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這三人都是怎麼發跡的?

峰子奇觀


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是元末明初,長江中下游一帶三個強大的割據勢力。陳友諒居西,定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割據湖廣、贛及皖、閩一部,控扼長江上游,實力最強。朱元璋居中,大本營是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佔據江淮大部。張士誠居右,都城是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市),佔有蘇浙、皖北、魯南富庶之地。居中的朱元璋先滅陳友諒,後滅張士誠,成為元末大起義的最大贏家,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幼名重八,字國瑞,元代濠州(今安徽鳳陽縣)鍾離太平鄉孤莊村人。出身赤貧農家,少時為人傭耕放牧。1344年,兩淮地區發生饑饉和瘟疫,其父母和哥哥相繼過世,十七歲的朱元璋孤苦無依,便入皇覺寺為僧,雲遊淮西潁州(今安徽阜陽市)一帶。

1351年五月,白蓮教首領劉福通聚眾起兵於潁州,拉開元末民眾大起義的帷幕。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立時得到四方響應;轉年二月,濠州人郭子興起兵反元,自稱元帥。二十五歲的朱元璋為了躲避兵燹,遂卜於神,結果去留皆不吉;復卜之“舉大事”,大吉,便決意投軍。閏三月初一,朱元璋來到濠州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郭子興奇其相貌,再一細談,益加喜歡這個敏悟卓識的小夥子,便留在身邊作親兵,任九夫長。由於朱元璋表現得非常出色,謀略高妙,戰無不勝,郭子興倚為左膀右臂,軍機大事皆與其商議,並將養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為妻。愛將加愛婿,朱元璋成為“郭家軍”的主要將領。

1355年三月,郭子興病故,其子郭天敘繼統其眾,率部歸附韓林兒的龍鳳政權(1355年二月,劉福通立白蓮教教主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國號宋,年號龍鳳),小明王授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郭子興妻弟)、朱元璋分別為右、左副元帥(元代以右為尊),朱元璋成為“郭家軍”三把手。剛剛半年,郭、張在攻打集慶路(後朱元璋改稱應天府)時敗死,朱元璋遂順理成章地成為一軍之主,郭家軍改姓朱家軍了。小明王委任朱元璋為都元帥,其後不斷加官晉爵,升其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封吳國公。朱元璋富有政治智略,鴻鵠之志深藏於胸,不當“出頭鳥”,表面上仍尊奉小明王,使用其“龍鳳”年號,接受其官職封爵,實際上並不聽命於小明王,而是掛靠龍鳳政權實則獨立的一支強大的武裝集團。朱元璋正是背靠龍鳳政權這棵政治大樹,不顯山不露水地悶頭髮展自強,才得以逐步做大做強的。

朱元璋最大的死對頭是西鄰陳友諒,為了專力對付這個勁敵,朱元璋主動遣使致書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和擴廓帖木兒(察罕外甥加養子,漢名王保保,察罕遇刺身亡後,擴廓繼任接班)修好,希望保持友好關係。朱元璋的遠交近攻策略穩住了元軍,解除了北顧之憂,可以放心大膽地收拾陳友諒了。

陳友諒是元末沔陽府(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一漁家子弟,兄弟五人,排行老三。陳友諒少時讀過私塾,粗通文義。曾有一高明的術士相看了陳友諒先祖的墓地,盛讚此處風水好,後代能出大富大貴之人;又據說,陳友諒曾出泊於磯下,聞聽鳥叫聲,鳴音好似“陳皇帝”,遂竊喜。凡此種種吉兆,可能催發了陳友諒的雄心,由此種下了他出人頭地的信念,故其自命不凡,總想有一番大作為。

成人後,陳友諒在縣衙當一刀筆小吏,混口飯吃罷了,故“志存高遠”的他整天一副鬱郁不得志的樣子。時勢造英雄,不久,陳友諒鯉魚化龍的機會來了。

1351年五月,劉福通發動了紅巾軍起義;八月,徐壽輝、彭瑩玉(彭和尚)亦於鄂東起事反元。陳友諒抱著“亂世出英雄”的雄心壯志,同兄弟友仁、友貴等人聚眾響應,投靠徐部大將倪文俊麾下。因其肚子裡有些墨水,被倪文俊相中,遂留在帳下做個文秘屬員。

