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少年:愿你眼中仍有光芒,活成你想要的模样

2018全国心理科普征文大赛参赛作品,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 张广有

如果不是前段时间被人民日报痛批王者荣耀的时评刷屏,我已经想不起曾经坠入网游不可自拔的尘封往事。

正值高中的我,却开启了一个名叫"游戏人生”的副本。我应该是中国的第一批网瘾少年,玩过最简陋的网络聊天室,打过红警、CS、传奇,还在win98的电脑上通宵追过流星花园的连续剧……

忘了当初玩游戏的初衷是什么?也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的网络虚拟世界恰好给了我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能让我暂时忘记现实中的百般不如意,在某个时刻给我无比的快乐。

虚拟世界给我现实给不了的成就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可能比较少一点,就是学习渣了点,但在那个学习成绩决定一切的年代,这无疑是百分百的不如意了。

说起来其实我在初中的时候,是很骄傲的。

年龄最小,上初三时才12岁,成绩又特别好,各个老师轮着夸。那时候不怎么学习,也能进全年级前十,以致于我一向自诩为神童,飘飘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上了高中就傻眼了,自己引以为傲的成绩在班级竟然是倒数。第一次期中考试,全班100多人,我在70名开外。

一开始觉得自己没有认真学,开始努力,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全校600名开外,骄傲的心碎了一地。

原来我是这么的学渣啊!

努力了两年,最好的成绩也就进入全班30名内,至于在年级,不值得一提。

有一次看班级一个才女《遥望星空》作文被校长在早操上表扬,我满是羡慕地想:“我要是和她一样,写个满分的作文,成为被众人仰望的星辰,那该多好啊!”

这个愿望,导致的后果就是,从此以后我对理科丧失了兴趣,原本成绩还算可以的数理化逐渐下滑,而语文的命题作文、写诗填词的技能,被我练到满级,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直到有一天,我走近学校附近了一家网吧,在同学的指导下打了一局红色警戒的对战游戏,这彻底颠覆了我停留在俄罗斯方块水平的游戏世界观,而随着盛大热血传奇和CS的流行,通宵上网成为我乐此不疲的活动。

当年火爆全国的热血传奇游戏

我曾为给魔杖升级连续挂机挖矿几个通宵,曾为参加沙巴克工会攻城热血沸腾,曾为爆一套戒指在野猪洞打了一周的白野猪,我痴迷于在游戏中杀人爆装备的快感,更享受被其他网友尊称工会老大的威风。

然而,即使我在网络虚拟世界是神一般的王者,但回到现实中,依然是一枚废柴少年。

甚至因为经常逃课,上课睡觉,成绩下滑到百名开外,被班主任称为害群之马。

幸运的是,我没有被送到网瘾戒治中心接受杨永信的电击治疗,但不幸的是,我是一名河南的高考生,这意味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在河南更加惨烈。

河南只有两个一本: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但在2005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72万人,一本+提前批次的录取名额大约为1万人,一本+二本的录取名额好像是10万人左右。

在河南,考上大学(我们说的大学是指本科)的概率不足20%,不出意外的话,我应该是属于考不上大学的80%人之一。

不出意外的是,我复读了三年,换了三个高中,也在网吧中度过了三年,可惜我直到考上大学也没有爆出一把屠龙刀。

屠龙刀是当年每个网友的最高梦想

每当家人、亲戚、朋友痛心疾首地指责我贪玩上网时,我默默听着从不反驳,而是更加疯狂地想尽一切办法逃出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去通宵上网。

学校是封闭的,我只能选择跳墙。我曾经创造了5秒翻越3.5米高的学校院墙的记录,这让如今大腹便便、跑个百米都困难的我,无比的怀念。

那时我是网瘾少年的标签被亲友、同学所熟知,被家人打过、骂过,哭过,自暴自弃的我虽然经常内疚自责,但为了逃避现实,仍然躲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沉溺不能自拔,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原以为,不出意外,这一年的高考又要落榜了,我会像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两三年,挣点钱,回老家盖房结婚生娃,一辈子就这样了。

