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China Joy見到了Nvidia上班的朋友,在很嘈雜的場景裡我們做了如下的溝通。
“其實很多人都覺得顯卡就是一堆硬件參數,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數字上的提升,今天是3584個流處理器,明天是四千多個,很多人認為它就是一個很簡單、很機械的東西。”他認真地和我說。
“難道不是嗎?”我問,然後兩個人笑個不停。
笑完之後他清了清嗓,有些嚴肅的告訴我:“其實從GPU角度來看確實是這樣,因為大家用的都是公版方案,但顯卡的廠家不太一樣。在做產品到時候,每一款的意義都不太一樣。原本是冰冷的東西,被人為賦予超越硬件的意義後,就變得很有趣。你看微星紅龍、索泰至尊Plus你覺得夠了嗎?完全就夠了啊,但是依舊做出了像PGF、LIGHTNING、波塞冬這種的產品,所以這些產品本身並不簡單。”
各家的GTX1080Ti 11G
我很快聯想到同樣是不斷更新的PC硬件,CPU更加接近他所描述的那種“冰冷”的東西,整齊劃一,使用原版方案。而另外一些硬件品類則傾注了更多的想法:譬如旗艦級獨立顯卡。
Nvidia提供核心,就像是骨架,但具體做成什麼樣的顯卡,是顯卡廠家在骨架之上賦予它們血肉。
其實頂級非公和普通非公以及丐版的區別真實存在。
曾經我拿某普通非公顯卡,跑3D MARK Fire Strike Extreme,圖形分上6000分都比較吃力,反覆超才上了這個數,而映眾冰龍海量和微星紅龍都是輕鬆上6000分,FSE圖形分基本都在6.3K左右,這就是很實在地反應在分數上的差距。
或許有人說這點分數差距落在遊戲裡,幀數也差不了幾針,但可能就是這一點怎麼也追不上的微弱差距決定了定位,就像奧運百米賽跑,第一和最後的差距不到一秒,身家百倍不止。顯卡廠家對於這一點點的領先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改散熱、加供電、重新設計電路,這一點落實到頂級旗艦顯卡尤為明顯。
正在預售的RTX2080Ti
沉浸許久,這次我打算開闢一個系列文章。#終極硬件#,可能講情懷也可能聊性能,但更希望傳達出理念:即使不超頻,這些硬件也可以是溫暖的東西。它們有一個統一的特點:被傾注了很多超越原廠方案的性能和期待。
開篇的第一款我選了很久,現在是2018年9月13日,RTX2080Ti剛發佈,但樣卡是拿不到的(是真的拿不到,就算拿到了,Nvidia也沒放出對應的驅動),回過頭來看也就是微星的GTX1080Ti 11G Lighting Z,也只有這張顯卡可以承擔起我對這個系列的期待值。微星 閃電系列很多專業超頻玩家的御用產品,曾經的閃電系列只追求性能,外觀上比較樸實,直到在GTX1080Ti Lighting Z上打了一場翻身仗,RGB效果超越了同代的所有產品,目前已知的RYX20系列就有部分頂級非公顯卡借鑑了GTX1080Ti Lighting的背板燈設計。
但它是一張早已停產的顯卡,這一點比較遺憾。同時也可以期待一下RTX2080Ti閃電。
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 (閃電)被很多國外的硬件UP主認為是GTX10系(Pascal架構)中的風冷王者,它的對手。
閃電作為旗艦型號,加上特挑核心的緣故,產量一直都有控制。事實上頂級旗艦的產量都不高,不論是九段還是閃電或者波塞冬,賣完了可能就意味著停產,所以才會有搶購的情況,到了RTX20也不會例外。
配件方面提供了換色貼紙來改變裝飾條的色彩,可以說確實是新的玩法 ,但意義不是很大,做成透光消費者會更買賬。
如果用戶看膩了千篇一律的銀色擋板,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提供了黑化擋板可供替換
從質感到逼格,這款黑色擋板都遠超銀色款,握在手裡沉手,表面質感非常出色。
GTX1080Ti Lighting Z配備2枚直徑10cm和一枚直徑9cm的第四代刀鋒風扇,通過優化扇葉弧度、修改扇葉間距,達到比上代風扇更強的性能。
互相配合能比上一代刀鋒3風扇提升13%的氣流量和22%的風壓。
對於一款發力於超頻的顯卡而言,這些提升還是很有必要的。
▼ 其實對於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散熱器的外觀,我並不覺得很酷、很帥。
