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生需要擺脫的魔咒是這兩個字

你和你父親的關係決定了你愛情的質量,但是你是否捲入了父母的戰爭而迷失了雙眼走不出這種魔咒?


你是否捲入了父母的戰爭而迷失雙眼?

比起社會主流輿論對父親形象的塑造外,更能影響我們是否接受父親真實存在的因素是,家庭對父親形象的扭曲。

兩年前我剛開始做心理諮詢時,一位女來訪者對我說,她非常痛苦,因她發現,她錯看了父親。她是在父親去世10週年時才有了這一發現,再想修正似乎已沒有機會,於是陷到極度的內疚中。

看輕父親,是她原生家庭的主流輿論。她有四個兄弟姐妹,但他們都團結在母親的身邊,對父親報以忽視和敵意。一直以來,他們幾個兄弟姐妹都覺得父親對家庭貢獻甚微,母親才是家庭的頂樑柱,而且他們還覺得父親不夠男人。


但是,相當荒誕的一點是,他們的父親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而他們的母親只是一位小學文化的家庭婦女。論對家庭的貢獻,這位父親遠遠勝於母親。我這位來訪者,她是在父親去世10週年時才看到了這一事實,這讓她一方面感到內疚,另一方面也對母親和其他兄弟姐妹產生了強烈的憤怒。

尤其是母親,她認為正是母親數十年如一日地在他們面前數落父親的不是,才讓他們對父親有了很深的偏見,以至於連最明顯的事實都看不到。

夫妻之間很容易爆發婚姻戰爭,雙方都想爭奪關係的制高點。從社會的角度看,因為我們仍然是生活在男權社會,似乎男性更容易獲得這一制高點,但從家庭的角度看,卻是未必,因為孩子們天然和母親的鏈接更緊密,所以女性們有更多的機會在家庭中贏得孩子們的支持,從而令一個小家庭中的婚姻戰爭徹底失去平衡。


也是在剛做諮詢的時候,我另一個來訪者常向我描述一種情形:每當她的父親和母親發生衝突時,他們四個孩子會排成一排,站在母親的面前,擋住氣勢洶洶的、有暴力傾向的父親。

看上去,孩子們是在主持正義,但這最終成了這位女子的一個嚴重問題。她和她的先生常常爆發衝突,每次事後看,她知道自己做得過分了,但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是對非常老好人的丈夫發脾氣。

我請她列舉每一次對丈夫大發脾氣的詳情,最終發現其中有一個模式:每次都是先有一位年長的女士斥責她,接著她對丈夫大發雷霆。

這個模式是如何來的呢?

原來,自從她很小的時候,媽媽便抱怨甚至斥責她沒有良心,因為她不能保護媽媽。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稱,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護神的,這一天然傾向會讓他們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種力量。在這個基礎上,假若父母一方甚至兩方有意誘導孩子站在自己這一邊,那麼他們很容易成功。

這位女子即是如此,不管年齡多麼幼小,她一樣會渴望保護媽媽。但是,在很小的時候,她不敢這樣做,因懼怕有暴力傾向的父親。一直到她16歲時,她才敢帶著三個弟弟妹妹,在父親面前一字排開保護母親。

儘管是保護了母親,但她的內疚已積攢了很多年了。她想釋放這種內疚,而她的老好人丈夫是最佳的宣洩對象了。

並且,能看到童年和成年時的一個共同模式,先是一位年長的女士斥責她不中用,而後她的內疚就會被激起,接著轉化為憤怒宣洩到男性身上。


在童年的時候,她對媽媽的保護還有主持正義的味道,但到了成年後,她仍然延續這一模式,就不再具備這一味道了,她的先生成了完全的受害者。

而在我看來,她媽媽本來是可以直接與丈夫抗爭的,但她沒這樣做,而是選擇了以超級弱者的形象出現在家中,在大女兒還是一個孩童時就呼喚她保護自己,她雖然在很多年內沒有贏得實質性的保護,但她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心,孩子們都和她站在一起,將父親徹底排擠出這個家。

