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剧新戏焕青春!新编莆仙戏传统剧目《踏伞行》观后感

古剧新戏焕青春

——新编莆仙戏传统剧目《踏伞行》观后感

□ 林必越

  “风雨如晦鸡乱鸣,太平世变不太平。主仆离乡共背井,前路茫茫天地阴。”随着男主角陈时中一曲惊鸿、悲怆的《风入松》唱段,一下子把观众的心揪得紧紧的,直接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

  应莆仙戏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王少媛女士之约,我特地从厦门赶到晋江戏曲艺术中心观看参加晋江艺术节的新编莆仙戏传统剧目《踏伞行》。该戏是由著名剧作家周长赋先生根据莆仙戏传统剧目《双珠记》等改编的新剧作,由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国家一级演员黄艳艳、文化部“文华奖”获得者郑仁森、青年演员俞植、马燕玉、陈芳萍等莆仙戏剧院优秀演员通力合作下,精心打造的舞台艺术精品,也是首部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莆仙戏舞台艺术创作。

  《踏伞行》叙述的是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河北涿州城里的世家公子陈时中与未婚妻王慧兰在逃难途中,因与家人失散而巧遇的故事。兵荒马乱中,王慧兰在雨中与从未谋面的未婚夫陈时中不期而遇,王慧兰孤身一人无依无靠,逐想跟随陈时中作伴前往汴京,但是陈时中不肯应允。王慧兰苦苦哀求,在多次“抢伞”、“踏伞”、“跪伞”,最终以“有人问,权说是夫妻”相称结伴同行。到达旅店后,陈时中才惊觉王慧兰乃绝世佳人,不禁心生艳羡,谎称自己尚未结姻,而此时王慧兰已知道他的身份,有意测试,得知陈时中美色当前把握不住自己而隐瞒结姻,十分伤心愤懑,道出自己真实身份。陈时中后悔不迭,在雨中急急追寻王慧兰,两人在舟中再次上演跟随与离弃的纠缠,最后还是那把曾经共同遮风挡雨的伞,唤醒了彼此内心的真情,二人终于同归于好。

  剧作精巧地把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丝丝入扣,故事发展的逻辑严密,通过人物的内在情感变化,层层推进剧情的跌宕起伏。该剧继承了以生旦戏见长的莆仙戏传统,又拓宽了故事的内涵和外延,融进了更多对人性人伦人情的探索,是以擅长写历史戏的周长赋先生剧本创作上又一次新的突破。为了让线索单一的爱情故事更加具有可看性,剧中店妈和艄公夫妻的戏份,使得原本有点沉闷的故事情节增加了诙谐轻松的色彩,这是戏剧“设局”的功力体现,不禁让人想起《春草闯堂》里春草蹿拖秋花假扮小姐戏弄胡知府的桥段,给阳春白雪的戏剧增加了人间烟火的气息,加上演员精彩的演绎,整个剧作故事情节显得更为丰满。

  《踏伞行》这部戏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多维元素。我们欣喜的看到莆仙戏传统科介在剧中的大量使用,无论是精美绝伦的蹀步,还是身段圆浑的车肩,抑或是典型傀儡介动作的挑灯芯,都让人沉浸在莆仙戏科介的细腻与优雅之中。莆仙戏之美在于科介的古朴传统,在于唱做念打的规范程式,才能撑起一场圆满的舞台剧作。同时,莆仙戏丰富的曲牌也在剧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皂罗袍》、《驻云飞》、《古轮台》、《叨叨令》、《摧迫》、《绛都春》、《四调元》等等经典的曲牌,配上雅致的唱词,对戏剧情节的诠释精彩纷呈,也让人大饱耳福。