▼ 相比之下2017才推出的,超越紅龍坐上微星龍系列巔峰的魔龍(京東一度叫做颶龍)的張揚造型會更加吸引消費者。
顏值是一方面,但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強在散熱規格。紅龍系列本身是非公版顯卡中比較受認可的型號,但即使是超越紅龍的魔龍(微星GTX 1080Ti GAMING X TRIO),在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的散熱規格面前,還是明顯小一號。(這裡也期待一波RTX2080Ti 閃電)
▼ HDMI×2+DP×2+DVI,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屏幕拓展需求。
比較有意思的是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提供可更換的擋板:
▼ 一般而言顯卡的散熱結構屬於風扇吸氣→經由鰭片→兩側導出。為了裝飾而出現了側面的塑料擋板,為了不至於完全堵死這一塊的風道,側面依舊會留出散氣的出口。
▼ 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超級加厚的散熱鰭片,這也是使它成為風冷王的的原因——之一,從散熱鰭片 的中端已經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熱管。
▼ 撇去RGB燈條的加入,背板的外觀設計並沒有出奇的地方,但透過金屬背板可以看到可以一根黃色的純銅熱管,這也是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區別於其它手機的明顯之處
▼ 8pin×3的供電比ROG STRIX和TRIO魔龍都要強勁,後者均為旗艦級別、8pin×2供電。
這也使得供電不會成為這款顯卡的瓶頸。未必每一個閃電的擁有者都會追求極限超頻,但如果想拿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來搞事情,微星確實已經傾注了全部能力來幫你挖掘這顆核心的全部潛力。
▼ 簡單地說進入預設最高頻率模式,甚至再高一些,在26℃的室溫下,3D MARK 壓力測試,跑滿20條Fire Strike Extrme,核心全局溫度40+℃,不到50。
▼ 再說背板,二者的發光面積差很多,但背板造型魔龍好看不止一籌。放入機箱後背板的造型不再重要,而閃電的燈效則明顯佔優。
至於為什麼閃電的背板會有進氣用的彎折,看下文便知
二者的熱管規格其實是一致的,但供電規格有差距(畢竟幾K的差價在那裡。)
▼ 散熱鰭片的厚度和密度閃電佔優,但閃電整體更厚的的原因不只在於鰭片:
顯卡拆解:
▼ 打開閃電後可以看到背板和PCB之間有一根加長純銅導熱管存在,通過導熱膠連接核心底座,起到輔助散熱效果
▼ 熱管可能是出廠做了加工處理,凹陷的設計可以增加接觸面積,起到更好的導熱效果,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閃電的背板鏤空要做一個進氣用的彎折,我們可以藉助機箱的氣流來幫助閃電散熱:
▼ 閃電祖傳的密集熱管,以及祖傳PCB金屬散熱片
不見當年的ssc黃金電感有點遺憾
14+3+1的供電,相比萬元海神和ROG STRIX的10+2而言,確實有實質上的提升。海神的優點是可以做風+水散熱,但溫度閃電也沒問題,超頻模式滿載不到50℃,所以區別還是在於海神帶G1/4英寸接口,方便定製分體水冷,但靠風冷二者之間的差距肯定是存在的。
儘管閃電也不便宜。
▼ PCB板的黑化散熱片為金屬材質,這也是這款顯卡如此沉重的原因之一。
顯卡的散熱器配備了6根純銅鍍鎳熱管,2根8mm,4根6mm,熱管上方使用大面積純銅鍍鎳底座,和熱管焊接在一起。該技術可以讓散熱管和均熱板完全契合,達到更好的散熱效果,官方稱可以輕鬆壓制750W的功耗。
▼ 針對750W功率的散熱器,並且移植到魔龍上,可以說微星把散熱器的牙膏擠了很大一管出來,未來幾年的旗艦都有可能基於這款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的散熱結構打造。
上機效果:
搭配的機箱為酷冷H500P
英特爾 i7 8700K
微星 Z370 GAMING PRO CARBON
