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腳印|天安門:中國復興的見證

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式上,步兵方陣通過天安門前的檢閱臺

本刊記者 餘瑋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昇……”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這耳熟能詳的歌聲中長大,直白、真摯、熱烈的歌詞表現著歌者對天安門的無限嚮往。在這裡,高大的紅牆、金燦燦的琉璃瓦、晶瑩剔透的漢白玉橋、威嚴的華表再加上巨幅毛澤東畫像無不體現著天安門的宏偉氣魄。

北緯39度54分26.37秒,東經116度23分29.22秒,從這個點向四周擴展的44公頃土地鋪著特製的淺色花崗岩條石。這裡是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被比喻為整個中國的“心臟”。

天安門城樓,述說著新中國的過去和未來。天安門廣場同樣是無數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是中國從衰落到崛起的歷史見證。天安門及廣場上的周邊建築,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從破敗到重生承載著歷史興衰

永樂十五年,意欲遷都的永樂帝朱棣從全國徵調能工巧匠,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城。皇宮的設計者,是明代建築家、後來官拜工部侍郎的蒯祥。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為宮廷正門的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他設計出的這承天門是一座三層樓的牌坊式建築,黃瓦飛簷,朱漆金釘,氣勢非凡。

明天順元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燬。時隔8年,即成化元年,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66歲的蒯祥重新設計並領銜重建承天門。這時,蒯祥將牌坊式改成了宮殿式的門樓,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型制。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承天門被毀於火海。清順治八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重建後的城樓變為今天人們熟悉的寬九楹、深五楹的重簷歇山式頂城樓,象徵“九五至尊”,並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城樓自然沒有保佑清王朝永遠“安邦治國”,事實上,就連城樓自身也在近代的兵火戰亂和時代動盪中變得破舊不堪。

1900年是庚子年,在清朝的歷史上是一個屈辱的年份。這年,八國聯軍向中國開戰,開始大舉進攻北京。

當時,八國聯軍在天安門前舉行了佔領皇宮儀式。8月28日,八國聯軍在皇宮閱兵,各國軍隊在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前集結列隊通過天安門、端門,穿過皇宮,出神武門。

八國聯軍洗劫並炮轟天安門,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悲慘恥辱的記憶。民國時期,皇權成為歷史,天安門在社會動盪中日漸破敗。

1919年1月,美、日、英、法、意等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討論如何處理戰後的問題。作為戰勝國之一,中國政府也應邀派出專使參加巴黎和會。不料列強無視中國主權,竟然決定德國原在山東掠取的權益歸屬日本。

消息傳到國內,中國人民鬱積已久的憤怒就如火山一般爆發出來了。一場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轟轟烈烈的全國規模的愛國運動由此開始。

5月4日下午1時許,北京十幾所學校的學生3000餘人,舉著大、小旗子,從四面八方彙集到了天安門。面對前來警戒的軍警,學生們高呼“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寧為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北大法科學生謝紹敏將中指齧破,裂斷衣襟而寫的“還我青島”四字血書掛在天安門前,令人觸目心痛……這就是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開始的“五四運動”。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6月25日,北京20餘萬人集聚天安門前舉行“滬案後援會”,掀起了反帝的新高潮。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隊伍由新華門出發,經西單、西四,然後奔向沙灘、東單,再到天安門舉行學生大會……“一二·九”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得到了全國學生的回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攻破宛平城。7月29日,日軍踏進北平城。12月13日,南京陷落。北平的天安門上,掛出“祝南京陷落”的牌子。這座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之義的天安門,這時已落異邦之手,慘遭凌辱。南京陷落的第二天,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一些市民和學生被迫到天安門前參加“慶祝”活動。

1945年8月,北平光復。1947年5月,北平學生來到天安門廣場舉行“反飢餓、反內戰”大遊行。

1949年1月31日12時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由西直門進入北平城,開始接管防務。至此,歷時64天的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千年古都回到了人民手中。

此時,懸掛了3年多的蔣介石畫像被從天安門城樓拆除,並被人踩於腳下。天安門城樓上國民黨留下的“發揚民權,實施憲政”的8個字也很快換成了“中國人民勝利萬歲”8個大字。

天安門是中國人民革命和解放鬥爭不屈不撓的偉大見證,也是新中國國家重大政治活動的中心,這裡記錄了新中國從艱難起步到奮發前進的歷程。

由於風雨剝蝕、自然損壞,加之兵火戰亂,長期失修,天安門的建築結構已嚴重壞損變形,且由於過度採汲地下水和城樓自身重量,主體已嚴重下沉。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市曾對天安門進行過多次修繕。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在久遠的封建王朝時期,天安門前面的“T”字形宮廷廣場,東、西、南三面修築了高大的宮牆,將廣場封閉起來,普通百姓在“禁地”外根本看不到天安門。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巨大的拱門被打開,普通民眾可以自由穿過金水橋,但天安門城樓卻因特殊的地位一直沒有對外開放,依然保持著神秘。

