種性格。

第一種是比較內向,不善於與人交往,與其與大家一起狂歡,不如靜靜的坐在角落享受獨處的那份寧靜。

第二種是孤芳自賞的清高,他們厭倦那種世俗虛偽的人際交往,所以寧可孤單也不願意虛情假意地迎合別人。

第三種是為人深沉,他們心深似海,喜歡一個人靜靜的思考,所以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效社交上。

無論是哪種性格,喜歡獨處的人,他們的內心都是豐富的,性格也是豐滿的。獨處,在旁人看來是性格的缺陷,而在他們看來,則是心靈的樂園。正如古人所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溫馨提示:1.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2.每天掰開了揉碎了給你講講職場和管理那點事,如果感興趣,請閱讀本頭條號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1,害怕失望。很多時候是害怕自己的一腔熱情被別人澆了冷水,太過於敏感,以為別人不愛搭理自己,很害怕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所以寧願自己不聯繫,也不願意自己失望。所以從不主動去聯繫別人,屬於那種,你找我我就跟你聊。你不找我我也不會找你的狀態。。

2,生活沒有交集。很多朋友、同學,各奔東西,天南海北,每天要共度大部分時間的是自己身邊的人,不在一起的不去聯繫,感覺沒有共同語言了,聊天感覺沒有意思。特別是同學聚會,還沒見面時老說找時間聚聚聚,當真正聚在一起時卻心不在焉一旁玩手機,各玩各的。

3.沒有理由。各自擁有各自的生活,見面除了寒暄之外再也說不出其它的話語,有些生活瑣事也只能自己消化。你會發現以前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因為一段時間的分離或多年的各奔東西,相聚時不約而同的沒話說了。

4.感覺很忙。每天都是忙著工作、學習,閒的時間只是想著自己看看電視,玩玩遊戲,感覺交流很浪費時間。不想增添煩惱。只想安靜地過你自己的生活,不想了解別人的生活,彼此互不影響。不想了解別人來增添自己的煩惱。


異類設計


我幾乎斷了兩個曾經相處挺好的朋友。一個朋友曾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卻因為精蟲上頭做錯事,丟了工作。我瞭解他為人並不那麼猥瑣,在他出獄之後看望他,但是這次見面讓我感到,他對我的到訪並不樂意,態度極為淡漠,似乎怕我在他新女友面前提起什麼似的。後來,我沒有聯繫他,固然他也沒有再聯繫我。這友情無疾而終,我都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一個朋友,以前幾乎在每個週末一起玩的。有一天,我開摩托車出去玩,拋錨在山間,打電話求救他,他讓我自己想辦法。我也不計較,後來還是一起玩。後來,我向他幫忙一些事,我自覺這些事並不是多難的,也算是他業務能力範圍,他拒絕了,此時我感到,或許我們之間的關係只是玩伴,不是可以互相幫助的朋友。後來他做了小官,我就不再主動聯繫,免得他以為我總想麻煩他。一些朋友,走著走著就丟失了。年齡越大,越覺得朋友難得。這其中有社會的勢力氛圍,也有本人不善於營運友情,所以許多友情漸漸無疾而終。那麼,在這樣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就喝喝茶,孤單著,也好過找所謂的朋友不自在。


30度的銳角


好多時候我們在熱鬧的人群裡也會感覺很孤獨,因為缺乏能夠與自己心靈溝通的知己,達不到對事物看法的共鳴,不想通過一遍遍地解釋和訴說,換來別人雲淡風輕的無關痛癢的話或者被奚落一番。有過這樣的慘痛經歷,也就不會當傻子去撞釘子,從此也算是一件好事兒,培養了一顆強大的內心!

當然年少之時,我們或許很幸運交到幾個交心的朋友,但是長大之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工作或者有了家庭之後,我們越來越不喜歡打擾別人的生活,甚至有時候瑣碎的生活使得我們希望處於一種不被打擾的狀態。

不過朋友都是你來我往,相互溝通達到情感的溝通,友誼之花才能長盛不衰。還是希望我們能夠真誠的打開心扉,在漫漫的人生軌道上有三兩知己攙扶前行!


