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手机的爆款生成法则

最近2018年第二季度国内手机市场报告出炉,行业冰火两重天更加明显。

一方面是,“其它”厂商水深火热,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其它厂商总计市场占比仅16%,比前同期23%又下降7%。

另一方面是,头部厂商持续收割市场,其中最为戏剧的是,仅OPPO旗下一款机型R15就收割整个市场的5%(同样来自Counterpoint数据),与其它厂商数百机型总占比仅16%形成鲜明反差。

回想起来,十年间手机市场波谲云诡,从人人都想做手机的热闹,到人人自危的洗牌,朝夕旦暮,非常戏剧。唯独OPPO与旗下的R一枝独秀,风雨不倒。

这中间有何秘密?

稳得起

风雨飘摇中,总有一两个“意外”的企业,任大势变化,稳如泰山,除了基业已深全面拓张的华为,OPPO也是稳得起的一个。

根据Counterpoint 2018年第二季度市场研究分析显示,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来量总体同比下滑1.8%,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7%,跌幅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这也是自2017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

而与此同时,OPPO在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与2017年持平。

而来自IDC的数据则显示,OPPO在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市场出货占比达到8.6%,出货量为2940万台,保持5.1%的增长速度,同时继续保持全球市场出货量前五的领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OPPO的稳如泰山,与R系列爆品密切相关,除了开篇提到的Counterpoint数据外,极光大数据也显示,R15则以4%的全市场销量占比成为第二季中销量最高手机。

而在该季度中销量最高的10部终端中,OPPO占有5席,其中R系列就占到三席,分别为R15、R11s、R15梦境版。

可以说,从这点来看,OPPO和旗下的R系列颇有点钉子精神,在行业之中稳扎稳打。

“丁”字背后

今年以来中国手机手出货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也导致很多人对目前中国手机市场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用户红利期已经结束,增量市场有限,所以就没什么机会了;二是智能手机的创新已接近天花板,很难再有革命性的突破了。

增量市场虽然在变小,但用户的深度需求其实在变大、变多。仅以拍照为例,这个功能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美颜,还包括各种场景的自动调配,从而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正是用户需求的变多、变深,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Retina屏之于普通塑料屏是革命性突破,充电30分钟之于充电3个小时当然也是。

只要用户需求在深化,手机市场就永远存在红利期;中国手机市场的横向(增量市场)红利期已经结束了,但纵向(垂直需求)红利期才刚刚开始。

作为主攻年轻人市场的R系列手机,一直都是OPPO爆款生产线上的当红小生。而对于R系列来说,这个纵深需求,就是两点,一个是时尚设计,一个是核心需求。

可实际上对于“丁”字来说,每深一寸,对于企业来说付出却需要数百丈的积累,耐不住寂寞是做不好的。一个最近的例子,就是刚刚发布的OPPO R17。

从设计上来看,R17最大的差异化在于“水滴屏”和“幻色渐变”。“水滴屏”以更自然、更小遮掩的异性切割,达成了91.5%的屏占比;而“幻色渐变”在此前两色渐变基础上,升级成三色渐变,更化横向渐变为四向渐变。

但实际上这背后的故事却没有那么简单。

据说,仅渐变色一项技术就花费了OPPO设计团队四个月的时间,期间尝试了多达7000种不同的渐变设计。但如果只是简单的色彩更换,很难再给人带来一眼难忘的感觉。

所以OPPO团队对工艺再次升级,将原本R15上面所采用的6层渐变叠层升级为7层不规则渐变叠层,每一层都拥有2000*3840个直径为0.04mm的色彩点,共超过5000万个点,经过40000多次精密计算来确定点的排布,最终实现了R17焕然一新的渐变效果。我们看到的是技术创新,其实创新背后是“认死理儿”的笨功夫。

而在屏幕上,OPPO不止要满足年轻人大屏的需求,更要好用、好看,这主要是指设计感和触摸感。

正因如此,OPPO设计团队不满足刘海屏直上直下的“U”形,认为其太生硬太机械化了,希望以 “水滴”去符合水这种元素在自然界最真实的状态,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荷叶上、玻璃天窗上欲滴的水滴,这些水滴所呈现的,都是柔和顺滑的有生命力的自然状态,这也是OPPO想要对“水滴”这个概念最原始的诠释。

为了还原水滴最自然状态的设计理念,OPPO在设计水滴弧度的过程中采用了美术视觉设计中规格最高的G3曲线,它可以让水滴的整个弧线呈现出连续的无断点的美感,最终经过对水滴弧度上百次的精度为0.1mm的调试和选择,呈现出了水滴“将落不落”的自然形状。

