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重慶火鍋都有哪些誤解?

前幾天江南一帶下了場小雪,當晚地鐵車廂裡就瀰漫著一股火鍋的味道,因為好多人去吃火鍋了。對江浙人民來說,基本上是天冷了才想到吃火鍋,而對重慶人而言,火鍋是一年四季的最愛。火鍋甚至單獨成為一種飲食品種,當地人會問:你想吃西餐、中餐、還是火鍋?

重慶每五家餐館就有一家是火鍋店、每三十個人裡就有一個從事火鍋相關行業、每個重慶人平均每週吃兩次火鍋,絕對是火鍋之城!

不是重慶人,也愛吃火鍋,但對重慶火鍋或多或少有一些誤解,我們來邊吃邊聊。

重慶火鍋和四川火鍋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

這些年好多重慶品牌的火鍋店開到成都,而好多家四川品牌的火鍋店開遍全國,外鄉人統統稱為四川火鍋,其實在川渝當地人看來,重慶火鍋和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火鍋完全不是一回事。這就好比外鄉人聽起來,重慶話和成都話是一樣的,但當地人一聽就分得清。

簡單來說,重慶火鍋以牛油湯底為主、四川火鍋以清油湯底為主,重慶火鍋更為麻辣厚實,四川火鍋偏重香氣,甚至有成都朋友描述一家火鍋店時說:這家的湯頭有些清甜。你可千萬別上當,這個清甜是相對重慶牛油麻辣火鍋而言的,吃不慣辣的人照樣會被辣到。

火鍋湯底就是放好多辣椒煮的嗎?

可沒這麼簡單。

如果你以為重慶火鍋的紅湯只是辣椒煮出來的,那就是吃到了假的重慶火鍋。重慶火鍋的底湯可是重中之重,湯底的料是各家自己炒制而成,炒料是每家店最重要的事。底料的配方非常複雜,每家的配方和比例都不同,但有一些基本的成分:牛油、豆瓣、海椒(辣椒)、花椒、醪糟(酒釀)等。濃郁的滋味和香氣就來自這些底料,炒制的手法和過程直接影響到火鍋底湯的品質,所以炒料是每家重慶火鍋店最重要的立店之本。每樣原料的選購、搭配的比例、下鍋的順序都是非常講究的,也形成了各家火鍋不同的風格。

火鍋食材都是下腳料嗎?

都是好東西!

重慶火鍋的由來各有說法,通常是說朝天門碼頭的挑夫用麻辣湯料煮內臟下水,驅寒保暖還解饞。以前的人缺油水,吃整塊的肉是高級事情,邊角料不值錢,就拿來涮火鍋。現在的人不同了,吃東西不為吃飽,吃整塊的肉容易撐住,也沒啥嚼頭,還是犄角旮旯、筋頭巴腦的部位好吃。以我愛吃的黃喉、毛肚、鵝腸為例,以前也許都是不值錢的下腳料,但現在你看看價錢,都比牛羊肉貴多了!鵝腸聽起來好像不太值錢,如果你想吃到真正新鮮的鵝腸(店家往往會寫“生摳”二字,看起來有點痛),單價是貴過鵝肉的。在物價相對便宜的重慶,你如果想吃一份真正當天宰殺的水牛的毛肚,也要花不少錢,而且沒幾片哦。

火鍋裡的東西都要煮熟了才好吃嗎?

有些東西要趕緊撈起來!

剛才說到我愛吃的黃喉、毛肚、鵝腸,除了黃喉煮久點也沒關係之外,毛肚和鵝腸都是即燙即吃的,千萬不能久煮。如果你有重慶朋友,他一定會告訴你“七上八下”的燙毛肚法則,筷子夾住毛肚,在翻滾的紅油中上下涮動,這才能吃到最爽脆的毛肚口感。在重慶人看來,你可以不是達官貴人、可以不講究穿衣打扮,甚至可以三觀不正,但你要是把毛肚扔到火鍋裡煮好久而不是馬上撈起,你這人就沒法交朋友,這才是真正的三觀不正,你就是“外哈”。

當然,如果涮到整片的肉還是需要燙熟的,食品衛生最重要了。

吃火鍋的調料必須豐富嗎?

重慶火鍋只認蒜泥麻油。

好多火鍋店有自助調料臺,放了各種調味品供你選擇,但重慶火鍋的標配就是蒜泥麻油。麻油負責入口滑爽,也去去火氣,蒜泥負責提香,像我這樣喜歡撒點芝麻和香菜的屬於錦上添花型。芝麻醬韭菜花之類,那是沒有炒料湯底的涮羊肉為了增味用的,涮重慶火鍋都用不上。這件事情上我支持油碟的“原教旨主義”,只有這樣才能吃出真正的重慶火鍋味兒。

吃了重慶火鍋,是不是會拉肚子?

這事兒要細說。

我在十多年前開過重慶館子,麻辣鮮香很好吃。我請來的師傅跟我說過,重慶火鍋裡的牛油容易滑腸,而且花椒辣椒都比較刺激,會讓胃腸道不適應,吃完火鍋回家有輕微腹瀉是正常的。如果吃了火鍋毫無反應,甚至第二天會便秘,十有八九吃到假的重慶火鍋店了,也許老闆在湯底裡加了止瀉的黃連素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