十月,徐壽輝稱帝,國號天完,任倪文俊為大將軍、丞相。水漲船高,上司做了天完政權的重臣,其老部下陳友諒自然要受到重用。由於陳友諒富韜略,多智謀,作戰勇敢,屢立戰功,積功升任了領兵元帥,手裡掌握了一支武裝。倪文俊攻佔漢陽後,便於1356年正月奉請徐壽輝遷都漢陽府。倪文俊有兵有權,欺天完皇帝徐壽輝平庸窩囊,遂漸漸把持了軍政大權,並進而陰圖謀殺皇帝歸降朝廷。誰知事機不密走漏了風聲,政變不遂,倪文俊便於1357年九月逃往黃州,投奔時任黃州路總管的老部下陳友諒。陳友諒比老領導野心更大手更黑,加之忌憚倪文俊勢盛,遂假大義而乘隙襲殺之,兼併其部眾。陳友諒因此而勢力大增,遂自稱宣慰使,旋即稱平章政事,雄據江州而矯制,遙控朝政,成為天完政權的實權人物,弱主徐壽輝根本奈何不了這位悍將。

不久,陳友諒謀殺天完政權大將“雙刀趙”趙普勝,收編其軍隊,一枝獨秀於天完政權。1359年臘月,徐壽輝自漢陽主動遷都陳友諒的大本營江州,。陳友諒痛下殺手,盡戮天完皇帝左右,表面上仍尊徐壽輝為君主,本人自稱漢王。1360年五月下旬,陳友諒挾持徐壽輝東進攻打朱元璋,襲取了重鎮太平府(今安徽當塗縣)。閏五月初三,陳友諒於採石磯弒殺天完皇帝徐壽輝,自稱漢帝,建立漢政權。

此時陳友諒盡有江西、湖廣及皖南大部之地,地廣兵眾,頗為顧盼自雄,倚仗自己兵強勢盛,便遣使前往平江府約會周王張士誠,意欲東西合擊朱元璋。

張士誠小字九四,元泰州白駒場亭(今江蘇大豐市境)鹽戶。他力大雄健,同三個弟弟操舟販運食鹽為業,輕財好施,頗得人心。鹽戶屬下等人,經常受到富家大戶的欺侮,有個叫丘義的弓箭手對張士誠更是恣意凌辱。張士誠實在是忍無可忍,遂於1353年正月領著幾個弟弟及壯士李伯升、呂珍等十八人殺死丘義和那些富戶,起義造反了。張士誠進入附近的鹽場,招聚年輕人入夥。那些不堪重役的鹽丁紛紛投入隊伍,共推張士誠為主公。張士誠趁勢率部攻克泰州,又攻佔了興化,部隊發展到萬餘人,在德勝湖安營紮寨。元廷派人以萬戶的高位招安,張士誠拒不接受,率軍攻佔高郵。1354年正月,張士誠據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祐。

1356年,是朱元璋和張士誠在長江下游迅速發展的年代,兩軍開始發生衝突。正月,張士誠渡江取常熟,二月,攻取平江路(蘇州),改稱隆平府。三月,張士誠在隆平府稱周王。四月,張士誠曲湖州,六月,破杭州。1357年,張士誠降元,被授太尉。1363年九月稱吳王,但仍奉元正朔。

長江中下游的陳、朱、張三方割據勢力,經過大浪淘沙,沉浮已定。陳友諒於1363年八月被朱元璋擊敗,喪生於流矢;半年後,朱元璋平定陳理(陳友諒子),滅掉三年半的陳氏漢政權。1367年九月,朱元璋大軍攻破蘇州,擒獲張士誠(至應天府,自縊死),為期十五年的張氏政權滅亡。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於應天府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是為明太祖。閏七月,明軍攻克通州,元順帝棄離元大都(今北京市)逃往上都;元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結束,朱元璋實現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理想。

朱、陳、張,一個出身貧苦農家當過和尚,一個出身漁家做過縣吏,一個出身鹽戶販運食鹽。三個出身迥異的年輕人或主動或被動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都各自幹出了一番大事業,成為競爭對手;經過逐鹿,優勝劣汰,朱元璋笑到了最後,君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