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青花的整器和瓷片來看元青花的繪畫

元青花繪畫的一大特點是追求寫實。例如畫人物題材著重傳神表達,將人物的表情、衣紋,通過用筆的起,行,頓,轉刻畫的極其真實,這一點十分合乎唐宋工筆畫的寫實規範,只不過具有明顯的從院體畫到文人畫風格的轉變。於景德鎮出土的罐、瓶、盤上所繪的動物與植物,雖然由於圖案變形的關係處理時都將形象納入圖案的骨式之中,但寫實方向仍然明確,能清晰的辨認出其種類。即使神話題材的某些形象,也同樣如此。另外,一些邊飾中的吉祥物雖然細小卻以極其寫實的面貌出現,如火珠、蓮花,法輪、珊瑚,繡球,葫蘆瓶等,此外一些龜背,水波,雲紋,火焰,綴珠等輔助邊飾也是從寫實中來的。

元青花常在形大胎厚的器皿上畫,因此畫法沉著有力,常實筆畫線,有如中國畫的落筆酣暢有力,乾脆利落。景德鎮元青花的髮色普遍為濃重的青藍色,色重之處凝聚不散,並伴有黑褐色斑點,有沉入釉裡的下凹感,這緣於青化料中的高鐵含量,但正因如此才通體散發出粗獷豪放的風韻。例如畫蓮花瓣,蓮瓣之間多互不相連,蓮瓣輪廓為一粗一細兩根線條,用青花自瓣尖點塗麥穗狀一筆濃料為蓮花傳神,其下逐漸較淡。再如畫纏枝和折枝花的枝幹,作畫時講究粗細抑揚頓挫,用筆生動有力,處處體現了蒼雄沉鬱的審美意味。

圖案層次較多、與水墨畫相似

元青花的繪畫裝飾以紋飾繁密、層次眾多而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圖案的滿、密、平是陶瓷裝飾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元景德鎮青花瓷所繪圖案基本上都是一層一層的層層疊疊佈局,大型器物更是紋飾佈滿全身,呈帶狀分佈,多者能達十來層,如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雲龍紋獸耳蓋罐,紋飾就達到了十二層。但元青花層次雖多,卻可以做到紋飾之間協調統一,不雜不亂,密佈器身的青花鬱鬱蔥蔥,生動而精美。另外,青花繪畫裝飾的構圖注意水路變化,即掌握整體黑白效果與大小塊面的組合,把非紋飾部分的白地,看作與紋飾部分同樣重要的因素加以對待,使在白地藍花、藍花白地間微妙轉換的青白圖案相互襯托,極具韻味。

畫青花時由於使用的是毛筆作畫,所以青花具有中國國畫的筆致韻味。用青花在瓷器上裝飾就和在宣紙上畫中國水墨畫相似,青、黑兩色處在同一美感語境,如元青花瓷的花鳥表現與水墨畫中的墨花墨禽具有一致性。同時,青花一體的和聲畫面本身就是一種極其和諧的美,欣賞一件精美的元青花瓷器就如同在品味一幅名家水墨畫,但就工藝製作上來說,在瓷器上作畫可比在宣紙上作畫難度大很多,加上青花是用“青”代替“墨”,看上去更是多了一種恬淡寧靜的意境,雅俗共賞。

現代人仿製時一般先用鉛筆把整圈周長大致平分成若干部分,再用鉛筆或“拍紙”打好草稿,再用筆蘸青花料描繪紋樣,這樣繪出的邊飾大小一致均勻準確,筆跡顏色深淺沒有變化,而古代工匠為了追求功效根本無暇打草稿,完全憑著熟練的技藝確定邊飾紋樣的大小、位置,為了控制紋樣均勻分佈,古代工匠也有一套簡單易行的工藝,在繪製圓器邊飾時採用“相對定位法”,其方法是先在上下左右相對位置繪製四組紋樣,自然簡單的把整圈分成四部分,在這一小段內便可以十分準確的調整紋樣的大小和排列,用這種定位方法繪出的紋飾儘管在每一組裡大小不同,但由於四個小段具有同樣大小規律,所以讓人感覺整圈紋樣十分勻稱,而大小不同的紋樣又十分有一定的規律節奏,讓人感覺十分活潑而不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