慧語啟心


首先感謝頭條,讓我們這些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了一起。這裡的人大都有一種共性,就是喜歡一個人待著,不想主動聯繫別人,怕打擾到別人,但只要有人找自己聊天會很高興並且真誠的與他相處。說到底就是被動,怕自己主動了會失望,這是自尊心太強的表現,我就是這樣的人。

這樣好不好?至少我認為不好!如果你想事業有成,那這樣的性格肯定會成為你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人是群居動物,就像狼一樣,單打獨鬥很難有所建樹,天才除外。特別是在當心中國,做什麼都要關係,關係是怎麼來的?關係就是今天我麻煩你,明天有苦難用的上我,才好意思來麻煩我。後天我再請你吃個飯,洗個腳。時間一場,關係就有了。各種關係,不過如此。記得看過一句話很是贊同:關係就是麻煩出來的!

所以說,同志們,如果有所建樹又家庭條件一般的話,走出去吧,大膽的和人交往,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樂觀的。因為我們是男人,有義務為老婆孩子創造好一點的生活條件。(這是我內心的想法,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改變,求共勉!)


魚缸漏水30737506


越來越習慣孤獨…享受孤獨…因為孤獨會讓人更踏實…更有安全感…那些你若不聯繫他便不會主動聯繫你的人…根本無需再理會…靠一個人維持的愛情或友情本來就廉價…我把自己養這麼貴憑什麼便宜你呢…


孤獨de狐


也許以下答案可以改變很多人的看法:我們可以給這種“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人”定義為“內向者”,但此處的“內向”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內向”(害羞/自卑/不善言辭等),它是一個人格特徵。

榮格在1921年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後,這一概念逐漸為大眾所知。他認為,這兩種特質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者的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們更活潑健談,愛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間;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喜歡閱讀、寫作,自省和思考。

隨後有研究者發現,在生理層面,內/外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這些差異與生俱來,並在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難以被真正改變。而內向者對刺激更敏感。當置身於刺激中,內向者感受到的喚醒更為迅速和強烈,這可以解讀為什麼內向者會更傾向於獨處,因為他們更容易被刺激干擾而分心。但內向不等同於社交焦慮/恐懼,

不參與活動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向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卑、孤僻、不善言辭、缺乏幽默感的,相反,他們可能非常適合擔任領導者。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一定完全符合其中一種,也很正常。因為幾乎沒有人是完全內向或者外向的

,只能說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內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極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

對於這種“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內向者”來說,他們在社交時的確容易遇到一些障礙,比如,更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比如,他們能夠為了長期更大的利益,拒絕掉眼前的誘惑,而社交場合有時是愚蠢而歡樂的,所以他們往往是人群中那個“有點掃興”、“玩不起來”的人。另外,內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環境中容易受到干擾;他們也不太願意談論個人成就,所以總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銷”。他們喜歡深度溝通,因此他們不喜歡也不善於應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但內向者在社交中也有這些很明顯的優勢:

1. 內向者不太會給人錯誤的信號。

研究表明,在溝通中內向者和外向者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

外向者的表達往往更加抽象、靈活、帶有感情色彩,而內向者的表達則更具體、客觀、偏向描述性。比如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外向者更可能會說“ta很不友好”,而內向者更可能會說“ta對某人大吼大叫了”。

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在說話時更審慎,更傾向於經過周密思考後發言,因此也不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2. 內向者更瞭解自己。

相比於外向者而言,內向者更喜歡深入思考並善於自省,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劣勢往往更加了解,這會幫助他們在社交中表達自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對象。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寒暄和表面的對話,而是喜歡深度的交流。這也使得他們雖然可能朋友總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長時間的、穩定而深刻的關係

4. 內向者更善於觀察細節。

儘管內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們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負,但這也使得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更加細緻,會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神經科學研究發現,

內向者的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表現出了更強的活動。因此,內向者腦中吸收的這個世界的細節更為豐富,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社交素材。

所以,如果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內向者”,但是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它只是與外向相對應的另一種特質傾向。

世界是多樣的,人也是複雜而獨特的,對人的劃分與描述只是為了讓我們更瞭解自己,而並不意味著這些分類有“好”和“不好”之分。

如果你是內向者,也不需要為無法融入人群而困擾,因為人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你的確可以將生活和工作分開,在私人生活中更多地在人數較少的熟識小圈子裡,將會見地點選在安靜或熟悉的場合,圍繞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談話。