与此同时,“水滴”的设计使得R17的传感器区域面积相比R15缩减了45.8%,这背后的敏感元件设计也是一门学问。在这里OPPO沿用了Find X上的技术理念,进一步压缩传感器区域的面积。

同时得益于屏幕点胶工艺和屏幕封装技术的优化,R17四边的边框宽度都进一步减小(R15上1.95mm,左右1.78mm,下5.05mm;R17上1.85mm,左右1.63mm,下4mm),整体的屏占比达到了91.5%。

由此可见,每一点深化背后,企业必须在背后付出多于百倍的坚定与努力。

而对于高频痛点的解决,也是如此。

先说说OPPO R17的光感指纹识别吧。OPPO光感屏幕指纹方案从无到有差不多耗时两个月,而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镜头调校、识别速度调校这些硬技术,而是一张小小的屏幕保护膜。

众所周知,光感屏幕指纹的原理是通过屏幕局部区域发光,照射指纹,指纹反射的光信号通过透镜到达屏幕下方的图像传感器,光信号经过转换和计算,从而判断指纹信息的匹配。如果贴膜存在偏振方向,当光线透过贴膜照在人手上时也会出现偏振,大幅的降低了光感屏幕指纹的识别准确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PPO采购了大量不同材质的贴膜进行试验,结果发现目前市面上在售的贴膜基本都存在偏振方向,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完全没有偏振方向的贴膜材料,但是现有的没有偏振方向的贴膜材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硬度软,容易划伤;二是无法做到2.5D热弯以更好的保护屏幕。

其实贴膜问题不是个大问题,但需要多方合作。最终,OPPO与供应商合作,通过对裁剪工艺的升级,量产了硬度更高且能做2.5D工艺的贴膜材料,这个被称为“光学指纹膜”的材料,能够匹配光感屏幕指纹,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

作为OPPO差异化护城河之一,R系列一直在拍照上发力,旋转摄像头、智能美颜、前后两千万、索尼联合定制传感器、3-HDR实时分级曝光等等不一而足。

而这次R17 Pro 为了提升夜拍效果,不惜血本,搭载了灵动光圈、OIS光学防抖、AI超清引擎三大功能。拿其中灵动光圈举例,F1.5/F.2.4双光圈,此前仅在三星S9/note 9中出现过,灵动光圈技术可根据光线强弱,智能切换大小光圈,极大提升夜景拍摄的画质。

从“丁”字到“十”字

有趣的是,OPPO最近也开启了从“丁”字到“十”字的进军。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这次OPPO在R17 Pro上实现了TOF方案的商用。

TOF即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技术的缩写,即传感器发出经调制的近红外光,通过测定反馈时间的差别来建立3D模型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相比较我们熟知的3D结构光技术,OPPO选用的TOF方案具备在Z方向更加精准,同时解决方案更加成熟、功耗更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在手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绝对精度达到1%,两个被摄物体间的相对精度达到0.5%。

而这次R17在后置拍照落地TOF方案,是在智能手机上首次将TOF技术落地商业化,这已经不仅仅是在解决已有痛点,更是OPPO在面向未来技术的探索了。

得到TOF方案的加持,后置摄像头将被赋能很多AR功能,例如3D拍照、体感游戏、AR尺子等。这也标志着OPPO在率先落地3D结构光应用后,在3D视觉领域再次取得开拓性进展。

如今,OPPO已经不止于做深需求,与年轻人强绑定,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科技探索,带着年轻人体验最潮的未来可能。

数据显示,随着科技力的加持、创新的笃定,OPPO已经在品牌上探之路上旗开得胜,,据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OPPO智能手机在2018年第二季度平均售价相较2017年第二季度增长20%,平均售价的增长率与Apple持平。

当然,这与6月份OPPO Find X上市密切相关,但如果说Find X是OPPO在上半年的最大亮点,那么昨天发布的R17和R17 Pro则是OPPO在下半年的再一次渐变发力。

从R17 来看,OPPO的上探首先体现在技术落地,而OPPO对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又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否能够明显改善用户体验;其次是否可以做到稳定、安全以及量产。以光感屏幕指纹技术为例,它首次解决了在手湿、低温和光线强烈的情况下指纹解锁可能会失效的问题,但这个技术其实OPPO早就掌握了,在上一代产品中之所以没有使用,就是等待时机的成熟。

这与OPPO在“丁”时代的逻辑,形成了呼应——要想上探成为“十”字型的力量,还需回归根本,打好“丁”字的根基。