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催淚向,小伙患上死不了的絕症,他被生活拒絕了24次

《叫我第一名》

2008/美國/勵志

推薦理由:喪喪的人生,需要這樣的暖

圖片上這位俊朗陽光的大男孩名叫布萊德·科恩,就職於美國景山小學,在入教第一年就被評為最佳教師。

成為人民教師一直是布萊德最大的夢想,但由於患有“先天性妥瑞症”——一種會隨時不自覺發出怪聲和抽動(包括抽搐、臉部扭曲、尖叫、搖頭晃腦)的不治之症,布萊德的求職之路可謂是荊棘遍佈。

初入社會的他曾被24所高校拒之門外,卻從未動過一絲放棄的念頭。

或許你會問:既然這麼難,為何他還選擇堅守這樣的夢想呢?

故事要從布萊德的童年說起。

在六歲以前,布萊德和其他同齡小孩一樣,上有恩愛的父母,下有可愛的弟弟,舉家和睦美滿。

不知從六歲的哪天起,布萊德身邊出現了一個形影不離的“朋友”,它總引得布萊德發出怪聲和抽動。

我沒有什麼朋友,但有個同伴一直陪著我。我一專心,那個常年的同伴就會搗蛋。

起初布萊德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只是發現別人1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事他需要做2個小時。

漸漸地,同學們孤立起他來。

上課看老師臉色,下課被校長訓話成了布萊德的生活常態。

我小時候有很多綽號,弟弟叫我波波醫生,媽媽叫我寶貝,學校的同學叫什麼的都有:神經病、怪胎等等。

受委屈的次數多了,布萊德開始厭學。被校方多次談話後母親決定向心理醫生求助。

但以當時的醫療水平醫生只能給出你兒子就是多動,多給他講點道理就好了這樣的答案。

就連父親,也因為受不了兒子的怪異舉動而拋下一句:你自制一點!離家揚長而去。

原本和諧的四口之家被布萊德這位新朋友鬧得雞犬不寧, 更糟心的是,就連母親昔日好友見到布萊德也不忘補刀。

多方不解,在千夫所指之下母親並沒有埋怨過兒子,相反,她摒棄了醫院傳統的治療方法,開始另闢蹊徑。

除了照顧兩個孩子,母親把業餘時間都投入到研究醫書中。

蒼天不負有心人,在無數個與睏意抗爭的夜晚後,她找到了答案。

她終於可以挺起腰板向世人證明兒子不是故意搗亂的怪物,而是先天無法控制身體行為的罕見病患者了。

自此布萊恩的人生髮生了兩次重大轉折。

進入初中前,母親帶12歲的他去接觸教堂裡那些同病相憐的人,想要互助取暖。

然而從交流中瞭解到的,是這些身患頑疾的人們往往更容易憤世嫉俗,顧影自憐。

他們放棄工作或學業,待在家裡,停止與生活作鬥爭。

也就是從那時起布萊恩做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決定——不能活成他們那樣,他絕不向妥瑞症妥協!

在學校被排擠的布萊德比他人更認真的在課後補充知識,他如願升入了一所優秀的高中。

然而歧視仍未消失

在無數次被老師以“調皮”為名舉報後,一向育人有方的校長找到了布萊德。

他在全校師生面前與布萊德對話,指引同學們正確看待與自己有差異的小布萊德。

布萊德在大家的掌聲中走下臺,他第一次感受到被身邊的人所認同和理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幾句話,一席教育,為布萊德打開了通往全新世界的一扇門。

於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二個重大決定:成為一名不給學生設限的老師。

如果說成長中遇到的兩位貴人為布萊德尋找夢想,堅定夢想打下了良好基礎,那麼自身的殘疾便是給往後的成功推波助瀾

之所以這麼說,源於妥瑞氏症帶給布萊德的不僅僅是病痛,更是思想上的加速成熟。

在疾病中,布萊德比同齡人更早地領悟到現實的殘酷,所以在一次次面試被拒後他能很快重振旗鼓,蓄勢待發;

在排擠下,他學會了換位思考,求同存異,所以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包容學生的天馬行空;

在誤解後,他懂得了堅守住自我的重要性,從認識自我到與自我和解,他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從而收穫了美好的愛情。

電影最後,布萊德所帶的班級裡一名患絕症的女孩離世。

他第一次受邀請參加葬禮被允許入教堂,陪孩子最後一程。孩子母親尊稱他為“改變孩子的一生”的人。

同時,年長的父親也與他化干戈為玉帛。

當布萊德走上“年度最佳新人教師”的領獎臺,四座掌聲雷動。

孩子們爭先恐後為老師代言,來講述這段傳奇逆襲史。

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布萊恩原型在1997年獲得年度最佳教師獎還應邀上過「奧普拉秀」,他的自傳體小說更是贏得了2006年美國最佳教育書類獎。

文案:荒野仙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