1984年9月,一位署名“華興”的老人,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寫信,請求順乎民意,開放天安門城樓,供百姓參觀。這封信感染了胡耀邦,也受到了當時中央有關領導人的重視。於是,天安門城樓開放一事被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

1988年1月1日,天安門城樓正式對外開放。從此,天安門也被賦予了雙重功能:一方面,作為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另一方面,這裡成為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於是,曾經神秘的天安門城樓,每天接待的遊客絡繹不絕。

世界第一城市廣場(餘瑋攝)

悲與喜充溢著的“世界第一廣場”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隆重舉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的一聲濃重的湘音震動了全世界。如果說1919年發生在這裡的五四運動點燃了席捲全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種,那麼在30年後,在解放中國的道路上一路“趕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裡向全國人民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天安門廣場沸騰了!第一面國旗在《義勇軍進行曲》和54門28響禮炮聲中升起。隨後,閱兵式開始。朱德總司令一身戎裝,走下天安門城樓,檢閱了陸海空三軍部隊。閱兵式後,30萬群眾組成浩大遊行,通過天安門,歡呼著向中央領導致意……

這一天起,天安門成為中國走向復興的起點。

1952年國慶閱兵典禮,當時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臺的,除了來訪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澤登巴爾及政府代表團,以及各國駐華使節、外交人員、談判代表和來幫助中國進行建設的蘇聯專家,還有一個龐大的團隊特別引人注目——來自46個國家的429位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的代表。這成功地展示了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做的努力。

1984年10月1日,中斷多年的國慶大典再度盛大上演。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乘坐紅旗牌敞篷轎車,在閱兵總指揮秦基偉的陪同下檢閱部隊,鄧小平第一次喊出了“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的口號,受閱方隊的戰士們則回應“首長好!”“為人民服務!”這次大閱兵,中國的戰略導彈部隊首次亮相,震撼了世界。

群眾遊行時,人們情緒高漲,舉著“改革開放”“2000年翻兩番”等大橫幅,揮舞著花束,昂首闊步地走過天安門。突然,人群中一陣喧鬧。“小平您好”,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學生面朝天安門,高舉著這條樸素而特別的橫幅。《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王東來不及細想,“咔嚓、咔嚓”摁了兩下快門。歷史就在這1/125秒中定格了。這麼幾秒鐘的一閃而過,成了那一年最響亮的口號。

為慶祝1999年新中國五十華誕,天安門廣場從1998年11月開始進行整體改造。為增加吉祥喜慶氣氛,與周圍景觀融為一體,在參考了一些國際著名城市廣場的設計後,確定將原有的水泥地磚全部更換為耐磨、抗壓的淺色天然花崗岩條石。

閱兵,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神聖而莊嚴的盛典,在現代政治生活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天安門廣場上的每一次閱兵都有新的看點和亮點,每一次都給人們留下了驚喜和記憶。

如今,天安門廣場的升降國旗儀式作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形式被確定下來,成為首都北京一道最為壯觀和最讓人傾心向往的大景觀。而下半旗致哀成為一個國家對逝者的最高尊重。

1976年9月,毛澤東病逝,天安門廣場下半旗。毛澤東遺體被安放在天安門西側的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內,每天有10餘萬群眾前來瞻仰遺容。此前,周恩來與朱德先後病逝。三顆巨星接連隕落,這密集的悲痛是中華兒女無法承受之重。1976年是轉變中國歷史的一年,這一年的天安門廣場成為國殤的中心。

1984年12月19日下午,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簽字。10年後的1994年夏,中國名牌雜誌社副總編奚國金在雜誌社例會中提出了一個想法,讓全場陷入了熱烈的討論之中。他說,法國人在艾菲爾鐵塔立了一個迎接新千年的倒計時牌,咱們能不能學著它在北京火車站也立上一個迎接香港迴歸的倒計時牌?

這個想法讓編輯們有些興奮了,不斷地有人在這原有建議上提出修改方案——也有激進的,提出這個牌子如果要做,我們就要放在天安門廣場,這不是咱們一家媒體的事兒,這是中國、中華民族的大事,咱們要替中國老百姓做一次公關活動,在中國天安門廣場提供一個紀念的載體。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天方夜譚般的建議,在該雜誌主編李為民的努力下,最終執行到位了。

1994年12月19日,是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發表10週年紀念日,天安門廣場的這塊香港迴歸倒計時牌準時揭幕,正式開始履行它長達925天的歷史使命。

1997年6月30日晚,北京市各界群眾1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載歌載舞,表達首都人民對香港迴歸祖國的喜悅之情。7月1日零時,天安門廣場鑼鼓喧天,掌聲雷鳴,人們為這一神聖時刻歡呼:“香港回來了!”

