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战争来考验人性,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杀人魔王只需要一套制服

作为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德国对战争的反思从没停止过。


大量文艺作品 表现出来的深度及诚意,至少比我们的邻国强的多。


《浪潮》里的实验,揭示了七天就足以让平民转化为法西斯独裁者。




《汉娜阿伦特》则借助汉娜的传奇经历,讲述了战争中培育的杀人机器,即平庸的恶。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部电影,反思更加深远,视角更为独特。


由德国著名导演罗伯特·斯文克自编自导的——


《冒牌上尉》



同大部分正面表现战争残酷的电影不同,《冒牌上尉》是以逃兵赫罗德的经历来展现战争后方的状况。


一个年仅19岁的少年,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变成一个恶魔?



故事发生在1945年4月11日,二战结束前两周前的纳粹德国,黑白色调的画面很好地展示了此刻的冷峻和萧杀。

此时的德国已经穷途末路,在失败的边缘垂死挣扎。前线军队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大量士兵临阵脱逃,抢劫偷盗,不断骚扰后方的德国人民。

而我们的主人公赫罗德,是一名逃兵。



影片一开场,就是赫罗德被宪兵队追杀的画面。




临阵脱逃的士兵,一旦被宪兵逮捕,就会受到非人的对待。


比如,把逃兵放开让他跑,一群宪兵在后面开枪,就像追捕猎物一样。被打中,死路一条;幸运的,逃出活路。

赫罗德就是一个成功逃脱的幸运儿。




但是,逃出来是一回事,能活下来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德国军队屡败屡战,士兵已经不受到百姓的待见了,只能靠小偷小摸过活。

就在赫罗德偷东西差点被打死,饥寒交迫之时,他又发现了一辆废弃的汽车。


车里面不仅有一篮子苹果,还有一套军官制服——上尉制服。


不得不说,赫罗德这种运气在今天很有可能被当成锦鲤,被多次转发求保佑



一顿狼吞虎咽之后,赫罗德换上了那套衣服。




只是出于保暖目的穿上的衣服,随着一个突然出现的士兵喊出的“长官”,瞬间成了权力的象征。


用拉康「镜像理论」中的说法就是,自此以后,赫罗德不再是「逃兵赫罗德」,而成了镜像里那个身穿军官制服的「上尉赫罗德」。




改变从这一刻开始了。

士兵的殷勤和毕恭毕敬,让原本只是一个逃兵的赫罗德,体验到了受人尊敬的感觉。

靠着一身捡来的“上尉服”,赫罗德「上位」了。




他决定把这场戏演下去。不得不说,赫罗德演的真好。

曾经那个满脸污垢的,像狗一样在枪声下狂奔的逃兵,摇身一变成了目光深沉,举止优雅,言辞之间满是官腔的“上尉”。




赫罗德一开始只是想凭着上尉军装混吃混喝。


所以,他迅速来到村里的酒馆,以「统计后方损失以便日后补偿」名义,换取了一顿好酒好肉。


为了不暴露身份,赫罗德开启了奥斯卡影帝模式。早就饿得头晕眼花,表面上,还得细嚼慢咽。




然而上尉的军装,不仅带给了赫罗德物质上的改善。


村民把抓到的逃兵送过来让赫罗德处理,19岁的赫罗德还是个刚上战场的新兵蛋子,人都不一定杀过。


但他深知作为目前村庄里的最高长官,他必须开枪射杀逃兵,否则他的上尉身份就要遭受质疑。




影片进行到这里赫罗德的所作所为还算情理之中,之后的行为就血淋淋的揭示了权力对一个人的改变能有多大。


赫罗德胆子越来越大,靠着绝佳演技和嘴炮技能,他甚至开始一路收编散兵游勇,建立了自己的专属卫队「赫罗德特遣队」。




赫罗德一伙人在路上遇到了真正的军官,被邀请到一个“逃兵集中营”。


集中营关押的都是从前线临阵脱逃的士兵。


从17、8岁的瘦弱少年到年迈体衰的老人,第三帝国此刻不论老幼,所有的男人都上了战场。


战争的残酷,一个画面就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德军战场失利,集中营的逃兵越来越多。


对于如何处理逃兵,营地看守的监狱长和驻地司法专员发生了矛盾。监狱长建议一枪毙了这些怂货,司法专员坚持军事法庭判决。


这其实也是当时德国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分歧。自称元首(希特勒)直接授权的赫罗德,不可避免成为了营地的裁决者。


也就是在这里,年轻的赫罗德在权力的纵容下,完全丧失了人性。

他默许自己的部下搜刮逃兵们的财物,并对他们进行殴打;




他还和逃兵们玩起了开头提到的“逃跑游戏”,游戏规则更加残忍。


四个人绑在一起跑,一旦有一个被击中,剩下的人就得拖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向前;



他让手下把逃兵们分成30人一组,用高射大炮轰炸。活下来的再当成人肉靶子,用枪一个个解决。



整个惨无人道的过程中,一开始就追随赫罗德的那位老兵,还残留一点点善良和人性。

他试图阻止赫罗德进行屠杀,也不忍跟着射杀坑里的残余逃兵。

这里就要说赫罗德的聪明之处,或者说残忍之处了。


他让老兵下到坑里去解决还没有死的人。




老兵没办法拒绝,只能发着抖到尸体堆里,给那些奄奄一息的逃兵最后一击。


这样一来,老兵就不再是恶行的旁观者,而变成了参与者。集体的恶就掩盖了个人的恶。





影片更有意思的是,赫罗德的真实身份已经被很多人怀疑,但并没有被揭穿。


为什么这些人不揭穿,不就是查一下士兵证的时间吗?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选择性相信,或者说顺水推舟的借「冒牌上尉」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小酒屋的老板和农户需要一个能代表“党”补偿他们损失的长官,所以选择性相信他就是一个上尉。


尽管老板从另一位逃兵狼吞虎咽的举止中看出端倪;




「赫罗德卫队 」里的那个小头头,在第一次见到赫罗德时,就从他过长的军裤上猜出了实情。


因为他需要一个能为他们的逃跑行为作掩护的长官,所以没有揭穿他;




追捕过赫罗德的军官,对人脸过目不忘,却声称记不起赫罗德。


实际上他一开始就记起来了,不过他需要借这位「冒牌上尉」来制裁收押的逃兵。


一旦出了问题,赫罗德也就成了现成的替罪羊,所以他也没有揭穿赫罗德。




所以说,赫罗德的「冒牌上尉」之旅,表面上是一场奥斯卡影帝show,实际上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阴暗。

如此戏剧化的故事,却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


威利·赫罗德,出生于1925年,一位屋顶工人的儿子。





正如影片展现的那样,赫罗德捡到上尉制服后,当起了冒牌上尉,在营地的八天时间里,就杀害了将近200名同胞。


历史学家定义他为「Emsland的刽子手」。


赫罗德并非生来就是坏人,在道德和法律的失控后,他才成为了杀人魔头。



就在片尾字幕的彩蛋里,导演还不忘玩个小把戏。


赫罗德一行人仿佛穿越般来到现代德国的街头。




他们依然穿着纳粹的军服,肆无忌惮的抢劫财物、调戏妇女,可是,没有人反抗,也没有人逃跑。

自诩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依旧在强权的淫威之下,温顺的屈服着。

显然,法西斯的血液依旧潜流于所谓的「文明」之下,一旦权力挣脱道德和法律的束缚,希特勒们和赫罗德们就会再次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