最後,祝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會喜歡。


知我心理學


我本來就比較內向,而且不善言辭,不會拐彎抹角的人,是一個比較傻的人,又是一個小平民,沒有錢,家中也是一個沒有地位的人,同學也不聯繫我,也失去了聯繫,我也不想求人,在單位也是經常遭人算計,有個朋友,可能也是看我傻,經常找我借錢,我有就借給他了,300,500,但這個人很搞笑,沒錢借錢旅遊,有次和我借1000,我沒借,便很久沒聯繫,有一次耍麻將輸了,又找我借500,我實在也是手頭不多,就拿了200給他,這之後再沒聯繫,我也不要了,這200也是塊試金石,讓我瞭解了這個人的本質,我覺得朋友不在多,真心朋友有一個也不算少,再有不是你寧願孤單也不聯繫,是看你有用沒用,你沒權沒錢誰找你,我萬般無奈也不找人,我是真心待朋友,但是換回來的是什麼,有次同事生病了,我又是給它買藥,又是把羽絨衣脫下給他穿,換來的是收了停車費私吞後汙告我收的,可幫人了,心寒啊


風華依舊


我們身邊或許都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處於被動狀態,等著別人主動聯繫,主動示好。抱著這樣的心態,如果對方是喜歡我願意跟我聊天的,那他一定會主動和我說話主動聯繫我,要不然就是招人煩。他們總是在聚會聊天中跟別人保持著距離,安靜地傾聽卻一言不發,不曾加入別人的熱鬧,擔心加入之後別人不愛聽自己說話,破壞氛圍,招別人討厭。雖然很想在他們的聊天中插上幾句,卻總是沒有勇氣抓住機會。

也從不主動聯繫別人,即使他很想和某人聊聊天,吃吃飯,逛逛街,也傲嬌地不發一條微信,打一個電話。他們總是猶豫不決,思慮重重,害怕對方壓根不想跟自己聊天,對方會覺得自己無趣,發了消息之後等不到回覆,那種感覺就像等待宣判一樣。只是一遍遍刷著手機,默默等待著電話鈴聲響,微信消息提醒,錯過那麼多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事。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不敢加入別人的談話,不敢主動聯繫別人的人際互動問題,可能跟自尊感有關係,自尊感良好的人樂於主動尋求與他人的聯結,就算談話不被認同也覺得無所謂。但低自尊者自我評價偏低,他們總是通過別人的行為反應來判斷自己是否被人需要,對方是否討厭自己,不斷迴避失敗,假裝冷漠無情,實則掩飾痛恨自己無處安放的一片深情。

這樣的人多半是缺乏穩定的安全感,童年時期父母沒有給予孩子充足的情感鼓勵,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差,以致長大之後不敢也不願表達自己的情感訴求,一直退縮與迴避,自我懷疑與苛責。因為他們覺得即使表達了,也沒人在乎沒人回應反而顯得矯情多餘。

那麼如何勇敢的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呢?

我們可以羅列那些負面想法,越具體越好,比如我認為某某某不喜歡我,誰誰誰發信息不回覆我。然後提出質疑搜索正面記憶去反駁這種負面意識。他們真的不喜歡你嗎?不盡然吧,想想你們也曾很好的相處過,事情遠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

當然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嘗試邁出第一步,發一句問候打個招呼,綠燈時間稍縱即逝,喜歡他就主動聯繫他吧。


紙影


因為掛了電話還是一個人的孤獨,與其總所周知還不如安靜學習

1、沒有共鳴點

現在很多人越來越孤獨,喜歡跟陌生人交流,因為陌生人跟自己的磁場相符合,有共同的愛好觀點因此一拍即合,身邊的朋友漸漸的疏遠了,不是不想說而是說了,最多得到一句你好好的照顧自己,別無其他,剩下的路還是你自己再走,沒有人替你,說出的觀點無法得到他們的認可,你的內心仍舊孤獨,因為傾訴過,思維觀念存在很大差異,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反過來還會一味的把責任拋向自己,本以為是想期待找到一份心靈上的慰藉,但常常都會自討沒趣,與其自討沒趣,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去靜一靜。


2、骨子裡缺乏安全感

沒有人可以陪伴,一個人的世界習慣了孤獨,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什麼事情都自己解決,一個人流淚,一個人買菜做飯,一個人逛街看電影,一個人的世界不希望第二個人參與,孤獨深入骨髓,儘管出事了,也是一個人,因為不想麻煩別人


3、沒有值得自己信任的人

可能身邊的朋友也不少,但是真正走進自己內心的朋友幾乎沒有,都是形式上的酒肉朋友,或者只有一面之緣,還沒有到那種可以交心的地步。

4、性格孤僻

有些人生的性子比較安靜,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很喜歡獨處,什麼事情埋在心底,內向的人一般身邊沒有幾個朋友,即使有盆友,也不願意講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為他們一般比較自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