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最后的巅峰,《无间道》的前世今生

到了今天,刘伟强依然认为《无间道》是一部很商业化的电影。

他说:

(商业电影很难拿奖)然后不知道为什么,(《无间道》)就有很多奖拿。

这些奖项中,他又特别提到金马奖:

最开心就是拿了金马奖,(因为)金马奖是完全一套不同的规则去选片的。

16年过去了,《无间道》被人冠以了更多的艺术气质。

甚至当年拍到第三集的时候,黄秋生还跟导演说:导演,你这个是艺术片啊。

不过,刘伟强到了今天依然坦诚,我拍《无间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卖钱。

它的片名,从一开始的《杀警》,改成了《无间行者》,最后改成《无间道》。

这么做,一则为了商业化,另一点则是问过大师—白龙王。

《无间道》的创作灵感,其实来自吴宇森的《变脸》:

《变脸》中,两个对头互换身份,潜入对方的环境中去卧底。

而麦兆辉提出,变脸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我们能不能让两人只是在身份和内心交换角色。

当时,麦兆辉拿着剧本大纲找了很多人,但基本没什么人理他。

后来找到刘伟强,刘伟强说,你先把剧本做出来再说吧。

就这样,麦兆辉,庄文强,刘伟强三人合作,最终完成了《无间道》剧本。

后来,刘伟强又提出:干脆我和你(麦兆辉)联合执导吧。

其实还是香港电影界的传帮带传统:

刘伟强认为,当时还是新人导演的麦兆辉拍这片子,其实很难开戏。

有他帮下忙,开拍就容易多了,而且,刘伟强还能拉来一众大牌出演。

但在电影上映之前,《无间道》依然被很多人不看好。

我就记得当时国内一本很著名的电影杂志,在预介绍本片的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意):

刘伟强是个质量不稳定的导演,所以本片虽然有众多大牌,好不好看却还得打个问号。

即使是如今看起来的梦幻演员阵容,即使有着四大影帝,但在当时,吸引人的卖点,依然主要靠刘德华和梁朝伟十来年后的再度合作这个噱头。

曾志伟,那时候还没有完全跳脱之前谐星打下的深刻烙印,所以那心狠手辣的韩琛,一开始看还会让人觉得不习惯。

黄秋生更实在了,《无间道》后,有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

本来以为演员生涯已到了一个阶段了,但没想到我突然间就(因为《无间道》)红了(大意)。

那时候的余文乐,陈冠希还属新人,而戏份不多的林家栋,离影帝之路还有十多年。

甚至刘伟强这些人,也不抱乐观态度。

毕竟,那时候的港片已滑坡得非常厉害了,2002年港片产量又是低谷。

刘伟强想着,如果《无间道》再不行,他要转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间道》于2002年12月香港上映。

结果,口碑一传十十传百,票房在香港爆了,收5500万港币,成为2002年香港本土电影票房冠军。

被它甩在身后的,是《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哈利波特:消失的秘室》,《蜘蛛侠1》,《千与千寻》,《魔戒1》等。

紧接着,《无间道》效应轰起来了。

除了突然间就红了的黄秋生,还有蔡琴那首老歌《被遗忘的时光》,也再度翻红。

而伍乐城词曲,梁朝伟和刘德华合唱的《无间道》,以及《再见警察》,也传遍大街小巷。

关于《无间道》,突然就迎来了一个井喷。

正牌字号的,有2003年相继上马的《无间道》二,三集。

而秉承跟风传统的香港电影,也上了一堆卧底电影。

包括彭浩翔,也在《大丈夫》中,让曾志伟再度演出男人背着老婆出去滚的爆笑版韩琛。

2007年,大西洋彼岸的马丁·斯科塞斯,也凭借翻拍美版《无间道》,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奥斯卡。

2014年的TVB,则端出了一套经典剧集:《使徒行者》。

由于电视体量的扩大,《使徒行者》的内鬼数扩大了N个,但摩斯密码,找卧底的桥段,却也让人时常想起《无间道》。

还有,那时候连朋友聚会喝酒时玩的游戏,也多了一个《谁是卧底》。

其实到了今天,我依然对《无间道》的港版结局还有些不理解:

刘德华在电梯里杀了林家栋后,编了一套谎言,然后继续以警察的身份混了下去。

但我没明白他怎么能混得下去,毕竟电梯有监控,要查的话,调出监控看看不就清楚了?

不解这事,就跳过不说了。

反正,《无间道》在港产卧底警匪片中,确实有了不小突破。

其一就是陈永仁,刘健明两个站在对立立场的双线卧底剧情线。

即使这样的设计会有人觉得刻意,但事实证明,这个设计让故事好看了很多很多。

另外,《无间道》不像以往的此类港产片,走枪战及动作路线。

它走的,是角色间的斗智路线。

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加起来不过就几分钟。

将这些场面取而代之的,是用紧凑的剧情描述警察和黑社会在相互混浊,不明朗的局势下,寻找破局的路。

而且,它一开始就告诉了你,谁是卧底。

它让观众看的,是这两个卧底要如何掩饰自己身份的同时,又跟着各自身后的大佬一起,下一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棋局。

不管商业片的定义和属性是什么,我们都不可否认,《无间道》将无间地狱所定义的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化到了刘健明和陈永仁的内心挣扎上。

--谁能改变人生的长度,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

四人中,活到最后的是想做好人的刘健明,偏偏到了最后还是坏人;

几个三年又三年后,陈永仁依然以黑社会身份死去。

他已无法知道:后来,在警察墓地,终于有很多人知道了他是警察。

--去不到终点 回到原点。

坏人想做好人却靠不到岸,好人用坏人的身份活着回不到出发点,两人都是无奈。

但从出身来讲,我觉得其实刘健明更惨一些。

假设警察出身的陈永仁,真的如愿恢复警察身份,之前他在黑社会做的那些不好的事,将会被一笔勾销。

而黑社会出身的刘健明,不管对警界做了多少贡献,只要有一天他被人查出自己是黑社会派进来的卧底,一切全部被抹杀。

从年少时,刘健明看着离开的陈永仁,内心说道:我想跟他换。

天台

刘健明: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好人,给我一个机会。

陈永仁:去跟法官说吧。

其实命运一直没有给刘健明做好人的机会。

不多说剧情了,大家都很熟。

但有人说,《无间道》之后,再无港片。

这话固然夸张,但《无间道》在千禧年后为港片立下的标杆,其后的港片却也难以逾越。

只是,这部当时再现众人排队买票看港片的《无间道》,当时被称为港片救市之作的《无间道》,终究还是没能救港片的市。

不如,我们这么来看2002年那个12月吧,它注定是中国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界点。

12月19日,张艺谋的《英雄》上映,划开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12月12日,《无间道》上映,却成为了港片迄今为止,最后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