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被“开除”的刘强东

提起史蒂夫·乔布斯,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苹果公司;我们还会从比尔·盖茨联想到微软,从马克·扎克伯格联想到推特,从埃隆·马斯克联想到特斯拉……

在中国,马云和阿里巴巴紧密相连,即便马云已经宣布了退休计划,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两者的关联性。马化腾是腾讯的创始人,柳传志是联想的创始人,王石是万科的创始人,刘强东是京东的创始人,在公众的心目中,这些创始人和企业划上了等号。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紧密相连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企业领导人品牌是企业整体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故事的最好载体,在“讲故事”的时代,公众对企业领导人的兴趣,要对公司和产品的兴趣,一个有魅力的领导人自带流量,深深吸引大众传媒,引起主动传播;

他们还是公司和产品的免费代言人。公众对企业领导人产生好感和信任,情感移植,由此会对企业产生好感,信任企业的产品。那些追求流量的互联网公司,特别喜欢将大把的钱花费在企业领导人身上,我们见到的互联网英雄越来越多,显然这是一种更有效果的营销成果。

越来越多的企业品牌运营部门,将注意力聚焦在企业领导人的身上,通过挖掘并传播他们的创业故事、管理故事,对行业的真知灼见,来包装领导人,提高传播声量。

在打造领导人品牌的过程中,“一个定位”和“两大关系”,需要引起注意和思考。

1,企业领导人的定位;

2,企业领导人和团队的关系;

3,企业领导人和企业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定位。

这里的定位,不是工作职责的描述,而是形象代言的识别。

企业领导人是企业的最佳代言人,但绝不仅仅只是企业代言人,还应该成为所在行业的最有权威、最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当一家公司的领导人有足够大的格局,去为整个行业代言时,这家公司也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那篇在体量上并不是NO.1;反之,体量上NO.1的企业,如果在话语权上落后,影响力则不会公众所充分感知。

在地产行业,谁的意见最为重要?许家印、杨国强,还是郁亮?2018年上半年,杨国强的碧桂园销售额4136.8亿元,许家印的恒大集团3077.7亿元,万科排在第三位,3021.8亿元。碧桂园、恒大的体量要大于万科,但媒体所聚焦的往往是万科的郁亮,郁亮抛出的“白银时代”“拐点论”,每一次都为舆论界侧目。反观恒大、碧桂园,很少输出能够影响整个地产行业的观点。

在舆论场上,恒大、碧桂园的话语权远远落后于万科。“地产一哥”是郁亮,而非许家印、杨国强。

在2017年之前,马云的形象更多的是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的商业领袖。他的品牌形象也需要进一步升级,由此,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了“五新”模式: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俨然成为了中国新经济的意见领袖。虽然这“五新”并不成体系,只有新零售被人接受,新制造业开始为人所提及,但这并不妨碍马云成为中国新经济意见领袖的地位。

其次是个人和团队的关系。

企业领导人需要提高曝光,那么管理团队呢?有的人认为,企业应该是“一个形象、一个声音”,团队应该退居幕后,不能够喧宾夺主。不能“喧宾夺主”固然没错,但管理团队的适度曝光,对企业进行背书,对品牌提升有益无害。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所有的资源全部聚焦到企业领导人身上,没有团队。你知道刘强东,但你只有京东的高管团队中有哪些大牛吗?第二个误区是高管团队频频出镜,对行业问题语出惊人,企业领导人的曝光相对不足,显示出公司管理的失控。

“十八罗汉”是阿里巴巴的重要品牌故事

还记得马云的“十八罗汉”的故事吗?1999年,蔡崇信放弃了70万美元的年薪,加盟阿里,每月拿500元的工资。这个耳熟能详的段子,所描述的核心观点是阿里巴巴前途无量的增长空间。在这个品牌故事中,蔡崇信是为阿里巴巴进行背书,也是为马云“背书”。

滴滴的这个故事也许不如“十八罗汉”经典,但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滴滴的程维去挖当时担任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柳青时,把整个滴滴将近一半的工资发给了柳青,柳青成为滴滴公司的“第二号”人物。我们在盛赞柳青“下嫁”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滴滴这家公司成长性的信任感。

第三是企业领导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当企业选择形象代言人时,往往会从“情感移植”的角度,进行甄别遴选。当企业领导人为企业代言时,也是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格力电器的董明珠,这两年直接当上了企业形象代言人。企业可以选择形象代言人,也可以更换代言人,但只能“被动接受”企业领导人,且不易更换,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和公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是无法切割 。企业领导人向公众展示责任、睿智、博学等形象时,有助于赢得公众信任;反之,当企业领导人出现负面声音时,这对企业是一个灾难。

最近发生的刘强东在美国明尼苏达涉嫌强奸一案,对京东来说就是一场梦魇般的经历,不仅京东的股价大跌,连累京东的公众形象也毁于一旦。京东除了聘请律师,又能做什么呢?京东的发言人又能向外界澄清什么呢?除非京东“开除”拥有80%投票权的刘强东,将两者的关系做彻底切割,否则它一定充满了无力感的。

刘强东的负面新闻,对京东造成了困扰。

当然,刘强东是一个极端案例。更多的企业领导人出现负面舆论时,比如被指到的不检或者因行贿而受到刑事处分等,选择了在不失去控制权的前提下的隐退。黄光裕入狱,并没有实际国美电器的控制权,而是遥控指挥着“商业帝国”的运转。

它提醒我们的是,情感移植是一个中性词汇,对一家公司特别是公众公司而言,企业领导人为代企业代言是一把双刃剑,要用好这个超级“大杀器”,更要时刻堤防它的失控;要精心维护和配置,更要做好坏事情发生时的预案,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