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卻最終功虧一簣君主是誰?

皇馬主教練CR7


最接近這個目標的有兩個,第一個是李自成,而且他的下場也是最慘的。



在崇禎十七年三月份,李自成不費吹灰之力破北京之後,普天下的共識是——改朝換代了,下一個王朝應該是李順王朝。

因為此時此刻,崇禎皇帝自殺,南明還沒搞出個模樣(當時南京的人甚至還不知道北京淪陷),就算知道了,以明朝剩餘了兵力跟李自成也無法爭鋒。中原士民望風歸降,很多地方甚至都不用去軍隊,只派一個縣令就能去上任。

但是李自成接下來的一連串騷操作生生把煮熟的鴨子放飛了。

最重要的是考掠士紳。落單李自成手裡的達官顯貴和地主老財,沒別的,一個字——打。先上大刑再要錢,打的這些官吏地主們生不如死。通通交錢,光一個北京城就搞出了七千萬兩銀子。

這麼做也許很解氣,但是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那些準備歸附李自成的地方豪強們,紛紛走向了對立面。

本來這些人是準備換個朝廷接著當人上人的,沒想到你李自成要打土豪啊!

於是以南京明朝殘餘勢力為首的地主階級不幹了,紛紛在地方組織力量跟李自成拼命,李自成剛剛草創的基層統治體系分崩離析。

更重要的是,在被考掠的人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家庭——吳襄家,也被李自成的手下搶劫了。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大將劉宗敏霸佔了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放滿清八旗軍入關。

第二年,稱帝剛剛一年的李自成,被追殺到了湖北,死於地主武裝之手。後人感嘆到:“嗟爾陝北農家子,輕取皇冠葬九宮”。

第二個人,是曹操。

曹操一輩子的拐點我們都知道,赤壁之戰嘛。

但是赤壁之戰的問題不在於能不能打勝,也不在於部隊戰鬥力強弱,而在於它就不應該發起!

在公元207年的時候,曹操基本統一了中原數州,天下只剩下幾家諸侯——荊州劉表、東吳孫權、西涼馬騰、漢中張魯、益州劉璋,以及地盤只有幾個縣的劉備。

這幾家諸侯中,以劉表實力最強,但是曹操還沒來他就死了。荊州十幾萬人馬居然毫無抵抗就直接投降了曹操,曹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整個荊州!

本來曹操的南征大軍就是衝著劉表來的,沒想到荊州居然投降了!然後曹操一下子感覺很強大,打算順便把孫權也收拾了,就寫了那封惹事的信——“今提水陸軍八十萬,與將軍會獵於吳”。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其實統一天下這種事情,正確的戰略應該是——柿子先撿軟的捏。

在佔領荊州之後,曹操正確的方向應該是什麼?

當然是進攻劉璋啊!

“劉璋闇弱”是整個東漢末年的共識,他根本沒有統治益州的能力,曹操不來,他都想抱曹操大腿,要是曹操主動進攻,估計益州大概率是另一個荊州。

如果荊州、益州都被曹操收服,那天下大勢就真的沒什麼看頭了。馬騰張魯在歷史上是被曹操打敗收服的。等天下全部統一,剩下唯一一個孤零零的孫權的時候,江東又能維護多久呢?何況長久據有荊州的曹操,打東吳根本不用走水路。

可惜我們知道,曹操選擇了向東去,永遠斷送了自己統一天下的可能……


小約翰


問,中國歷史上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卻最終功虧一簣君主是誰?

中國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卻最終功虧一簣的君主,就是說他首先是個君主,那麼都有誰呢?

第一項羽被排除,因為項羽只想稱王稱霸,沒想稱帝。第二曹操被排除,因為曹操不是君主,只是獻帝下面的魏王,而且曹操至死不稱帝。再往下說就是前秦的苻堅和後周的世宗柴榮了。

苻堅,苻堅即位後,在王猛的幫助下,發展生產,國力迅速增強,先後滅前燕,前涼和代,全部控制了北方地區,與東晉對峙,苻堅有伐晉之心,苻融竭力勸阻,提出希望不要忘記王猛臨終之言,但苻堅剛愎自用,聽不進苻融所進忠言,挑起戰禍。結果淝水一戰,前秦大敗,統一功虧一簣。


