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舊如舊」!門頭溝這個村子將再現原汁原味古風貌!

提起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的靈水村

大家應該並不陌生

因村莊誕生了22位舉人而得名“靈水舉人村”

經過百年風雨侵蝕

村中一些屋舍的古老風貌幾乎被毀壞殆盡

為了恢復原汁原味的百年前舊景

靈水村現已啟動

文物古舊院落搶險修繕工程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靈水古代出舉人,近代出學子,現代出名人,明清兩代最為興旺,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明初就建有社學,尊師重教,讀書上進蔚然成風。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貌,群山環抱中的明清時期鄉村民居建築依山泉而建,水繞村而流,構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依託於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舉人文化”,靈水村是北京西部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蘊的一座古民居,文物古蹟眾多,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經過百年風雨侵蝕,村落諸多古舊民房已逐漸殘損破敗。

嚴守“修舊如舊原則”


靈水“舉人村”修繕工程現場


2017年,北京房地集團房修一建築工程公司一分公司承接了靈水村9處文物古舊院落搶險修繕工程。此次工程總修繕面積達1839.53平方米,9個單體文物院落均為明清四合院,結構為磚、木混合結構,建築層數為一層。與普通建築施工的不同之處在於,古建施工用到的多是青灰、白灰,而不是水泥、混凝土、鋼筋等傳統建材。

施工時房修一建築公司嚴格遵守“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不改變文物原狀,還原真實的古院落舊景。根據這一原則,工人將拆除時的舊磚瓦編號,等到修繕時再儘量用進去,要是破損嚴重無法使用了,就去周邊鄉村尋找相似的,實在找不到的就再訂購,而訂購來的磚需要工人們手工砍磚製成合適的大小。由於靈水村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村中道路多為狹窄的衚衕,甚至還有階梯。為此,工人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人力在運輸施工材料、渣土上,先用獨輪小推車將材料推進衚衕,再由工人把磚、瓦搬到院子裡,每天單是運輸就要三四十人次。

採用靈水村獨有“包金砌法”


靈水“舉人村”修繕工程現場


修繕過程中採用了靈水村古時獨有的“包金砌法”,有的木柱一半包在牆體裡,一半露在外頭,這種工藝是為了給木料透風,減緩木料腐朽,建好的柱子還刷上桐油,作用也是用於防腐。在前期調查中發現,靈水村裡的老房屋房頂一側椽頭兒(古建房簷下一排木條)會穿透牆體冒出來,在古建房屋中比較少見。房修一建築公司諮詢多方都沒有得到確切解釋,但為了真切還原古院落,修繕後的房屋依然保留有此特色。為了恢復百年前舊景,除了

材料用老的,甚至每一處雕刻房修一公司都徵求過當地文保院落以及民俗專家的意見,堅持做到原汁原味。

劉懋恆故居復原“重生”


靈水“舉人村”修繕工程現場


114號院為順治年間舉人劉懋恆故居,院落約270平方米,已有140餘年歷史,抗日時期曾遭日軍燒燬,前宅正房已然破敗不堪,修繕前僅剩一處臺基。經過房修一建築公司的修繕,房屋已經復原重生。如今114號院落後宅房子中還居住著一位年近六旬的房主,他就出生在這個院子裡,且家中三代在此居住,他說政府出資修繕古民居,自己也會全力配合村子和施工方的安排,為靈水村文化宣傳和未來發展獻出自己綿薄之力。

“等房子修好後,咱也搞搞農家樂,做點兒買賣!”114號古民居主人劉文才咧嘴笑著說,看著四代人曾居住過的院子重新變靚,一家人打心眼兒裡高興,現在就開始盤算著如何接待更多的遊客。


截至目前,9個古院落除98、92、65號院落未簽約外,其餘院落的修繕工作都在穩步推進中,78、177號院落已完成總工程量98%,計劃於9月底完成施工。6號院計劃於10月底完成施工。接收較晚的84號院正在進行屋面挑頂施工和部分殿座柱子的墩街和更換工作,計劃10月底正房完成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