  特别是在旅店“听雨”那场戏,男女主人公穿插接唱《摧迫》曲牌,在“听雨声,难歇息”的反复咏叹中,入情入境的把二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刻画的淋漓尽致;随后的“蓦然雨熄,一阵雷惊”再次唱响《摧迫》曲牌,把女主人公内心的震惊、痛楚烘托的出神入化。这种曲牌运用在别的戏中很少见到,不能不感叹编剧与编曲的独具匠心。同样的,在“雨渡”那折戏中,运用了《四调元》曲牌,配以大段的唱词,唱出了王慧兰心灰意冷的悲愤之情;更令人可喜的是使用了莆仙地方传统“十番”中“文十番.误佳期”曲牌,融入了更多传统文化元素,富有浓郁的地方戏曲音乐特色,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别致。

  传统的莆仙戏十分注重演员的唱腔和表演,舞台背景、道具、灯光、舞美、音响等相对比较单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踏伞行》引进了其他剧种上述较为先进的舞台综合表现方式,精美的背景,移动的道具,变换的灯光,使得整台戏美轮美奂;特别是音响师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对音乐声音的调控恰到好处,让观众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这是传统莆仙戏单一音乐声量的一个突破。在每一场戏故事情节转换、人物情感变换节点的时候,改编的《过山虎》曲牌音乐重复奏响,深化了故事情节的推进,渲染了剧种人物内心情感的演变。

  值得可圈可点的是几位主创演员的表现。女主演黄艳艳师承莆仙戏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国金、黄宝珍,自身有较为深厚的声乐基础,作为莆仙戏当下旦角的领军艺人,20年来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台风稳健成熟,唱腔华丽悠扬,对王慧兰的角色塑造有质的提升。

  艄公和店妈的扮演者是莆仙戏著名戏骨郑仁森和马燕玉,两位演员是当下莆仙戏丑角和花旦的佼佼者,他们的表演老道诙谐,艺术功底深厚,唱腔更是韵味十足。

  让人欣喜和眼前一亮的是90后的男主演俞植,师承陈先镐、周如典等莆仙戏表演艺术家,是莆田市艺校科班出身的好苗子,短短几年时间,在仙游鲤声剧团、莆仙戏剧院舞台上不断打磨,舞台经验逐渐丰富,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在年青一代莆仙戏演员中,俞植无疑是生角的翘楚,他扮相帅气潇洒,基本功规范细致,唱腔越发醇厚细腻,舞台感和气场较先前有很大进步,假以时日,多加锤炼,相信其艺术前景会更加灿烂。

  在看到《踏伞行》这部戏取得初步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莆仙戏目前的困境,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传统戏剧的喜爱与关注急剧衰退,加上从业人员的短视和对艺术的粗制滥造,随着老艺人的逐渐凋零,莆仙戏传统艺术流失十分严重,在音乐、服装、化妆、舞美等甚至出现外剧种化倾向,被戏迷们戏称为“莆仙戏歌剧”,更让人难堪的是居然出现普通话念白这样的噱头,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低级错误。

  近年来,有关各方开始重视莆仙戏这颗中华剧坛明珠,投入了许多资源扶持莆仙戏专业剧团。但是,目前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存在严重的争论与对立,笔者认为,传统戏曲是靠老艺人的口手相传,文化的传承应该是推陈出新,也就是以传承为先,传承好了,才能谈创新,才能出新,否则就会出现类似当年京剧改革的“移步变形”的遗憾结局。

  《踏伞行》的艺术实践,内核应该是对莆仙戏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外形可以借用先进的舞台表现形式,但是切忌喧宾夺主,那些表现方式只是工具和手段,核心仍然是莆仙戏自己的科介、程式、曲牌、唱腔和传统乐器伴奏。莆仙戏是方言剧种,虽然是小众剧种,但是却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戏剧文化元素,堪称戏曲瑰宝!我们期待更多莆仙戏艺术精品的出现,大力传承和弘扬光大莆仙戏,使莆仙戏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2018年国庆假期于鹭岛

  林必越,仙游鲤城人氏,生长于蜚山脚下木兰溪边。在外求学工作多年,现寄居鹭岛,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集美大学教授、硕导、工商管理系主任,非常喜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喜欢那种一杯茶,一本书,一曲莆仙戏度过半个午后时光的生活;偶尔也会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和心情。(莆田旅游网 林必越)

值班主任:林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