但是,老天爷也许看不过眼了,在2005年3月的一个晚上,我的人生轨迹奇迹般地发生了改变。

那天晚上,我爸妈卖完豆子去学校给我送生活费,在学校外面等我到晚自习放学。

走出校门,就一眼看到爸爸蹲着地上抽着莫合烟(一种劣质的烟丝),妈妈提着一兜东西在人群中左顾右盼。

我急忙跑过去接过妈妈手里的东西,打开一看,有苹果、梨,还有油炸丸子、鸡腿等吃的,妈妈还从学校门口的饭摊儿上给我买了一个韭菜鸡蛋的菜馍。

饿着肚子等我了几个小时的爸妈,慈爱地看着我大口地吃着东西,一边小心翼翼地问我成绩如何,我含糊地应付他们的询问。

过了一会,妈妈从怀里掏出100多元的零钱,嘱咐我少上网,多看书,不要饿坏了身体。我一边不耐烦地接过钱地说知道了,一边想着,今晚又有钱去通宵打游戏了。

临走时,妈妈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停下脚步语重心长地说:“孩儿,你还记得今天是妈的生日吗?爸妈卖了豆子饭都没吃,就赶紧到学校给你送钱送吃的。希望你操点心,别再贪玩了。爸妈不求你啥回报,就希望你能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有个好前途,你知道吗?”

我看着满脸恨铁不成钢的妈妈,想起自己刚才通宵玩游戏的念头,忽然间心如刀割,眼泪刷地掉下来。在那一刻,我才发现,我亏欠父母太多太多,而他们却仍然无怨无悔地供养着不争气的我,希望我有个好前途。

我抱了下妈妈,哽咽发誓道:“妈,放心吧,今年我一定考上大学!”。

不就是考大学吗?这口气我挣个你们看。而此时距离高考已经不到100天。

随后的日子里,在100多人挥汗如雨的教室里,我脚下放着盛满水的洗脸盆,肩膀上搭着湿毛巾,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被题海淹没的高考生

也许失败的多了,反而更容易看清自己的缺点。

高考其实比的不是谁能解出最难的大题,那是给清华北大的学生准备的,高考比的是谁能在规定的时间拿到最多的分。对于我来说,一张150分的卷子,我保住120分的基础分即可,剩下的皆可抛弃。

于是,我准备了一个大本子,把以前我所有的考试卷子找出来,记录我答错和不会的题目,并写上答题要点、思路和容易犯的错误。在最后的三个月,我没有搞题海战术,集中全力保选择、填空、简答题等基础分,冲问答题第1-2问,放弃钻研难题。

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老师讲的、同学分享的、自己整理的错题集反复吃透,文科综合结合热点猜题押题,死记硬背答题要点。最后一个月临考,我除了学校组织的统考,其他试卷没有再做,而是拼命将4本错题集化繁而简,浓缩成1本翻成泡馍的高考宝典。

结果,2005年,河南的文科高考题超级难,难题大家都不会做,即便做出来也要浪费很多时间,反倒是专心拿基础分的我脱颖而出。

很多平时模考数学能考到120-130分的同学,高考时数学才考了90多分,特别是文综,模拟考试时,很多同学动辄260多分,甚至280多分的成绩,到高考时也就200分多一点,可以说是惨败而归。

我当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而我在保基础分的策略指导下,高考时出人意料超常发挥,从班里的倒数几名一下子考了558分(当年二本录取线522分)!我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河南中医学院(现在的河南中医药大学),并拿到了入学一等奖学金。

至今我仍然至今,拿到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时,我指着学校门口的光荣榜,骄傲地父亲说:爸,你看,我拿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那一刻,爸爸笑的特别开心,从不喝酒的他,在学校餐厅特意要了两瓶啤酒,为我庆祝。

那一刻,我才真正地从网瘾少年的游戏副本走出来,开启现实中的精彩人生。

直到现在,我仍无比感激高中时一直没有放弃我的父母,是他们苦口婆心的教导,让我迷途知返。

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玩游戏的感觉很爽,但不能为逃避现实而沉溺于虚拟世界。

网游是生活的调味品,但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一个再好的游戏,也只是游戏而已,我们在现实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就像我上大学时特别流行的一句话说得那样:

我会因为大学生活缺少游戏而感到悲伤,但我更会因为大学生活全是游戏而感到悲惨。

这篇自己的故事,送给那些像我一样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少年。希望你们早日回归现实,有勇气从头再来。

无论现实多么不如意,愿你眼中总有光芒,活成你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