周世宗柴榮,周世宗即位不到六年,戰高平,徵壽州,役淮南,打下多半個中國,在徵北遼中重病纏身,宏圖未遂,班師回朝,給了北遼喘息的機會,統一好時機錯過,柴榮不久死去,時年僅三十九歲,統一大業功虧一簣。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也就沒有以後的陳橋驛兵變了。


金蘋果老楊


在史書中留名,並且武力強悍,有統一希望的,大約有七人:項羽,曹操,苻堅,劉裕,柴榮,李自成,洪秀全

項羽,此人勇猛異常,後世文人多有歌頌惋惜,比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惜此人只有勇猛,而無政治智慧,勇猛讓其百戰百勝,但敗一場,就輸掉了全部。假如沒有劉邦,項羽估計能成中原霸主,類似春秋五霸的那種霸王

曹操,亂世奸雄。苦心征戰三十年,滅二袁、平西涼、定烏桓,求賢令下唯才是舉,挾天子以令諸侯……眼看形成大一統之勢,可惜,赤壁一戰,竟成魏蜀吳三國格局奠基之戰,曹操八十萬大軍盡喪,統一成空。曹操老了,劉備孫權,也不是易與之輩,功虧一簣

苻堅,五胡亂華之前秦開明君主,收服慕容燕、前涼、代國等眾多勢力,統一北地,其思想混六合為一家,現代都不落後,為難得明君。可惜心軟導致背叛,383年淝水之戰,投鞭斷流成了笑話,90萬大軍分崩離析,草木皆兵,自己更是被叛將誅殺,中原又陷入戰亂

劉裕,平內亂、滅東晉,壓制世家豪族,北伐中原滅了姚秦慕容燕大敗拓跋魏,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以說,統一就在眼前。可惜,劉寄奴崛起於微末,有一方勢力時,都已經四十好幾,第一次北伐,病死了後方鎮守大將劉穆之;第二次北伐自己病亡,真心時不我待……假如二劉能多活一年,或許就能大一統

上面七人,正兒八經功虧一簣的,有曹操、苻堅、劉裕、柴榮,四人;最接近成功的,劉裕柴榮兩人,可惜英年早逝

至於洪秀全李自成,時機把握不錯,但各有性格缺陷,成不了大事


靈石蘊珠寶


1、曹操;

首先就是曹操了;他本來離一統天下,其實只有一步之遙了。曹操經過多年的征伐,先後消滅了袁術、袁紹、呂布等勢力,已基本平定了北方。於是,在公元208年,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旨在一戰擊潰孫劉聯盟,實現統一大業。


可惜由於曹軍不熟水戰,結果被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幾十萬大軍損失慘重。經此一戰,曹操在短時間內再無力南下,給了孫劉發展的機會,從而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2、苻堅;

苻堅的經歷和曹操很相似,不過他比曹操更悲劇。公元383年,苻堅所建立的前秦同樣也已經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於是將兵鋒指向了南方的東晉,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

然而,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大決戰,佔盡優勢的前秦軍隊居然詭異般敗給了東晉軍隊(前者號稱80萬,而後者僅為8萬)。

而且,經此一戰,苻堅一蹶不振,內部本就不穩定的前秦轟然解體,我國北方再度陷入混戰......

3、劉裕;

劉裕可是一代雄主!在開創劉宋王朝之前,劉裕便是東晉的北伐名將。他對內平定叛亂,穩定南方,對外先後消滅南燕、後秦等國,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成功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並一度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可以說,劉裕曾無限接近天下的統一。

可惜後來爆發長安內亂,劉裕安排的留守文武相互攻殺,致使長安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頗多,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4、李自成;

闖王李自成也是個很有機會一統天下的人物;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滅亡大明。此時的李自成已經坐擁中原,天下可謂是垂手可得了。


然而,李自成卻並無帝皇之才,導致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他的愚蠢不僅葬送了自己,更葬送了漢族的大好河山......


