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第一本《新青年》出版

1916年——《新青年》出版。

《新青年》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原名《青年雜誌》,第二捲起改稱《新青年》。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創刊號至1926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該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並且宣傳倡導科學(“賽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學。

“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敗後中國時局變化使陳獨秀深受刺激,他認為在中國搞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而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經過努力,上海群益書社應允發行由陳主編的《青年雜誌》。

1915年 9月15日創刊﹐陳獨秀主編﹐上海群益書社印行(月刊)。6期為一卷。第1卷名《青年雜誌》。陳獨秀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是該刊的綱領性文章。該文開明宗義指出“人權說”“生物進化論”、“社會主義”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徵,要實現這社會改革的三事,關鍵在於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覺悟和觀念更新。他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他總結近代歐洲強盛的原因,認為人權和科學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兩個車輪。從而首先在中國高舉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新青年》的創刊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敬告青年》一文則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

《青年雜誌》改名為《新青年》出版

1916年9月1日,《青年雜誌》易名《新青年》出版。

陳獨秀在改刊後的《新青年》第一期上發表《新青年》一文,號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標準是:生理上身體強壯;心理上是"斬盡滌絕做官發財思想",而"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其群";以自力創造幸福,而"不以個人幸福損害國家社會"。

李大釗發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給中國帶來的危害,並強調要寄希望於"青春中國之再生";號召青年"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文明,為人類造幸福"。

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倡導青年要有個性

1916年1月15日,陳獨秀在青年雜誌1卷5號發表一九一六年一文,號召國人從頭懺悔,改過自新,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國家,以新社會,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同時批駁了綱常名教,號召青年為三個目標而奮鬥: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從事國民運動,匆囿於黨派運動。

《新青年》雜誌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在後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

許多高級共產黨員(如毛澤東)都受到過《新青年》的影響。

《新青年》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對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的影響巨大而久遠。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各種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後通過《新青年》傳入或興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後登上政治歷史舞臺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許多革命運動,追根溯源,也都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發端的;中國人的現代化意識、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後發生急劇變化的。當代中國的物質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幾乎是在實踐和完成五四先驅的未竟之業。五四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塑造了現代中國,也影響著當代中國。可以說,《新青年》雜誌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著重要的精神橋樑作用。

《新青年》雜誌創刊的時代,正值辛亥革命失敗之後,中國文化正由以封建專制為主體的舊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為主體的新文化轉型。《新青年》雜誌激勵現代中國實現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現代科技、現代教育、現代文藝、現代傳媒在內的現代文化的重大轉型,推進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併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崇尚科學,提倡創新意識是《新青年》編輯群體的重要思想觀念之一。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認為,“文明進化之社會,其學說之興廢,恆時時視其社會之生活狀態為變遷。”(注: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賢“所拘囚”,也不要被近代的聖人“所支配”。要發揚《新青年》倡導的民族創新精神,提倡的學術開放意識,“一勿尊聖,二勿尊古,三勿尊國”。廣採博納,吸取其精華,營造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時代氛圍。《新青年》推進了思想解放和人們觀念現代轉型的進程。李大釗認為,中國封建文化中那種安於現狀,因循依賴,空想虛玄,尋求世外解脫的種種觀念,愈來愈與社會的進步不相容,應該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中的創新竟智,崇尚科學,重視現實,講求實效等與現代化相適應的新觀念。陳獨秀則認為,民主、科學是現代社會前進的兩大機軸,應擯棄舊的落後的官本位文化觀念,樹立振興實業的現代意識。《新青年》倡導的現代化意識激勵著先進的中國人通過以民主、科學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的偉大思想解放運動,實現了由封建思想統治到以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現代思想的重大飛躍。《新青年》和五四精神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更新與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實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走自己的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精神和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激勵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鬥,實現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到民族獨立和現代民主的重大歷史嬗變,推進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歷史進程。《新青年》倡導的進取意識、競爭意識和趕超精神,促進和加速了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陳獨秀呼籲“當急起直追”(注: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第1卷第1號。)。李大釗則指出,“正如人家已達壯年,我們尚在幼稚;人家已走遠了幾千萬裡,我們尚在初步。在這種形勢之下,要想存立,適應這種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併力社會共管的組織,不能有成。”(注:李大釗:《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李大釗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頁。)李大釗、李達等主張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來縮短中國與西方先進工業國家的差距。

《新青年》對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有著多方位、多層次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現代、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繼續蒙受《新青年》雜誌的鼓舞和鼓勵。《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注:《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號。)這樣一個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的轉型已經基本實現。在新的社會基礎上覺醒,不斷解放思想,深刻領悟五四時期先進中國人確立的救亡、啟蒙、科學、民主、社會主義等時代主題的當今意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