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最北袖珍村:全村仅一户人家,九代居住在山巅

在修武县最北边的省界边,有一个叫横河的行政村,位于云台天瀑的西峰上,横河村下辖大横河、小横河、北界村三个自然村。北界村处在最北端,也是焦作最北边的自然村,村中仅有一户张姓人家,被称为袖珍村。



北界村风光。仝小四 摄

户外运动专家、修武县作协主席仝小四多次到过横河村和北界村,也曾多次向记者讲述北界村及其周边村的不少故事。故而,记者对北界村向往已久。


北界村风光。仝小四 摄

近日,记者与几个朋友驱车前往北界村探秘。百度地图显示,北界村距离焦作市政府77公里。有意思的是,要想到北界村,需先到山西省陵川县境内。沿修陵公路北行,过省界不久,在陵川勤泉隧道的北口附近,看到路边有个陵川县双头泉村的路标,顺岔口下路沿一条山谷走10公里左右即可到横河村。

山路崎岖不平,沿山路行进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陵川县夺火乡双头泉村,看到村中有几家农家乐,停有多辆焦作牌照的汽车。下车与山民交谈,操着一口山西话的山民说,这里是避暑的好地方,昼夜温差大,即使在赤日炎炎的盛夏,晚上睡觉仍需要盖被子;夏季炎热时,每到周末就有不少人前来游玩避暑。

沿着河谷继续行走几公里,到了一个岔路口,看到写着“一善佛寺”的路标,上了一个大坡后到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口,这家的门楣上写着“耕云读雪”四个字。这就是北界村唯一住户——张文明的家。整个村子就他一大家共10口人,真可谓是中国最小的袖珍村了。


北界村唯一的住户张文明遥望大山。王龙卿 摄

张文明今年60岁,爱人叫孙小软。他家房子坐西朝东,是个石头建成的小四合院。他的儿子们的房子在对面的山崖边,砖混到顶的两层楼,坐北朝南,正对着一座巍峨雄伟的大山。

张文明家门前的小山包上过去曾有一个河南与山西的界碑,如今碑已不见,只留下了碑座。记者的朋友豫疆开玩笑说,老张家可谓鸡鸣两省,狗叫两县;一脚踏晋,一步跨豫;头枕河南,脚蹬山西。

老张的三个儿子都在修武县七贤镇买了房子,平时在山下生活,唯独老张两口还住在山巅之上,守望家园,守望大山。

张文明很健谈,讲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口似悬河,对人热情亲切、厚道实在。也许是住到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很少见到人,他一见到客人就亲如家人。

“耕云读雪”门楣是张文明祖上留下的匾额。他祖籍山西洪洞县,祖辈迁居到此不足200年,他是第九代人。先祖是个文化人,故在门楣上写了“耕云读雪”四个字。

老张家门前的山包上有两棵古树,他把两棵古树视为神树,倍加呵护。一棵是千年黄栌树,形状独特,枯朽沧桑,像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盆景。曾有人出几千元想买走,老张没有答应。另一棵古树是青杠树,青杠树外皮粗糙,叶似板栗树叶,果和板栗差不多大小,山区儿童爱用其做小陀螺玩。生长在青杠树上的黑木耳,味道比其他树木上生长的黑木耳味道更佳,营养也更为丰富,被尊为山珍极品。

老张说,沿他家门前这条路走云台挂壁公路,可达云台天瀑上边。穿云台山景区而过回焦作,要比从双头泉村返回近20公里。

沿老张家门前的水泥路前行数公里,便到了大横河村。大横河村有11户40多口人,平时只有十几人,多为留守老人。

太行山上有多条挂壁公路,其中的郭亮挂壁公路十分有名。横河村到云台山也有条云台挂壁公路,在云台山景区小寨沟到横河村10公里的山路中间,知道的人并不多。横河村党支部书记张留根向记者说起了修这条路的艰辛。为了方便下山,几十年前,村里顺着山沟好不容易修了一条简易路,可是一场暴雨将山路彻底冲坏了。1992开始,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每年冬季农闲的几个月,村里的老少爷儿们齐动手修路,一年只能修一公里,费了十几年,2003年终于路基修好了。2004年,赶上国家“村村通”的好政策,路基铺上了混凝土。2013年,横河村到北界村6公里长的路才修好。这条路老百姓称之为希望路,意思是走在希望路上早日奔小康。

下山时,孙小软搭乘我们的车去儿子家,在云台挂壁公路上,孙小软指着对面悬崖峭壁中部的一条崎岖蜿蜒小路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寡妇路”。

相传,此处古时是陵川至河南的唯一通道,当初只有不到半米宽,来往行人客商需手攀脚登才能通过,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

清代,陵川附城镇城东村有个商人在河南做生意,经常来往于这条古道。有次这个商人从此经过,不小心坠下深渊。商人死后,他的媳妇来到这里,遥望深渊哭祭丈夫。为了让丈夫魂归故里,也为了不再让后人重蹈她丈夫的覆辙,她便拿出所有积蓄三斗黄金,请工匠、雇民工,历时数年,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这条小道。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义举,永记她修路的功德,就把这条路称为“寡妇路”,也叫“路功”。

张留根说,现在横河村出行还不太方便,若能将横河村到陵川夺火乡老长岭村3.3公里长的山路修好,从老长岭村走2.5公里就可以到金岭坡,他们出山难的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了。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龙卿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