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艳秋偷戏、挖角,“鸣和社”倒戈程砚秋

前几天在“悟空问答”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说是新艳秋的出现动摇了程砚秋的地位。对于这样说的朋友,我只能理直气壮地怼一句:“你快拉倒吧!”新艳秋比程砚秋小六岁,但是两个人在艺术修养与梨园地位上差距很大。不仅如此,这两位还有过矛盾。程艳秋在自述中仅记录了一句话:“正月自汉回,大家倒戈。”指的就是新艳秋挖角一事。(程艳秋28岁改名砚秋,此时还叫艳秋,所以王玉华才被叫作新艳秋。)

程砚秋欧洲考察北京站留影

新艳秋原名王兰芳,后改名为王玉华。原是学河北梆子的女演员,后来迷上了程派。但是因为她并非是京剧演员,程艳秋又从不收女弟子,虽然她有拜入程门的意思,却苦无拜师的可能。想学艺,拜不了师,怎么办?新艳秋想到了“偷”。

青年新艳秋

每当有程艳秋的戏上演,她就和哥哥躲在戏院的角落里,做琴师的哥哥记胡琴、唱腔的工尺,新艳秋就学唱念表演,记身段,然后再将两人所记加以比较,时常彻夜研究。虽然新艳秋的学习态度令人钦佩,但在梨园界,“偷戏”是一大忌。她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程艳秋其人其艺的极不尊重。然而,在“偷戏”时,新艳秋不仅要提心吊胆,担心别人发现她在“偷戏”,还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她在“偷”老戏的时候,无需剧本,只要按着程腔演绎就好。可是如果要学新戏,离剧本是根本没有办法演唱的。

中年新艳秋

据台湾著名剧评人丁秉燧先生说,新艳秋之所以会得到剧本,是因为她重金买卖通了王又荃。程永江在《程砚秋和他的班社》中也有过类似的说法。新艳秋在文章中虽然没提“众金买通”,但也说自己的艺名儿是在1930年前后改的,时间暗合“鸣和社”倒戈事件发生之后。而对于“新艳秋”这个艺名儿,就连一向和善的梅兰芳都有了反应。有一年春节,新艳秋去给梅兰芳拜年,梅一见便说:“新老板来了,怎么旧老板还没来?”

程砚秋剧团

因为新艳秋偷戏、挖角,“鸣和社”元气大伤,程艳秋怨气难平,怒火满腔。但他为人一向克已服礼,并没有选择报复,甚至没有当面斥责过任何人,而是配合社长梁华亭在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鲜血液,重组了“鸣和社”。不久,程艳秋去欧洲考察,他告别舞台的这段时间,恰巧给了新艳秋一个发展机会,就在程艳秋远离舞台的这一年,新艳秋红的发紫。

老年新艳秋剧照

据说,自欧洲回国后,程艳秋曾到过戏院看新艳秋的《红拂传》。新艳秋正在化妆,听说程砚秋来看戏了,不免心里一阵紧张。倒是“鸣和社”的一些老人,如郭仲衡、侯喜瑞等,因为了解程砚秋的为人,所以感觉很是轻松,甚至还安慰新艳秋,让她不要害怕,只管大胆上台就好。散戏后,程艳秋悄然离去。新艳秋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所做所为主动找机会向程艳秋道歉,纵然几十年后,她在文章里表示:“我唱红了,却伤害了程先生,因为,我挖了程先生班社的墙角,给程先生制造了困难。”

劳动中的程砚秋

新与程的隔阂一直持续了二十余年,期间虽然总有不期而遇,两人却素不相识一般。直到1954年,程艳秋在上海演出,新艳秋路过上海,去看他的戏。散戏后她前往后台,正在卸妆的程艳秋像见到老朋友一样,迎上去与她握手交谈。程问:“《荒山泪》、《春闺梦》你会不会?《锁麟囊》你会唱吗?”这些程派名剧都是鸣和社倒戈后排的,因此程艳秋才会问新艳秋。他的亲切态度让新艳和秋放松了下来,她说:“我也是偷着学的。”同样是面临“偷”的问题,程艳秋此时却笑了。他对新艳秋说:“我住在国际饭店,你来玩,随时可以来找我。”又补充了一句:“你要来啊!”遗憾的是,新艳秋最终没能赴约前往国际饭店。

程砚秋与俞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