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果文化的“喜剧帝国”:线上线下齐开花,内容模式两手抓

一个仲夏之夜,坐落于北京协作胡同40号的Z-SPACE显得异常热闹,张绍刚、叫兽易小星、王凯(讲故事的那位)等人都现身其中,甚至还有自如CEO熊林。

一边是活跃于各种节目中的文娱界人士,一位是国内大型租住品牌的负责人,身处不同领域的他们为何能汇聚一堂令人心生好奇。

那夜的Z-SPACE里,上演了两场脱口秀演出,有微缩版摘刺书店、又有公路商店弹珠机、还有设计系奶子扎心漫画展……已不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2000㎡北京四合院,更像是一个容纳了众多颇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潮事物的生活空间。

网娱观察(ID:wldygc2016)有幸受邀参观并体验了这片生活空间,同时对谈了活动主办方之一的笑果文化联合创始人、CEO贺晓曦和笑果文化线下演出负责人、笑友文化CEO史炎,了解到了笑果文化在线下演出以及人才培养上的一些“玩法”和布局。

线下演出新“玩法”

成立四年,致力于深耕中国脱口秀喜剧市场的笑果文化在做出了包括《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冒犯家族》《周六夜现场》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线上节目之后,似乎加快了“布局”线下的步伐,其着力打造的“线上+线下”的生态闭环也开始日渐清晰。

8月24日,经过半年合作,对于线下社交场景的探索不谋而合,笑果文化和自如在Z-SPACE联合主办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喜剧周末活动,史炎、ROCK、卡姆、田多多等50多位脱口秀演员轮番上阵进行了共17场的脱口秀表演。

当天下午,笑果文化联合创始人、CEO贺晓曦刚从上海赶到北京,虽然能看出有些许疲惫,但谈及线下活动,脸上依然难掩一丝兴奋之情。

“我们想在线下探索做演出2.0甚至更高版本的空间,这种线下演出可以帮助前往欣赏的观众找到同类和帮他解压,找到同类这件事情是内容带给他们的一个很大的魅力,所以我们就一直觉得应该以内容为核心,把所有来看演出的人的时间和空间来做更大的拓展”,贺晓曦这样说道。

在很多通常的演出场景中,如七点半的演出,观众七点一刻来到现场,等待个15分钟,然后观看到九点的时候可能就选择直接离开了。这样的消费行为,有点类似于一种点对空间的联结,观众与消费场所并未发生更多关联。

不过贺晓曦表示,在像Z-SPACE这样一个空间中,对于晚上六点半的演出,理论上来说观众四点钟来也是有东西可以玩的,逛一逛,吃一吃,还可以参与一些有意思的小活动。

这是一种在时间上的拓展,除此之外,笑果文化也尝试着在空间上做出更多玩法。在Z-SPACE里,无论是消费点、接触点还是传播点都会增多。贺晓曦解释说可以分为两端,一端是笑果文化给观众提供了较好的产品,让他们在这里获得了较好的体验;另一端是年轻人也不只是想单纯体验一场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他其实也想获得一种时间更长、更新鲜有趣的体验。

贺晓曦举例道,“当年轻人来到这里,品尝了奈雪的茶、熊猫精酿的啤酒、发现一本有意思的书,这些都能够提升他们的愉悦值,发朋友圈呈现出的也不会只是一个黑布隆冬的舞台,内容能够丰富的多,那么,这场演出本身可能是80分,但当他来了之后,可能获得的是120分的体验。”

对于此次活动,线下的消费者洞察也是笑果文化会去做的。观察进来的人在哪个地方停留的最久,然后去询问原因,以此来对后面的活动进行迭代和修正,这种早年零售业会采取的措施现在虽然显得有些传统,但在贺晓曦看来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于笑果文化来说,这次的喜剧周末活动更像是一次尝试,为日后线下常驻场景所做的一次尝试。笑果文化的团队成员也在策划着更大规模的喜剧节,希望能在内容之外去做更多的延展,不过在做那样一个宏大产品之前,贺晓曦表示笑果文化还是会先选择小样本来积累经验。

往“重了”做的商业模式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笑果文化已推出了3档播放量破10亿的头部网综,不过在笑果文化线下演出、校园招募和培训的负责人史炎看来,这些节目所建构起来的壁垒还不够高。

“那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们的生态。”

笑果文化虽然凭借着线上的《吐槽大会》迅速在行业内打开了知名度,不过线下小规模的测试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集中大量精力专门做线下这块是从去年开始的,2017年,“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的脱口秀俱乐部全线开启,人才培养和训练营等也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如果笑果文化只是一家节目制作公司,那我们的竞争壁垒就是比较低的。因为第二个公司它也能够聚集一批编剧,做出一个爆款节目,可能这家公司同样能顺势起来。你如果往轻了做就没有壁垒。你越是往重了做,它的壁垒就越高”,史炎对网娱观察(ID:wldygc2016)这样说道。

对于喜剧节目来说,其衍生出来的众多玩法都需要建立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之上,那么内容从何而来呢?答案又要回到人才的积累上。在史炎看来,有没有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年能不能培养出几十个优秀的脱口秀编剧和演员才是决定公司发展天花板的关键。

真正的壁垒可能在这里。

“我们有成熟的梯队编剧、各地的演员社群和一整套培养逻辑,能够让它从上到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接着,史炎用“庞博”举例道,“比如说庞博是2016年10月开始在上海的俱乐部中发展,纯新人第一次说脱口秀,一步一步的,从新人到第一届噗哧训练营的冠军,再到《脱口秀大会》的大王,现在已经成了我们旗下的一位优秀艺人,然后他也可以再回到线下,比如说带动线下演出之类的。”

国内喜剧行业的“刚需”

回到这次的“喜剧周末”,在贺晓曦看来,这次持续三天、密集的17场脱口秀演出的活动对此时的笑果文化来说是一个挑战,“那这次尝试对我们的挑战是说以前没有做过3天说17场的,尤其大量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演员因为《周六夜现场》项目结束的原因都在休假,所以现在可能会更加考验我们的内功,那我们今天是把库存都盘出来,看看可不可以做到。”

虽然笑果文化做到了,不过史炎也坦承“产能不足”是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线下演出需要人、线下的人才搭建及培养也需要人,同样一拨人,可能经常需要转战在不同地方。

史炎告诉网娱观察(ID:wldygc2016),在国外,会有专门的一批人在做线下的喜剧新人培养。国外那些综合性厂牌里会有相关的艺人经纪业务,会有专业的培训内容,同样日本也有相关的培训学校。

不过,相比国外发展较为成熟所形成的产业链条,国内脱口秀的基本设施水平还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如果有人问我目前中国在喜剧领域最缺的人才是什么,我会说是喜剧培训师。现在,国内成熟的喜剧编剧在人数上可能是两位数,喜剧培训人才可能就一位数”,史炎略显无奈的说道。深感喜剧培训人才匮乏的他,表示会集中精力先把培训这块业务做起来。

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脱口秀演员,需经历“一万个小时”定律的考验;对于笑果文化来说,也需要更多时间来不断建构和完善底层的人才培养机制。无论对个体还是公司来说,时间都显得分外重要。

好在,意在做年轻态喜剧生态、传递以“幽默”为价值核心的笑果文化,看起来正在有条不紊的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