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武學—梅花樁

梅花樁又名梅花拳,簡稱梅拳,是立於樁上練習的一種拳術,也常用來作為基礎功練習。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最初以家傳形式流傳於民間,到清乾隆年間始向外界流傳,近代以河北欒縣韓其昌傳人較多。梅花樁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拳法,歷經數載精心錘鍊,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含先知先覺之意,合先備先用之理,達先發制勝之效,且拳分五勢,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樁。

“梅花樁。武術拳種。起源於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辭海》

梅花樁是總結了集干支術數之精華,融陰陽生克之奧理,星轉鬥移,寒暑往來,天下始於一,成於三,行於五,定於七,終於九,萬物通變之術,皆其術數也。外有五式開合,內有吐吶升降,風格獨特,簡單易學,常持久練,身強體健,神清腦靈。梅花樁以文養武,以武濟文,吸收佛道儒之精華,是中華武術中文武雙修的拳派。

梅花樁內容豐富多彩,梅花樁多以口傳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內容包括文理和武功兩大類:

1、文理“未學藝,先知理”,梅花樁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論,融合了周易八卦陰陽五行等精義妙法,講究修心養性,煉神煉氣,要求練功者身心並練文武兼備,方可知“進退之中有妙招,趨避之內有利害”,“如天之無不覆,地之無不載”。

2、武功:梅花樁的練習,首先要從基本功練起,其內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練習。武功鍛鍊的層次和形式分為架子、成拳、擰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樁還以文養武、以武濟文,其指導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五行八卦九宮太極無極”原理,因此梅花樁又被譽為“文化拳”。梅花樁練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達到身化之功,為小成;第二階段是達到氣化之功,為中成;第三階段是達到神化之功,為大成。

身化階段

不管是樁步五勢、五勢變化,還是行步以及成拳技法,在練功中對動作規格都有一定要求。在動靜變化中要做到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頭、手、腳三尖對照、三尖齊到。手、眼、身法、步能上下相隨、左右協調。三節九段互不牽扯、周身一體。攻防進退,起身落點,能做到以身帶步、步隨身換、腳隨手出、手腳齊到、外形合一。此為身化階段,達到小成之功。

氣化階段

在盤架子時,不管是單練、還是對練,以及成拳對練,都要做到以靜觀動,要以“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制人原則,靈活地運用招法,因勢進退,在攻防中以意斂氣練功。當練到相當程度時,就能達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即內三合。只要心意一動,全體俱動,氣隨意發,氣隨意使,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剛柔相濟,一氣貫串。此即達到氣化之功,為中成。

神化階段

梅花樁是內家拳,不但“外練筋骨皮”,還有“內練一口氣”的作用。功夫到一定的時候,內氣收發自如,極其輕盈;再者,由於架子、成拳練到十分成熟地步,又能死練活用,隨機應變,脫離死套,而走活套。可以說是“拳無拳,藝無藝,無藝之中是真藝。”練成形氣合一,內外一體,渾元一氣,金剛不壞之體,則登上上乘,為神化之功,達到其顛,為梅花樁最精深境界。正如“梅花樁”拳理《渾元論》曰:“渾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內藏真精神,真精內藏氣擎停;欲將形形求真形,須將真形合形形,真形合來有真訣,合到真形徹底靈。”

梅花樁練功三年為一小期,如能認真刻苦練功,一小期可達一成,則十年為一大期,即可登上乘,達到最精深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