1999年12月19日晚,“北京市人民迎接澳門迴歸祖國聯歡晚會”在天安門廣場澳門迴歸倒計時牌前舉行。12月20日零點以後,禮花騰空,興奮的人群熱烈歡呼。這一夜,《七子之歌》的旋律響徹神州大地。

2004年9月21日18時,矗立於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門前的北京2008奧運會倒計時牌正式啟動。時鐘的跳動,象徵全國人民的心隨著奧運會的脈搏而跳動,象徵著每個中國人都心繫奧運。從此,這裡成為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文景觀,在此留影作紀念的遊客絡繹不絕。

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北京奧運會在“鳥巢”開幕。同一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聚集在已經在天安門廣場旁邊矗立了1000多天的奧運倒計時牌前,一同見證北京奧運會倒計時牌天數歸零的瞬間。

北京奧運後,中國已從一個初識奧運舉辦門道的學習者,成長為推動和引領奧林匹克改革的踐行者,中國體育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健康中國”成為體育強音,體育強國夢正全方位匯入中國夢的時代洪流。

2008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這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個讓中國人永遠記住的日子和時間。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震動了祖國的山河大地,也震碎了民眾的心。為了悼念此次地震中逝去的同胞,國務院決定5月19日至21日三天為全國哀悼日,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並下半旗致哀。這是幾千年來中國第一次為平民設立哀悼日,也是共和國的國旗第一次為平民而降。

5月19日,從太陽初升的那一刻起,這一天已開始變得沉重。北京天安門廣場下半旗開啟了全國默哀日的第一天。下午不到兩點,天安門寬闊的長安街兩側已聚滿了人群。廣場上,有的默默注視著五星紅旗,表情凝重,胸前還佩戴著簡易的小白花,有的拿著當日頭版只寫“哀悼”兩字的報紙。14時28分起,全國開始默哀3分鐘,天安門廣場原本還喧鬧的環境突然變得沉靜,國旗下的人們開始對地震遇難者表示哀悼。汽車鳴笛聲響徹天空,人們低下頭,為遇難者送上默默的祝福。默哀儀式結束後,廣場上許多人還是淚流不止,仍默默站在原地。

鳴笛結束,廣場四周的車輛緩慢啟動,但廣場上萬人似乎被凝固在那裡一般。突然,一聲“中國萬歲!”卻又將許多人的注意力拉回到了國旗下。從一個年輕人的一聲“中國萬歲”到群眾集體的“中國萬歲”,呼喊聲甚至超過了先前汽車的鳴笛聲。人們揮動著手中的國旗為災難中的中國加油鼓勁,人群中有人喊出“四川加油!”“汶川挺住!”等口號,出現令世人震撼的一幕。

七律《天安門》(劉曉 詩 徐宜勝 書)

在這裡感受偉大祖國“心臟”的跳動

今天的天安門廣場,佔地面積44公頃,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80米。天安門政治象徵意味的提升,也和天安門廣場的擴建及周邊建築有關。

1958年,天安門廣場中央修建起比天安門城樓還高3米多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這是新中國誕生後在廣場修建的第一座建築,也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個國家級公共藝術工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這一年,為迎接10週年國慶,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建設,東西兩側建起了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2003年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1976年毛澤東主席逝世,天安門廣場上原中華門位置修建起了毛主席紀念堂。這些建築,都圍繞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佈局展開,這提升了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作為國家政治中心的地位,其象徵意味進一步凸顯。

天安門的身後,是巍峨壯麗的紫禁城,是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其身前,是開闊的天安門廣場,是一系列國家標誌性建築。居於連接點上的天安門,無可爭議地成了首都的象徵、國家的象徵!

一聲清脆的哨音,劃破了每天清晨的寧靜。天安門國旗儀仗隊的官兵們早早起床,開始了升旗前的例行訓練。隨後,著陸海空禮服的護旗隊員挺拔威武,從天安門城樓券門出發,齊步通過漢白玉金水橋。出金水橋後,護旗隊員由齊步換正步,端槍護衛國旗行進。護旗環節由原來的肩槍改為端槍,這一動作象徵著既護衛著國旗,也向國旗敬禮。

他們踏上天安門廣場了。熱鬧的天安門頓時變得安靜了,人們都在等待國歌響起的那一刻。“接旗、轉體、安旗、解旗、按鈕、展旗、立正、敬禮”八個動作一氣呵成、分毫無差,升旗手右臂一揚,鮮豔的五星紅旗舒展在天空中,伴隨著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迎風飛揚。

國旗升到了旗杆的最高點,國歌也停止了,新的一天就開始了!天安門城樓及天安門廣場,早已成為每一箇中華兒女心中的座標,他們每天從五湖四海匯聚到這裡,感受偉大祖國“心臟”的跳動,感受愛我中華的神聖一課。

時光荏苒,物換星移。天安門已經歷了近600年的風雨滄桑,從昔日的帝王宮禁到今天共和國的象徵,她見證了中國謀求獨立自強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標誌。天安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永遠聳立在中華兒女心中!廣場上,每天清晨的升國旗和每天日落時分的降國旗是最莊嚴的儀式,看著霞光輝映中鮮豔的五星紅旗,心中升騰的是激昂與感動!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