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观后感,中国医疗事业的路还很长

对于正在热映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一向挑剔的观众们不吝溢美之词,一时间《我不是药神》成为现象级的影片,引起广泛热议。


阿兴我昨天晚上看的电影,很好看。我觉得影片之所以这么火,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真实,一个是悲情。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的案例改编,它不是虚构的,脱离生话的;同时它又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悲剧式人物。为了大众利益不惜以身试法,最终身陷牢笼。真实让人共鸣,悲剧让人感动,它带给观众的既是悲喜交加,同时又有沉重的思考。

这部电影取材自三年前一起真实案件——陆勇案。陆勇是江苏无锡的一名企业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为了减缓病情,陆勇需要坚持不断地服用一种叫"格列卫"的瑞士进口药,但这种药价格昂贵,一盒23500元,开支巨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陆勇发现了一种印度生产的仿制药,疗效一样,然而价格却相当便宜,一盒只要4000元。后来,他因为代购仿制药,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被抓。2015年1月27日,湖南省沅江市检察院向法院请求撤回起诉。陆勇最终获释。

我不是药神引发了大家对我国医疗的深思。用格列卫可以将慢粒白血病变成一种慢性病。但这种治疗方案有一个致命问题——药贵。“两年吃掉一栋房子。”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是吃不起抗癌神药的,所以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绝望死去。


那为什么印度的药就便宜, 印度是仿制的,没有投入研究费用,像这种药品前期投入研究费用都是很大的,而生产费用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一块印度其实是侵权的,耍流氓。中国更注重大国形象,觉得不能有这种耍流氓的行为。当然还有好多其他方面的原因,这里面的事复杂了,我们就不详细讲解了。

我们要说的是本来就是天价的药了,到了中国会涨成“天价中的天价”。以诺华格列卫为例:一盒诺华格列卫,在香港卖18000元,在日本卖16000元,在美国卖13600元,在韩国卖9700元,但在中国却卖23500元。是诺华公司专门“欺负”中国吗?非也,诺华公司给每个国家的价格几乎都一样。那为什么格列卫在中国卖这么高?

第一:高在了关税和增值税。很多国家对进口原研药都不收关税,药品增值税方面,我国为17%,是欧洲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则免收增值税。第二:高在了“医院加价”。2017年7月1日,中国开始推行药物零加成政策,取消了医院几十年来实行的15%药物加价制度。这一点要表扬一下,这是我国医疗事业的明显进步。但这个政策影响的主要是国产药物,而非进口药。许多进口药都已进入医院自费药房,而自费药房不受政策约束,依然可以保持15%的加价。第三:高在了“流转费用”。什么是“流转费用”?就是一种新药要想进医院,并让医生为病人多开这种药,制药公司就得给各方面利益和回扣,这个利益和回扣就是“流转费用”。影响最大的葛兰素史克事件是2013年7月爆出的一个药品行业的行贿受贿事件。大部分药企运营在药价中所占的比重高达30%甚至更多。经过这几个关口的加价,天价药自然就变成“天价中的天价药”了。 业内人士说医药代表拿到的提成是药品价格的10%,医生收的回扣是药品价格的30%~40%。 吃回扣是常态,非常普遍。 有非法的,也有合法化的 .药品回扣成为常态的前提是药价虚高,否则根本不可能有吃回扣的空间。医院的药品,价格虚高者比比皆是,无论是外资药还是内资药,只是虚高的程度有别而已。 评标专家大多来自各省的大医院。他们会依照一定的政绩要求压低一些药品的价格,但不少药品的价格依然虚高。医疗服务价格又是政府确定的,具体是由各省的发改委物价局所定。行政定价是永远定不准的。政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购销实施的价格管制,导致了以药养医、药价虚高、回扣泛滥。我们如果不根除体制因素,而是在医生和医药代表中找一些替罪羊,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

中国医疗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全体中国人要一起努力,改变现状,不存在“天价中的天价”药品。杜绝葛兰素史克事件。国家再多管制管制,出台好的医疗保险政策。让每一个人都看的上病,看的起病。

小伙伴们对中国医疗事业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