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中国还是个“自行车王国”


初秋时节,去赏花休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了很多私家车主的假日选择。不过,面对拥堵的路况,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打飞的”。然而无论是驾车出游还是乘坐飞机出行,这都是40年前的人们所没有想到的。



40年前的中国是个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70年代,人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是骑自行车或步行。自行车可以说是“奢侈品”,在当时拥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相当于现在有一辆“宝马”汽车,特别有面子。

进入80年代,条件好一点的人家都买了自行车,中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5亿辆,几乎是每3名居民中就有1人有自行车。没有共享单车的花花绿绿,当时的自行车基本上都是黑色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自行车的喜爱。




和今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一样,塞车也是家常便饭,只不过当时塞的是自行车。


90年代的交通工具可以说是“百花齐放”,道路上依然到处都是自行车的身影,但自行车的“宠儿”地位被摩托车悄悄夺去了,摩托车开始成为人们的“新宠”。




当时热播全国的电影《雅马哈鱼档》中的主角就变卖了家里的电视机、收录机、手表,买了一辆“雅马哈”摩托车。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摩托车,而在重商的广州,摩托车渐渐成为发财致富的载体,不少个体户开着摩托车“送货”。




目光放到21世纪,自行车、摩托车早已经不是什么新潮了。各种款式的小汽车涌到道路上,黑的、白的、灰的、红的、蓝的.....各种颜色的汽车在道路上争奇斗艳。在21世纪之初,汽车一度成为身份、财富的象征,是炫耀的资本。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私家车走进了千门万户的家门,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汽车,有的甚至不止一辆。



而地铁、高铁、飞机等交通方式也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从自行车到小汽车、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我们的出行方式在改革开放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说,“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交通工具的变化不正是国家发展、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吗?


图片来自中国青年网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每个人都是身处于改革中的人,改革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关注改革、思考改革、推动改革理应是我们每个人的事业。在陈培永博士的新书《中国改革大逻辑》就从史、理、事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改革的大逻辑。



《中国改革大逻辑》是继《党性是什么》《经典悦读系列读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之后 , 北京大学知名青年学者陈培永带来的又一精品力作。他在书中直面关于改革的不同声音 : 改革被称为革命意义何在 ?" 摸着石头过河 " 的时代终结了吗 ? 谁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 先富 " 还能通往 " 共富 " 吗 ……《中国改革大逻辑》全书十章 , 提出十九个这样的问题 , 以 "小问题" 见 "大逻辑", 回应人们亟需解决的困惑疑虑 , 对改革开放的相关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追问。

该书以平实的语言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比如,关于公平正义社会的构筑内容,以“中国蛋糕论”的分蛋糕与做蛋糕的辩证分析,阐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鉴定,呈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原理,追问了个体的个人性与社会性的有机平衡等,化哲学的深奥为思想的人心

专家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解丽霞:陈培永先生在《中国改革大逻辑》里,把改革的“言”和“事”标记为改革进程中的一个个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阐释中叙说改革的历史进程,是对改革问题史的叙事,让问题在叙事中得以澄清、得以澄明,也阐明了改革“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的解决问题的发展逻辑。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龙柏林:作者凭借其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刻苦攻关,结合自身曾在党校系统、中央相关部委、著名高校马院或工作或挂职的阅历,将其作为思考中国改革大逻辑的思想滋养与打开视野的格局大门,做了交叉研究的一次重要尝试,在中国改革的重要关头,贡献了鲜活的理论力量与精神食粮。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联俊:《中国改革大逻辑》对改革开放的相关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追问,以“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这个重要的历史判断作为全书的序言起点,相继展开对问题的探索,从不同方面对核心关键话题进行回答。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中国人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努力奋斗中,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既传承优秀传统又吸纳外来精华,创造出伟大事业的故事。陈培永博士的新书《中国改革大逻辑》,就是以全景框架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