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大宮門那些事——四得十全寶璽與勤政親賢

乾隆皇帝畫像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總結自己在位五十多年的政績,共打勝了十場主要戰役。

分別是:

乾隆14年(公元1749年) 平大小金川;

乾隆20年(公元1755年) 平準噶爾;

乾隆22年(公元1757年) 再平準噶爾;

乾隆24年(公元1759年) 平回部;

乾隆34年(公元1769年) 降緬甸;

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再平大小金川;

乾隆53年(公元1788年) 平臺灣林爽文亂;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 降安南;

乾隆56年(公元1791年) 平尼泊爾;

乾隆57年(公元1792年) 再平尼泊爾。

乾隆皇帝又依據《中庸》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起名,必得其壽”之語,總結自己為“四得十全”。

《平定金川戰圖冊 收復小金川》

為慶祝平定兩金川的勝利,乾隆帝令宮廷畫家繪製戰圖以作紀念。本冊反映的是第二次平定金川戰役的後期,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四十一年間,清軍在定西將軍阿桂、副將軍豐升額、明亮的率領下,與大小金川接連交戰,屢屢獲勝的畫面。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在乾隆帝的嚴厲敕諭督導下,定西將軍阿桂率領三路官兵,對小金川展開了全面的進攻。小金川地勢不如大金川險峻,經過多次戰役,其碉卡殘破,多未及修復。清軍進展迅速,五日即克復小金川的要塞美諾、底木達、八日收復小金川全境。阿桂命將8000名小金川俘虜或殺害或賞給降清的各土司,拆除、燒燬大小碉寨。整個小金川幾乎化為廢墟。圖繪清軍或手持長矛追殺逃出碉堡的金川兵;或以火槍射擊躲藏於碉堡內的金川兵場景。

得堂的由來

乾隆皇帝將“四得”和“十全”組合一起命人刻成“四得十全”寶璽,並將圓明園懷清芬改名為四得堂。其用意極為明顯,就是要宣揚自己的功德,同時鞭策自己孜孜求治。這是乾隆對自己輝煌一生的總結。

懷清芬位於圓明園勤政親賢的東部,是一個四進院落,最南建有大殿五間,內簷懸掛乾隆御書“懷清芬”匾。這裡是乾隆皇帝進早膳的場所和辦事、引見官員之處。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皇帝在圓明園居住了157天,其中就在懷清芬內進早膳有66次之多。

從後世來看,乾隆皇帝在雍正元年就被秘密立儲,25歲就繼位,初期,他延續了雍正皇帝的革新史治,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在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上下呈現一片繁榮昌盛之勢。

從乾隆前期到中期,是清王朝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但是,到了後期,由於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驕奢淫逸,勞民傷財以至於清王朝由此開始逐漸走向衰敗!

周 芝 娜

微信號:yuanmingyuan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