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归化寺”

几天前,约着迁哥骑行了一段路,自从迁哥加入摩友圈后,首次一起骑行。

地球某处迁哥给了个背影

我们选择的路段是腾泸公路。一路骑行经过了北海,青海,海口,原乡度假村,曲石镇,最后在距离界头镇大约20多公里的地方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石墙村(属于界头镇管)

骑士

迁哥

到了石墙村,向当地村民打听归化寺的位置。一开始认为归化寺就是一座寺院矗立在那里,觉得位置应该明显,很好找。但村民告诉我已经没有寺院了, 我们要找的地方,他们知道。因为近几年都会有当地的官员去扫墓。听到这些话,很欣慰,老兵没有被忘记。

后来村民给我们指了路后,我们就接着往最终目的走。在另一个路口,又咨询了保安,保安又给指了路,但是保安说也许我们找不到,因为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且我们要找的这些“老兵墓”是被很多树给包围了。我想既然来了那就试试吧。在闲聊中我比较好奇,在农村寨子口怎么会设有保安亭。后来保安告诉,这一大片山都被一家开发公司给买下来了。未来会被开发成度假村。我比较担心的是那些“老兵墓”会不会被影响到。而且那里还有一座学校,现在已经被废弃了。其实“老兵墓”就在距离废弃学校不远的地方。

废弃的学校

废弃的学校,房子还很好的,完全可以拆了用在其他地方。

进入战场的方向

“老兵墓”来自归化寺战役。同时也是“滇西抗战第一枪”

在1942年5月14日,日军占领腾冲后,往腾冲北部扫荡 ,在此与护路营打了一仗。研究滇西抗战历史的都说,这是中国军民滇西抗战的第一枪。

这是一场遭遇战,护路营驻界头,得知日军将往腾北扫荡,决定连夜出发,到向阳桥头北岸伏击日军。护路营长“李从善”带队,连长“纳其中”为前锋。当时还找了几个民工为部队抬枪。就是马克沁机枪,当地人叫做水机关枪,行军时拆为几个部分,据说是分三截,而且分别抬。其中一个民工当时十六七岁,因为不喜欢读书,经常躲在家里,听说部队在界头,跑去看热闹,参与了扛枪。那个时候被日本人抓去干活的叫民伕,为自己人(中国军人)干活的才叫民工。老百姓还是更愿意当民工。另一个叫陈开明的是帮部队提灯。

但是护路营没有想到,日本人也是连夜出发,并且速度很快。

天朦朦亮的时候,双方在归化寺遭遇。护路营的尖刀班先发现了日军。尖刀班长是位神枪手,一枪就把骑在马上的日本人军官击毙。双方开战。护路营的机枪一直没有用上,因为战争来的仓促,加上机枪是拆开的,所以人一时没法聚拢,而且扛枪的还有民工,所以只能以步枪射击。纳其中连长飞身上前,把日军机枪抢夺过来,反向日军扫射。

战斗之初,日军死伤极大,先是队长被击毙,护路营占据坡上的优势,日军为仰攻的态势。日军战斗素质高,虽然军官被打死,但很快组织防守进攻,天亮时往山洼里抄向护路营后背李家小坡头,护路营的战斗力太弱,只能撤退。日军也不敢恋战,没有追击,撤回腾冲城。

此战,护路营虽是与日军遭遇,仓促应战,但是抢得先机,战果极大。毙伤日军五十多人。而护路营也付出重大牺牲。连长 纳其中 以下,并有乡长孙承孝等民工军民牺牲三十多人。

战后,当地民众将护路营牺牲烈士收埋在归化寺,后李根源在此题“战士冢”,供后人祭奠。

而日军的遗尸,则经多日之后也无人收殓,有胆大的村民去看,据说是肚皮鼓胀,生满了蛆。

当年的护路营,虽只是一支战斗力低下,也没有接受正规训练的地方武装,但是归化寺一战,在突然遭遇的情况下,在机枪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沉着冷静,英勇战斗,不止打响了滇西抗战的第一枪,并取得了滇西抗战的第一场胜利。功莫大焉。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战士冢

墓地也很难找

战士冢

“老兵墓”,在腾冲境内有很多抗战历史遗址,只是大多被遗忘了。

站在那里,一直在想当时的中国军人从不畏惧敌人,上尉的英勇气概,还有那些无名战士,都为国家付出了很多,他们不该被国家忘记。

回来的路上,我加大了发动机 的声音一路驰骋,向着家的方向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