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爲何那麼喜歡攻城?繞著走不行嗎?其實原因很簡單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經常會發生更替,而在王朝更替的時候戰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一場戰爭都講究要攻城略地。而很多的城池因為非常堅固,都是易守難攻的,那麼為什麼,古代人寧願選擇以死傷無數作為代價來攻下城池,也不去選擇繞城而過的方式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今天臉譜君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古代攻克城池的重要性。

首先,戰爭中的城池一般是被戰勝的一方所擁有的,所以它是勝利的象徵,古代的軍閥們一般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才會發動戰爭,所以作為被土地和人民所圍繞的城池當然要搶奪過來。在這個方面城池可以說是作為非常重要的榮譽象徵,所以古代的統治者們寧願失去一些鄉村土地,也不願意割捨處於關鍵位置的城池。

其次,城池是軍隊所依賴的屏障,古代的戰爭一般都會有不同的兵種參與進來,而作為行進速度比較慢的步兵,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集結,所以城池的屏障作用就可以發揮出來了,在從各個地方集結來的步兵沒有到達之前,城池可以起到一個保護的作用。

而當戰爭的雙方開始交戰的時候,一般都會有援軍。當一方處於劣勢的時候,如果是在城池裡守備,那麼相對於進攻方的體力消耗,城池內的守軍就很有優勢。在這樣的體力消耗的拉鋸戰過程中,毫無疑問的是擁有城池的一方會更有優勢。

最後一點最為重要,古代一些比較重要的城池,不僅是軍隊在集結時候的一個樞紐,很是可以控制周邊區域的一個關鍵所在。同時大家也都知道,城池裡面是可以進行物資的採購和積攢的,所以統治者們會選擇在城池裡培養大量的軍隊,同時城池裡也會有來來往往的商隊可以提供糧食的來源。

其實這些來往的商人還有另外一種更重要的用處,那就是可以從他們嘴裡打聽情報,古代打仗的時候可不像現在這樣交流暢通,他們之間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信使們傳遞的書信。而從這些來來往往的商人恰巧可以打聽出一些各方在派遣人員時的動勢,所以作為中心樞紐性同時還可以獲取情報的城池是統治者們必須要攻取的。

但是古代也有很多不以城池為主要戰爭目的的,那就是遊牧民族的戰爭,一直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些匈奴、突厥之類的遊牧民族在發動對中原的戰爭的時候,一般會選擇繞城而行。因為他們的兵種大部分都是騎兵,這個兵種的優點是機動性很強,同時也有他的弊端,那就是不擅長攻城,所以他們會選擇避開那些堅固的城池。

其實遊牧民族不願意攻取城池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的戰爭目的主要都是為了掠奪,搶完了農耕地區的財物就會跑回自己的大草原。就算真的耗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把城池給攻打下來了,他們也不懂得如何去防守打下來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