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教授苏芷庭:培养多学科、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型人才




苏芷庭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服装系主任

深圳大学时尚创意研究中心主任

深圳市服装设计协会副会长

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秘书长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期易悦人物访谈嘉宾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苏芷庭。


『成长:无拘无束做自己』

小时候,她的衣服很多都是妈妈亲手做的,那时候,妈妈买来漂亮的面料,亲自裁剪,制作成衣。直到大学之前,妈妈还会给她做漂亮的衣服。也许正是妈妈的心灵手巧,从小她心里就种下对服装的喜爱。


苏芷庭与母亲


同时,她也喜欢绘画,小时候总会照着国画临摹,她对艺术有一种说不出的热爱。不论是线条明了的素描,还是色彩浓郁的油画,抑或是清新明亮的水彩画都让她痴迷。


她生于学术之家,父亲是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苏东斌,同时也是带领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走上一个崭新台阶的领军人物。她从小在大院里长大,身边都是父亲的同事,在纯粹的学术圈中成长,对她之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父亲30多年致力于理论经济学研究,终其一生都在为学术奋斗,出版著作28部。父亲对她的影响是深远的、潜移默化的。

「印象中他一直专注于学术,对我说教式的教育是很少的,更多的是「身教」。他每天都保持阅读,一直有剪报的习惯,一些好的书籍或观点,他都会跟我分享。」


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她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更不应该偷懒和浪费时光。父亲曾对她说:「人活着,每一天都应该有所进步,哪怕是这一天你明白了一个道理,掌握了一个单词,都是一种进步。」

可能你会疑惑,他的父亲是研究经济学的,不会引导她也去学习这个吗?


「我很幸福,我是在一个相对无拘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我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无论我想什么或者做什么,我的父母从来不会过分干预,他们很尊重我,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十年:从助理讲师到教授的跨越』

她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一路劈风斩浪,不仅顺利拿下服装设计和企业管理本科双学位证书,在之后的硕士和博士深造中,她更加得心应手,专心研读自己喜欢的领域--艺术设计。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入职深圳大学,从一名助理讲师到一名教授,用了仅仅十年,这个跨越,不仅是对她最好的证明,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她没有辜负时光,时光也给予了她回报。

近两年,她更关注艺术教育和城市文化的互通性,认为教育不能脱离了社会。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决定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而深圳作为“设计之都”和创新型城市,对设计创新人才有巨大的需求。

在各行各业大量投入资金和精力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率、切实地培养设计创新人才,进一步推动深圳城市文化发展,是她一直关注的课题。

她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理论联系实际三个方面,撰写了《城市文化发展语境下的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为了促进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创新型城市文化发展的软实力——浅析设计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且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发表了《城市文化发展与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以深圳市为例》。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这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的就业出了问题,那么我的教育就是有问题的,我不希望我的教育只是空谈,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实际。」

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她会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多学科、跨学科、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向。比如学服装设计的,在课程中也融合了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平面设计、动漫、摄影等。

「从社会的反馈看,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才,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你需要有一技之长,同样你也需要懂得更多来应对未来职场的需要。」


『教学:关注学生更甚于自己』

「创作方法和手段都是可以学习的,做设计最关键的是要有激情,热爱生活,懂得观察,有发现美的能力。一个地域,如果注重美,关注美,挖掘美,甚至创造美,这是一种进步,一种跨越。」

她经常会跟学生们讲:「设计师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在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同时,对新鲜事物保持热情,发现、挖掘、探索的过程,会为你的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根基。」

看书,做学术,不断学习,这是她生活中自然而言的事,甚至都可以说是无意识的行为。有时候一杯咖啡,一本好书,她可以静静地坐一个下午,如果遇到好书她甚至都舍不得把它看完。



她经常跟学生们说:「一定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找到对的书来读。」她也会经常推荐一些好的书籍给学生。

老师就像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说起最幸福的事,她说:「记得有一次,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来看我,说起曾经我跟他们所过的话,对他们的人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有些话可能是无意说出,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可能作为一名老师,我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成绩和成就,以及在职业上有什么样的发展,有时候关注他们可能更甚于我自己。

她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石阶,承载着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是他们坚实后盾;她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他们灵魂的工程师。



『未来:在学术和教学上有所突破』

聊到最喜欢哪个时期的服装,她说:「1927年到1936年,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十年,我自己也经常跟朋友分享,我说我是有严重民国情结的人。

民国是一个大家辈出的时代,无论是文学、艺术或者哲学。那时候的中国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中西合璧,思想解放。

民国,可以说是近代的时尚的巅峰。「十里洋场的时装,可以说巴黎有什么,三个月之后在上海的街头一定会出现,那个时候的女孩子们都会戴一些很好的服装的款式,找上海的工匠师傅去做这样的衣服,在上海流行完之后开始覆盖周边的城市,最后是中国,整个东南亚。」那时候中国时尚是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和话语权的。



服装是一个国家现在所处的时代的映射,包括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累积起来的表象的一个东西,服装是不能脱离时代去讨论的。

中国的服饰有过鼎盛时期,但因为长时间的封闭,造成发展停滞,现在我们处于发展的过渡期,我们还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服装大品牌,这是比较遗憾的。

「但是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我们还在摸索,我对未来的发展是乐观的,目前也涌现了许多新锐的独立设计师,还是可喜的。」

一个好的设计品牌,不仅需要有好的设计师,还有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审美能力。服装只是表象的东西,它更多的是内心的折射,通过服装可以折射出的是一个国民的思想、修养、修为和文化教养。

设计不是永远处于巅峰状态的,它会有高潮和低谷。她欣赏川久保玲,尽管她年纪那么大了,但是她仍对这个世界保持热爱,仍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和激情,她的作品给你无限的想象力。

「我时常在想,他的灵感是如何触动和激发的?因为常年做设计的人经常会遇到瓶颈的,灵感不是经常有的,这可能需要一个时机。还有山本耀司、迪奥先生,这些都是一个时代标榜,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未来,她希望她的学生都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其次,她希望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喜欢的艺术领域,在学术上和教学上有更大的突破。


图片|嘉宾提供

采访·撰稿|张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