這些歷史要讀


歷史上最有希望一統天下,卻功虧一簣的君主主要有兩個人,一是項羽,一是李自成。兩人距離天下共主無限接接近,其他諸如曹操、趙匡胤者其實都還差距甚遠。

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已經是事實上的諸侯盟主,實際上已經掌握了統治權。然而,遺憾的是,項羽並不想做一個大一統君主,而是幻想恢復秦朝前的諸侯格局,而自己做其中的霸主,將大好局面輕易葬送了。

如果項羽的志向在於大一統王朝的話,在其分封諸侯以前,各項條件基本上是具備的。甚至稍微使用一些手段,而稍用兵戈都可以達成。可惜,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也無外乎其後的楚漢之爭了。

李自成急於登極稱帝,也葬送了大好前程。在李自成的攻勢下,其基本上可以說已推翻了明朝。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大明官員在李自成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大多都在觀望。而李自成入北京,大明故土其實等於已經盡入其手。雖然南方、西南還在南明和大西手中,但是南明望風而降是很有可能的。至於大西,這個偏安割據的小朝廷被攻破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李自成積極稱帝,由上到下一群人忽然由進取者變換為暴發富式的當權享樂者,進而導致各種問題的產生,與關外清軍相爭也轉瞬即敗,終究被清軍所滅。若李自成進京後能夠維持進取格局,不至未安而安,則清軍也必不敢動,待大順朝穩定,再滅亡清軍也並非不可能。可惜。


蘇綻


有兩個帝王,一個因為剛愎自用執意南征,結果身死國滅,一個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卻不幸英年早逝,這兩位皇帝在我看來是最最可惜的,一切利好的條件他們都佔盡了,卻最終都沒有完成天下一統的萬世基業。他們就是前秦皇帝苻堅和後周世宗柴榮。



在中國歷史上,你一定找不出第二個像十六國時期那般混亂不堪的時代,如果非要找出第二個,那五代十國當與十六國不相上下,這兩位皇帝所生活的年代,恰好就是十六國與五代十國這兩個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時期。



第一位我要說的皇帝,前秦世祖昭宣皇帝苻堅(338年-385年),算是那個混沌時代的一股清流,十六國時期最優秀的皇帝,和前燕皇帝慕容垂、後趙太祖石勒一樣都是個人能力非常出色的人。有意思的是,奠定前秦統一北方基業的頭號功臣王猛,居然也曾是後趙天王石勒的坐上賓。苻堅於公元357年繼位,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漢人王猛,實現一系列與民休息、減賦輕瑤,加強生產,練兵實操的政策,終令國家強盛,成為列強環繞的北方諸國中的頭號大國,先後消滅前趙、南涼、前燕、代國、南燕等北方強國,同時又攻佔東晉的蜀地,最終實現統一中國北方,與東晉隔長江南北對峙。375年王猛因病去世,臨時前王猛叮囑苻堅不可伐晉,要坐等東晉自亂時再徐圖南下。383年自以為條件成熟的苻堅親率60萬大軍水陸並進伐晉,與東晉將領謝安,謝玄領導的7萬北府兵在淝水相峙,最終淝水之戰前秦遭到慘敗,苻堅僅率800騎兵北歸,經此一大敗前秦迅速瓦解,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復國,苻堅最後亦招羌人、後秦天王姚萇殺害,終年48歲,394年前秦滅亡。



第二位壯志未酬,大業未成的皇帝后周世宗(921年-959年)柴榮則更加讓人可惜,因為他是在39歲的壯年因病而逝的。柴榮的姑父後周太祖郭威,任官後漢太尉,鄴都留守時為後漢隱帝所猜忌,於是起兵反抗推翻後漢政權建立後周。郭威膝下無子,死後柴榮繼位。這位五代十國最英明神武的皇帝,雖然在位只有短短的6年,卻讓後周成為了五代中最強盛的一個朝代。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亢弱、招撫流民、興農勸商、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大地得以一掃幾十年戰亂之頹勢。內政修明而天下未統,周世宗並滿足於國內的清平盛世,轉而積極對外用兵,西敗原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建立的後蜀,豪取秦、鳳、成、階四州;數次南征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逼得南唐中宗李璟自去帝號稱南唐國土向後周稱臣,而對於北邊氣焰囂張的契丹,後周世宗也表現出了其強硬的一面,他數次北征幾乎勝多敗少,還奪回後晉時被割讓的幽雲十六州中的二州三關。公元959年病中的周世宗再一次揮師北征,在商議取幽州時猝然而逝,年僅39歲,正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千古基業隨風逝”,這位五代十國最英明神武的皇帝,就這樣匆匆結束了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