科賦 CARS Ⅱ 8GB 3200MHz×4
九州風神 堡壘240 一體水冷散熱器
▼ 上機後Lighting在最顯眼的位置,事實上只需要燈亮起來的之後閃電是最具辨識度的顯卡之一。
由於是在太沉,可以隱隱看到顯卡下彎,如果有條件的消費者可以考慮選購顯卡支架
側邊RGB燈,由於曝光時間略片場,顯白色:
酷冷H500P也確實是一款目前比較符合RGB玩家需求的機箱,當然前陣子上市的升級版燈效H500M更猛更強。
▼ 拍圖片的時間跨度比較長,目前這款顯卡被裝載於骨伽征服者機箱白色款。這款機箱也是高端MOD以及分體水冷機很好的素材。目前還在等待新一代的板U和顯卡,所以先使用一體水冷頂一下。
背板可以引入機箱氣流,通過背板下散熱管輔助核心散熱,這個設計我個人是第一次看見:
▼ 8pin×3的供電需求直接使得我需要重新定製顯卡一根顯卡供電線:3
燈效:
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擁有同代面積最大的RGB區域,相信在乃RTX20會得到延續,以及被其它廠家所模仿。
MYSTIC LIGHT是微星的RGB全家桶總控制軟件,基本涵蓋了我所能想到的硬件和外設的(好像就差一張RGB鼠標墊了), 同時支持手機APP控制
而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是我見過微星旗下支持最多燈效的產品之一:
背板和側邊的RGB燈效可以分開設置,如果覺得主板分區RGB點起來太累,可以勾選同步全部:
關於這款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有很多種有趣的光效值得嘗試(不下十種),而我個人使用最多的還是Rainbow
除了豐富的可選燈效以外,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的燈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不刺眼,這一定程度上和導光帶的選材有關,但做得好的確實不多:
另外這款顯卡的燈帶比較長,這就對燈珠的數量和色彩的過渡產生了比較高的要求,但實際看到過閃電的用戶都會對它在燈效上全面和完善所滿意——過渡非常自然,沒有區塊的感覺。
理論性能:
平臺就如上,首先使用比較直觀的魯大師測試,這款軟件測試並不嚴謹,對於顯卡的穩定性測試遊戲差,很多在3D MARK 因為穩定性過不了測試只顯示0分的顯卡,由於魯大師的性能挖掘不多,以及測試時間短,從而獲得了分數。
但相比選購正版的3D MARK和VR MARK(平臺用戶並不需要這兩款軟件,打幾局大作就大概知道顯卡是否存在問題),魯大師依舊是國內被選用最多的性能測試軟件:
首先是3D MARK的壓力測試:
在室溫為26℃,顯卡開啟超頻的Lightning再加50MHz+自動電壓的情況下,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全程最高溫度為 47℃。
這個數據我一開始自己都不太信,反覆跑了幾圈,最終確認數據沒問題,跑了20條Fire Strike可不是開玩笑的。
如果給GTX1080Ti蓋棺定論,閃電的最強風冷之名我覺得實至名歸。
Fire Strike測試,顯卡分數為30092,,這款顯卡通吃1080P分辨率下的所有遊戲,場景實測的數據也確實達到了145幀,如果有人說“幀數都跑不到144幀,要144刷新率的顯示器有什麼用”,不如考慮一下GTX1080Ti或者RTX2080Ti,一般來說,都很管用。
FSE,2K分辨率下測試場景的幀數為77幀,可以滿足流暢的遊戲體驗。實際的遊戲幀數往往會高於這個數值,如果要選擇2K屏暢玩大作,建議選擇GTX1070Ti性能以上的顯卡。
4K分辨率的遊戲實測,絕大多數顯卡跑3D MARK的FSU僅僅是走個過場而已,能實現暢玩很難做到。以至於當時GTX980Ti推出時,跑完 3DMARK大家都在感慨距離4K遊戲暢玩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但驚喜的是GTX1080Ti在4K畫質的表現不錯,拿下40+幀的成績,再調節一下畫質基本能戰,相信RTX的表現會更加好。
Time Spy 基於DX12進行測試,1W+的分數等待RTX20系列的遊戲顯卡來超越。(Titan V 性能是有,但這價格用來打遊戲也太... ...)
