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爲人知的《解放日報・臨時刊》

延安新聞紀念館

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以卓越的宣傳業績和豐富的辦報經驗,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與它在短時間內並存的《解放日報・臨時刊》,雖然發行範圍小,發行量不大,卻也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信息、鼓舞士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16年5月初,一冊裝幀精緻的延安時期《解放日報・臨時刊》影印合訂本在清涼山下的延安新聞紀念館展出,引起眾多參觀者的關注。

這本由延安新聞紀念館編輯的影印合訂本,報紙原件是由張協和保存、其子女提供的。我們今天看到的延安時期《解放日報》12冊影印合訂本也是以張協和保存的報紙原件為主並少量補配後彙編出版的。

張協和,1920年3月20日出生於江蘇省銅山縣,1937年參加革命,1940年夏到達延安,曾在延安女子大學、中央財政經濟部等單位工作,被中共中央組織部任命為甲級工程師,21歲就成為延安時期我黨高級技術專家之一。1947年,張協和隨中共中央後梯隊撤離延安。

《解放日報・臨時刊》1946年12月5日創刊,1947年2月10日停刊,總出版期數為61期,其中1946年12月31日停刊一期,有號無報,實際出版發行60期。《臨時刊》發行範圍在瓦窯堡與延安之間,發行量很小。

1946年10月,國民黨開始向陝甘寧邊區局部發動進攻。11月下旬,新華社、《解放日報》社組織第一次疏散,部分編輯人員撤退到瓦窯堡附近的史家畔戰備點,留下部分編輯在清涼山堅持工作。瓦窯堡距延安步行有三天的路程,而當時在瓦窯堡工作的中央機關的同志和部隊官兵很多,當天看不到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於是創辦了《解放日報・臨時刊》。黎辛同志擔任這份報紙的執行編輯。

12月5日,《臨時刊》正式出版,其發刊詞這樣寫道:“解放日報・臨時刊和讀者見面了。後方工作的同志們,早就需要有一種報紙,來宣傳世界人民民主運動高漲及中國人民反對蔣介石賣國、內戰、獨裁的鬥爭消息,宣傳解放區人民自衛戰爭的政策方針,交換後方工作經驗和推進工作效率,以便配合前線的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胡宗南進攻延安進攻陝甘寧邊區的陰謀。臨時刊的出版,便是為著滿足這種需要……本報將與後方各機關、學校、部隊以及地方黨政同志們站在一起,擔負起一部分宣傳和組織的工作。希望各方面工作的同志們,多多幫助寫稿,幫助反映情況,提出意見,提出問題,使我們的報紙能夠改進,使我們的報紙反過來又能幫助各方面工作的推進。我們的報紙是全黨的,也是群眾的,大家都有責任來關心它,把它辦好。”

為了區別於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在史家畔出版的《解放日報・臨時刊》改為豎排格式,四開二版,每日出版,刊登內容包括陝甘寧邊區新聞、國內其他地方新聞和國際新聞。個別週末也出四個版,版面安排與《解放日報》相同,一版為要聞,二版為地方,三版為國內,四版為副刊。

現保存下來的《解放日報・臨時刊》原件只有52期,有6期是四個版。第4、7、8、9、10、11、40、42期缺失,沒有收錄入影印本。

在中國報業史上,同名雙刊同時發行的報紙十分罕見。第一次面世的《解放日報・臨時刊》影印合訂本彌足珍貴,為研究延安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中國共產黨新聞史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