縱觀這兩位皇帝,都有著成為天下之主的潛質,前秦在十六國時期其國力在諸國中最強盛,在統一北方掃清勁敵的情況下,前途一片看好,面對偏暗一隅的東晉,苻堅未能聽王猛之言“以靜制動”,結果在前期準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出兵遭到大敗。前秦皇帝苻堅正是死於他的過度自信和剛愎自用,而後者後周世宗柴榮一生兢兢業業南征北戰卻最終敵不過身體之病,在他在位短短的六年時間裡,後周的國力達到了五代十國裡的最巔峰,在當時無一國可與後周匹比,結果因為自身身體原因不幸英年早逝,為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自立”埋下了伏筆,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大國布衣


在我的認知範圍內,我只認為是曹操。曹操真的是可惜了,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曹操本應統一天下,卻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最終天下九州而有半。豈不惜哉!

近幾年,中國網絡的興起,大家也大翻翻案之風,但是有且唯有曹操最值得一翻!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中國幾百年以來都把曹操視為奸臣,關於他的故事也是口口相傳。

近幾年,曹操的形象逐漸變的偉大,但是確確實實也是一個梟雄。毛主席曾經不止一次的為曹操翻案。

毛主席曾說“曹操結束漢末豪族混戰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後來西晉的統一鋪平了道路。”

還有一次在北戴河時他充滿感情地說:“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所以說,曹操對歷史還是做出很偉大的貢獻,本來以他的才能足以蕩平天下,但是天下紛爭,英雄輩出,“千年一遇的臥龍也在那時登場,”,所以曹操只能遺憾終生了!著實可惜了!


震霜秋


讓後世最深以為“恨”的是李自成,他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從而避免民族悲劇,但最終功虧一簣、身死功滅而致滿清入關!

李自成,最有希望統一天下,但入京之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犯下了一系列錯誤,導致最終功虧一簣!所以,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說“假使免掉了這些錯誤,在種族方面豈不也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間為清朝所宰治的命運了嗎?就這樣,個人的悲劇擴大而成為了種族的悲劇,這意義不能說是不夠深刻的。”

偉人評價李自成說:“我們歷來的造反領袖,後來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終是好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因為他代表農民利益向地主階級造反”,並且發誓“我們絕不當李自成”。1949年3月23日,進軍全國已成定局,當中央機關離開河北西柏坡,搬遷到北平的前夕,毛臨上車前,向周、劉、朱、任等領導同志說:“我們是進京趕考,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李自成進京後就變了,我們一定要考個好成績。”

李自成功虧一簣的三大錯誤:

第一,最要命的是排斥儒士!

中國古代凡是在亂世之中奪天下的,無不吸納、重視儒士。劉邦是最瞧不起儒士的,經常破口大罵,還對著儒士的帽子撒尿,然而當他意識到以馬上取天下而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時候,立馬開始重視儒士。朱元璋也是如此,他聽得進、聽得懂儒士的意見,“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讓他脫穎而出,朱升、劉基、李善長、胡惟庸、呂昶、王廣洋、宋濂、方孝孺等當代名士都為其所用。

而李自成出身低級士卒,對讀書人是一直持排斥態度的。李自成的參謀團,讀書少、眼光低、視野窄,這幫人起義時帶兵打仗尚可,但要從政治國,就缺乏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走向的能力,他們制訂的政策政令,重大偏差與失誤經常出現,禍根由此而起。而最可惜的是,好不容易吸納到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李巖,卻在一幫見識淺薄的農民軍將領中無法立足,最後被李自成處死。李巖之死,就是李自成功虧一簣的“其中一簣”。

第二,是追贓助餉、大失民心。

李自成沒有根據地,但幾十萬部隊要吃飯啊。可是起義部隊中三腳貓知識分子制定的口號:“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其低劣和幼稚導致李自成進退維谷,徵糧就打自己臉,不徵糧要餓死人,怎麼辦?起義軍入京後,萬般無奈之下,採取了追贓助餉的做法,其殘酷的做法,不僅失去了原來明朝官紳的支持,也讓普通老百姓感到心驚膽戰!追贓助餉,還導致部隊見錢眼開,很快就軍紀鬆弛、公開搶掠。民心大失,大順把大好的機會錯過,李自成功虧一簣,這裡再添“其中一簣”。