VR MARK測試:
輕鬆通過初試測試:
進階版的VRMark Cyan Room測試結果為8767分,平均幀率191幀,市面上線現有的設備都可以輕鬆支持,畢竟遊戲開發商設定的入門門檻不會定得特別高。
領先評估的84%的設備,說實話比我想象中低一些,因為很多高端平臺會做反覆的測試,而我也給CPU鎖了頻,所以最後的微弱的差距會導致比較大的排名落後,但在定位上依舊高於“特高端配置電腦”的要求。
最後的測試是VRMark Blue Room,官方定位為“針對未來硬件的高標測試”
實測的平均幀速率為69.43FPS,距離目標幀速率109FPS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但現階段消費級VR內容,這款顯卡都可以勝任。
遊戲實測:
刺客信條·起源
這次的遊戲測試只挑選這一款,刺客信條·起源的高畫質對於硬件需求不會弱於絕大多數的單機遊戲。
畫面設定,分辨率為2560 × 1440
畫質選用極高,育碧開開發這款遊戲時還是結合了多數人的PC硬件配置,GTX1080Ti放到這裡其實可以支持4K分辨率流暢遊戲(這個畫質下有40+幀,和3D MARK FSU表現一致,修改部分畫面參數可以上60幀)。
打開材質細節·高後,遊戲的真實感和代入感會再次提高。
2560×1440分辨率下分辨率在75~95幀之間波動,對於30幀屬於流暢這個定義我是不認同的,主機鎖30幀,手柄搖桿轉畫面速度是穩定的,給人感覺比較流暢,PC用戶以鼠標為主,各種加速度,轉個場景同樣30幀會覺得有卡頓。
其實30幀就是30幀,放到60幀的畫面之前就會明顯感受到差距。解謎類遊戲也還頂一下,但換做純FPS類遊戲追求更高的幀率是很有必要的。
找出目前幀數最低的場景:73,人眼視角相比90+幀沒有明顯的流暢度降低
如果想在2K分辨率上體驗刺客信條·起源高畫質+流暢的效果,建議選擇GTX1080TI、RTX2080、RTX21080Ti三款顯卡,GTX1080和GTX1080Ti之間的性能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RTX2080Ti預估已經可以流暢戰4K畫質了。
結尾:
1.GTX1080Ti在剛推出時被譽為地表最強顯卡,微星GTX1080Ti Lighting Z 則是其中的風冷的旗艦(已停產),3D MARK壓力測試最高47℃都能讓人懷疑這是不是GTX1080Ti能跑出來的成績。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這款閃電不做成
2.首發¥8999的價格,和性價比無緣。但被搶斷貨也足以說明高端消費者對於閃電招牌的認同。也許真的只是為了那1%的玩家吧。
3.這個世界有走性價比路線的產品,也一定會有各種高端型號參與進來,這兩種產品市場都需要就像一樣的上班買菜,有人覺得開落地10W+的車就行了,但不會妨礙其他人選擇用更貴的車型。
案例放到手機上會更加切實:很多人對於手機的應用場景同樣侷限於聊聊微信、刷刷新聞。有些人認為千元級就足夠了,但部分消費者會用價格貴3倍以上的旗艦機做這些事,旗艦顯卡反而是其中溢價比較低的產品。(雖然我明白無法改變讀者的選購習慣,但還是把道理說一下好)反正,選擇權在消費者手裡。
4.RTX20來臨之際,感謝GPU這兩年一直沒有擠牙膏。另外也對生產真·非公版顯卡(很多所謂的非公顯卡,PCB還用的還是公版方案)的廠家表示敬意,我們樂於見到不一樣的外觀和有趣的想法,而不是簡單公版套個散熱器,甚至連散熱器熱管都要回頭砍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