這位女子說,父親經常對她和弟弟妹妹說,他恨他們,他們是白眼狼,他們對他的養育沒有一點感恩之心。

最後,在家中完全找不到歸屬感的父親離開了母親,雖然沒有離婚,但在外面有了女人。

背叛父親,也是背叛自己

父母任何一方如何數十年如一日地向孩子數落對方的不是,都會是一個沉重的壓力。最終,為了順應這種壓力,孩子們選擇了與情緒最激烈的一方站到了一起。

在多個來訪者中,我都發現這一現象。孩子們並不是真正去平衡強弱,實際上他們和誰站到一起,經常性的關鍵是,誰在訴苦時更執著,誰有更多的機會向孩子訴苦。

很自然的,女性在這一方面佔據優勢。


一個在我看來相當誇張的個案中,因母親先向大兒子訴苦,大兒子精神崩潰了,他選擇了跳樓自殺來逃避這種壓力,而在自殺前,他常說,他發誓要拯救母親,他恨爸爸,絕不會和爸爸和解。

大兒子自殺後,媽媽訴苦的對象轉向了二女兒。結果,二女兒對父親的感覺完全改變了。哥哥自殺前,她對父親的回憶是有很多溫暖的,但哥哥自殺後,她對父親的回憶只剩下了憤怒和厭煩。

並且,因為她接住了媽媽的怨氣,而妹妹和弟弟就逃脫了。儘管妹妹和弟弟對父親也有諸多不滿,但他們現在和父親的關係比起她來要好很多。

那麼,她對父親的敵意從何而來呢?毫無疑問,她是接受了母親對父親太多的怨氣,她是在通過母親的眼睛看父親,而不是通過她的眼睛看父親。

此外,非常關鍵的是,她母親對父親的怨氣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可悲。


原來,她母親在自己原生家庭是嚴重被忽視的孩子,她的姥姥和姥爺對她的母親都是忽視加虐待。按照道理看,她的母親對她的外祖父母本應該有很多怨氣的。但是,她的母親卻把自己父母視為了聖人一般的人物,一直對她強調,你姥姥姥爺對我多好,我對他們多感激,如果沒有他們的愛,我根本活不下來。

她的母親甘願去做父母的炮灰,如果這能讓她在父母心目中重新佔據一席之地的話,如果這還不夠,她還願意讓丈夫和孩子們去做父母的炮灰。

這是她和先生關係惡化的一個關鍵點,她的先生不願意配合他。並且,她的先生自己家也是重男輕女的,所以更是無法容忍她太照顧自己家庭。

於是,他們的家庭就分成了兩半,她還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而他也一樣如此。矛盾由此開始。而且,她不敢抱怨父母,但卻敢抱怨丈夫。甚至,她一生中所有的怨氣都在丈夫這裡找到了突破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孩子們耳邊說丈夫的不是,甚至於令一個孩子自殺都不能醒悟。之所以不能醒悟,是因為發洩怨氣的對象根本不對。

在這個個案中,二女兒和男性的關係一團糟,但三女兒和男性的關係卻相當融洽。如果姐姐也想擁有和妹妹一樣的關係,她就需要像我的朋友C學習,重新去看看自己的父親,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

奧巴馬與母親、繼父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他的母親從未在他面前說他生父的壞話。

美國總統奧巴馬之所以能有今天,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他的媽媽沒有向他傳遞怨氣,儘管她看上去有足夠的理由向兒子抱怨不負責任的父親,但她卻每一次給兒子講起父親時講的都是父親的優點。

當然,假若父親不是一朵花,也沒有必要非將父親美化成一朵花。關鍵就在於,對你自己而言,父親是誰,你與父親有過什麼樣的真實往事。


我們必須尊重真相,否則就會背離自己的心,而這種背離會讓心分裂,讓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劇烈交戰。結果就是,我們的人生也一直處在劇烈的衝突之中。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義。

這句話也可以用到你與父親的關係上:

你必須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與父親這一重要關係的存在。

我記得謝霆鋒張柏芝剛剛結婚的時候,張柏芝說:我們之所以要結婚,是因為我們都是婚姻破裂家庭的小孩,感受過單親家庭的痛苦,所以我們兩個比一般人更懂得好好珍惜,一定會好好建立好我們自己的家庭,讓我們的孩子成長在健全的家庭。

結果他和她的婚姻,還是山崩地裂地以離婚收場。

父母一代不睦,親子關係疏離,父親和女兒關係有硬傷,母親因對丈夫不滿和兒子過度親密,父親家庭角色缺位等都會進入一個夢魘般的惡性循環,使得子女在自己的人生中繼續嚐盡辛苦,難以獲得幸福。

原生家庭的傷害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它會進入人的潛意識不斷支配人作出決定,而所有決定又形成了新的結果。


當我們身為子女,要學會理性戒除這樣的影響,健康面對與父母親的關係,讓不健康家庭關係終結,把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當我們身為父母,更要擔負起建設健康家庭的責任,因為這個家庭是子女一生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來路不由己,但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