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银行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高

日前,银保监会介绍了银行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情况。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银行保险业整体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并呈现以下特点。

银行业信贷平稳增长,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高。截至8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55.5万亿元,环比增加1.2万亿元,同比增长6.9%。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136.5万亿元,8月新增1.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3037亿元。1—8月份,累计新增贷款1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除了贷款以外,银行业金融机构直接持有债券余额4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如果加上通过同业投资间接持有的债券余额3.2万亿元,整体上银行持有的债券占全部债券总量的比例高达55%。从结构上来看,信贷资源配置更加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等得到了较好支持。8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829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3000多亿元。另外,对于新兴产业,如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业的贷款同比增长2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0.3个百分点。

银行业表外业务结构优化,融资压力逐步缓释。2017年以来,治乱象专项整治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进行重点规范,过去过快、过高的增速得到合理控制。同时,对表外业务、影子银行的治理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注重结构优化,重点整治通道业务。

保险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今年1—8月,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5263万亿元,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7965亿元,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缓释风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1—8月,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收入100亿元,承保金额2.5万亿元,为稳定出口、稳外贸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在大病保险、健康险、地震巨灾保险以及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最近广州遇到“山竹”台风,遭受较大损失,银保监会要求保险机构在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快速赔付,受到损失的企业和个人及时得到保险赔付,用于灾后重建和恢复。

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取得成效。今年年初,监管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补短板项目,力求在制度建设方面,使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能够上一个新台阶。目前,一些办法、制度已经发布,如《保险机构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另外,针对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机构对董事、股东、高管进行了多轮培训。

银行保险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特别是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提高,拨备覆盖率达到176%。保险机构偿付能力也保持在合理稳定水平,170多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6%、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35%,均保持在合理区间较高位运行,这说明保险业偿付能力比较充足、比较稳定。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银行保险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资金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渠道不够畅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不够畅通。二是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过去,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矛盾主要是供给不足而需求不断增长,现在,过去量的矛盾转化为结构性矛盾,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矛盾比较突出。比如,很多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都有新的需求,但是金融机构不能够完全满足这种需求。三是部分银行机构不良资产分类不够准确,个别机构存在隐匿、转移不良贷款行为。银保监会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隐匿、违规转移不良贷款以及虚假出表的行为,这也是今年治乱象的重点。同时,鼓励银行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四是银行保险机构考核机制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内部考核激励体系都是在过去几十年资产、利润高速增长时期形成建立的,现在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后,银行保险机构没有对考核激励体系、考核指标进行及时修订,还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据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透露,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原则,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压降存量风险,确保将增量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