第三,是滯留北京、等著捱揍。

北京在崇禎朝的時候,後金部隊就曾經兵臨城下,李自成把部隊滯留在北京,在軍事上立即陷入被動之地:北邊有後金,還有吳三桂部隊,南邊有各路明朝的勤王之師(崇禎死後,就是各路軍閥),西邊沒有根據地。李自成兵敗北京,退回潼關,旋即被吳三桂攻破。李自成放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入湖北襄陽、承天(今鍾祥)、荊州等地。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進入湖北通山,在九宮山元帝廟,被當地農民用鋤頭打死。這是他個人的悲劇,然而由此而衍變的民族悲劇,卻正在開始!悲乎。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都是新鮮事”。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中國史上最有希望統一天下,卻終因功虧一簣的君主是誰?有好多位,今天我講柴榮、項羽兩位: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為後周世宗,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6年,勵精圖治,整軍練卒,減少賦稅,政法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國力日盛,柴榮南征北戰,派向訓、王景西征後蜀,奪取了秦、鳳、成、階四個州;956年,柴榮親征南唐,任命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指揮使,大敗唐軍,經過三次征戰,盡得江北、淮南14州60個縣;959年4月紫榮親率諸軍,北伐契丹,連克二州三關。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至太平”,真正可以大展宏圖,統一天下之時,39歲的柴榮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駕崩了。



後來7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遂有了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輕而易舉地實現黃袍加身,當上了宋朝的開國皇帝!柴榮功虧一簣,如果讓他再活幾年,這宋朝的歷史或將改寫,歷史上有沒有宋朝也另當別說了!


西楚霸王項羽,通過鉅鹿之戰,以數萬軍隊,擊敗了章邯,王離所率領的四十萬軍隊,威振華夏,也是歷史上難得的以少勝多的實戰典範!

但是西楚霸王快要走向成功的時候,功虧一簣,在公元前202年10月,楚漢兩軍在安徽省的垓下進行了戰略決戰,項羽陷入四面楚歌,項羽一人殺漢軍數十百人,身亦被傷十餘創,自刎烏江浦…。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死,便宜了劉邦,建立了西漢,享國210年,歷14帝加1主。另加東漢195年,也是14帝,劉家天下共405年?是不是因為項羽垓下的慘敗?


老蛇正宗


誰這麼悲催啊,都要統一天下了,卻慘到功虧一簣,還是那句話,政治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博弈,而是各方接受方案的妥協,所有的一致都包括著諸多的不如意,任何人的想法都是有條件達成的,包括有希望統一天下卻最終功虧一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其實一個人早已躍然紙上,那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初在駐朝鮮的吳長慶部當差,在中日甲午戰爭將戰未戰之際,袁世凱通過活動順利離開朝鮮回國。

為什麼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回國,這就是袁世凱的遠見,身處在對日交涉的第一線,袁世凱深知戰爭一旦開打,清政府斷沒有取勝的可能,一旦戰敗,勢必要找背鍋的人,袁世凱雖然在朝鮮的日子不錯,但背鍋俠肯定也能輪到他。


因此,快速脫離朝鮮這潭死水,是袁世凱唯一能做的事情,回國後袁世凱積極奔走,率先拜會了慈禧太后身邊紅人榮祿等人,最後又拜訪了八國聯軍侵華後一直蟄伏在家的李鴻章。

關係到位了,上位也就不遠了,到後來辛亥革命袁世凱逼宮清室,袁世凱已經是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物了,但是,袁世凱所處的時代並不是一統的時代。

列強環伺,是袁世凱需要面對的,國內暗潮湧動袁世凱雖為天下共主,但並不能完全掌握國內大局,袁世凱是離最高權力最近的那個人,也是最有希望的人。

他需要做的就是把已經到手政權穩穩再穩穩,而不是那麼心急,但讓他功虧一簣的是袁世凱心急,卻要以帝制統攝天下,以袁世凱在民初的實力,帝王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記號”,本不必要,因此,袁世凱雖不是君主,卻最終倒在了“君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